今天早上踩着点出门,天还微微亮。路上空旷得反直觉,本不应该那么安静。暗示什么,可能是节假日放假过后,大家都懒得出门,或者有人像我一样,在焦虑这会不会是今年最后一波车市淡季?不管怎样,行驶中忽然看到疫情之后尤其明显的变化:去年以后,买车那阵子,觉得不会便宜了,但去年年底开始,销量明显有点松动,似乎消费者都在等什么,等政策、等价格稳定,甚至等芯片供不上。那次我专门随机问了个修理厂的师傅:你们这会不会遇到车多修不过来的情况?他说:主要还是芯片,上得快,修得快。我心里一咯噔——其实这个芯片问题,有点像菜市场买菜,没想到供应的东西会变少,还能原地打转,但车厂就像那菜摊,要么提价,要么排队等。再加上去年底的进口关税略微调整,国产车的价格也开始变得有点弹性。
说到这个价格弹性,我就想到,去年我试过几款同价位车。你知道不同厂家用的供应链,真像菜市场不同摊儿。比如那台国产SUV,价格区间6万到9万(估算,样本少),硬件配置似乎差不多,可实际上,车内用料、配置细节差异很大。一个朋友前几天还吐槽:我那车后座,坐久了塑料感太重。但对比另一款配置稍好的,座椅柔软点,软硬一体的感觉明显,价格差个一两千。你说这差别到底在哪?供应链上的差异吧,有的厂家用的料是自家淘汰下来的,有的则是拿的靠谱供应商。虽说型号、配置名字一模一样,但实际只有用料和工艺能区分出差距。
刚才我翻了下笔记,看到去年车企们关于新技术提前布置的那次会议,觉得其实研发这块像个吃瓜群众——外界看得很清楚的,是不是其实背后有点暗战?比如说自动驾驶硬件,今年有一部分车企都在抢断点,一端还是芯片短缺带来的局限,但另一端,是不是大家都在想象未来必须提前卡好路径?我自己打个比喻,这就像做饭,原料不够,菜单还得快点改,厨师的策略也得灵活。
讲到这里,有个细节让我觉得挺妙:我刚翻相册时,无意中看到一张去年去展厅试驾的照片——那时的车还是带真皮标贴,可实际上车内包裹是人造革,现场销售还一本正经重复问我:这是真皮吗?我当时心想,这卖点和实际用料比反差还挺大。也不全是虚,毕竟现在不少厂商都会前店后厂——宣传上写得花哨,但内部实际用料,可能只是满足最低标准。
说到销售,有次碰巧听那个销售员说:要是不切实际的溢价,销量就不会那么差了。我心想,这也是个无奈的点:你要真把消费者的心理捉摸住,不砸锅卖铁,车卖得还真可能不差。换个角度讲,消费者其实也在变,尤其年轻部分。有人说,买车的目的,不再是单纯代步,而是一种生活的表达。那你想啊,车内那些配置,除非真用得上,不然原地炫耀也没啥意思。可是你看吧,好车里那几个隐藏的小功能,暗藏玄机啥的,我还真想知道——比如那块的全景影像到底是硬件多好?还是软件优化精良?我猜大部分厂商都在硬件上缩减开支再靠软件弥补,不然成本哪里站得住脚。
说到预算,心里突然有个粗浅的估算:一台车百公里的能耗成本,按每升7元、平均油耗8升/百公里算,油费一个月大概50块左右(如果每周两次短途,真省)。但如果用电,成本就大不同,可能平摊到每公里0.2元左右(约以电价0.6元/KWh换算,充电效率9成以上,估算合理)。所以说,未来的用户,更关心的不只是体验——还得看成本。这也是为什么,低成本、实用的车逐渐被青睐。
我有点钻牛角尖——是不是用户从表面上追求那些炫酷的数据之后,还是会回归到我到底用得上这功能这点?自动泊车、远程控制,听起来很高大上,但用上三次,也就会慢慢淡去新鲜感。后来我问一修理工:你们怎么判断车的故障?他说:看这车用料,耐用程度一多,故障就少。用料的耐用度在一定程度上,像是房子框架一样,稳了,寿命就高。
这让我想起之前有人说:未来的车,可能会像手机一样,硬件不用换,软件不断升级。——其实这个想法挺萌的,但我又想:你们拿硬件差异化,最后是不是还是在拼供应链?这会不会逐渐变成一种看谁的渠道可靠点?毕竟,渠道才是销量的关键。想想今年的市场,渠道成功的车企,销量都还不错。有人说,这跟供应链掌控度有关——这个点,我虽不追求深究,但心里总觉得,第一线销售和后台研发其实是一场拉锯。
对了,还有一个疑问:那些幕后调整,真正影响用户体验的内容,竟然被市场很少关注。你会发现,车厂寥寥几款新车一点点调的配置,差异其实很大——氛围灯的颜色、音响的线材,很多都是锦上添花。但界面、操控逻辑这些剪刀石头布似的设计,才是真正能留住用户心的东西。
说到库存,我还真没细想过,现在的车,似乎从工厂到门店的流转越来越快。这得益于供应链优化吗?还是整个物流也搞得像快递小哥一样,日夜不停?我觉得,某种程度上,大家都在追求要货不如要快。这大概也是因为,市场上的新鲜感越来越短暂。
哎,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一款车的耐用性能保持10年不出大毛病,价格是不是也能压得更实在?可又有人担心,价格太低,质量会跟不上的。你觉得呢,是不是其实是精工细作的哲学在和成本控制过不去?
车这东西,从买到开,总是夹杂着人情味、技术与市场的博弈。未来会变得更智能吗?还是会变得更实用?甚至,我们手里的车,真能做到开得越久越值钱?(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原个角度:按目前的状况,车厂造得越久,要维护成本越低,也能算是保值的表现吧。
你知道,最让我觉得心头一紧的小细节,是那天在停车场看到的:一辆二手车的轮胎几乎磨平,车主正用扁嘴叹气,这车快撂挑子了。我就琢磨,究竟这辆车还能撑多久?还是换个角度看,车本身的生命线其实是后期维护,而不是价格本身。
说到这,我突然想:如果未来某天,所有人都用共享车替代拥有车,那……会不会整个市场都变成体验站,甚至普通人都不再关心买车这件事?这真是个猜测——不确定,但想想也挺玄的。
奈何,小情绪也不能全靠猜,还是得脚踏实地。可我今天路上就有个惯:每次看到特斯拉、蔚来这些品牌,心里就有点扩散——他们未来是不是还会坚挺?还是会因为供应链的重新布局,变成市场追逐的对象?
好啦,想那么多也没用,车,就像旧朋友,总能在某个细节打动你。比如此刻,座椅后方那个标志暗藏的小缝隙,成了我的秘密武器。同样,未来的路,还得看哪个车的细节,能让我心动。
你有没有在某次换车时,突发奇想:这次买的车,真的能陪我走得远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