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事说清楚,2025 年 11 月 10 日,广汽集团和宁德时代在番禺总部正式签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期一签就是十年,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短期合作。双方要在智能底盘、换电这些核心领域一起研发,还得搞电池租赁、联合建站这些业务,说白了就是要从技术到生态,绑得明明白白。
有人拿这事和之前广汽扶植中创新航说事,觉得之前花力气捧起来一个合作伙伴,现在又转头和行业老大深度绑定,这不是打自己脸吗?但我猜测啊,说这种话的人可能没搞懂车企供应链布局的逻辑。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就像传统汽车的发动机,是核心中的核心,供应链的稳定和技术的先进性直接决定了车企的竞争力。广汽当初扶植中创新航,根本不是为了 “对抗” 谁,而是为了打破单一供应商的垄断,让自己在供应链里有更多话语权。
就比如说,以前很多车企都依赖少数几家电池厂商,人家说涨价就涨价、说限产就限产,车企只能被动接受,这种日子谁也不想过。广汽扶植中创新航,就是想培养一个靠谱的备选,让供应链多元化,这样谈判的时候才有底气,也能保障自己的产能不受影响。
现在中创新航已经成长起来了,不再是当年那个需要大力扶植的小企业,广汽的 “扶上马送一程” 已经完成了使命。这时候和宁德时代深化合作,完全是另一层战略考量。
宁德时代在电池技术、产能规模、生态布局上的优势摆在那,十年长约能让双方放心地投入研发,不用怕短期市场波动影响合作。重点是,现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这么激烈,光靠单一的电池供应已经不够了,得往产业链上游走,一起搞智能底盘、换电这些前沿技术,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这种 “多元化布局 + 核心深度绑定” 的组合,反而说明广汽的战略很清晰,不是盲目跟风,而是有自己的节奏。
还有人说广汽和宁德时代绑定,就是和华为 “撕破脸”,这就更离谱了。言下之意很清楚,觉得企业合作只能二选一、但实际上,商业合作哪有这么绝对的排他性。
广汽和华为的合作,重点在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和数字能源领域,双方联合推出的 “启境” 品牌,首款车型都要在 2026 年年中上市了,这说明合作一直在稳步推进。而和宁德时代的合作,聚焦的是电池、换电这些能源生态的核心环节,两者完全不冲突,甚至还能互补。
一个车企要想全面发展,既需要智能驾驶、车机系统这些 “软实力”,也需要电池、底盘这些 “硬支撑”,广汽只是找了最擅长的两家企业分别合作,这叫资源整合,不是所谓的 “站队”。
说实话,近几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单打独斗的时代早就过去了,要么是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协同,要么是跨领域的生态共建。
宁德时代这两年一直在疯狂 “绑定” 头部车企,除了广汽,还和吉利、理想、江汽集团这些企业签了长期协议,而且大多都涉及换电业务。这说明换电模式很可能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发展方向,广汽抓住这个机会和宁德时代联手,其实是踩准了行业节奏。
,宁德时代计划到 2025 年底在全国 45 座城市布局 1000 座巧克力换电站,2026 年要扩展到 120 座城市、超 2500 座,远期目标更是 3 万座。这种规模的换电网络,单靠一家企业根本建不起来,必须车企和电池厂商联手,才能快速落地,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解决续航焦虑和充电慢的问题。
再说说广汽自己的布局,它推出的 “2⁶能源行动计划”,早就把能源生态放在了重要位置,不是只盯着汽车制造这一个环节。现在和宁德时代合作,刚好能补齐能源生态里的关键短板,比如电池租赁能降低消费者的购车门槛,联合建站能让补能更方便,这些都是实实在在能提升产品竞争力的举措。
而且广汽旗下的埃安品牌,本来在新能源领域就有不错的基础,加上宁德时代的技术支持,未来的产品力只会更强。这不,就在双方签约前一天,宁德时代、广汽集团还有京东集团联合打造的埃安 UT super 都正式上市了,三方生态协同搞出来的 “国民好车”,续航 500 公里还支持换电,这就是合作带来的直接成果。
有人拿 “忠诚度” 来说事,觉得企业应该从一而终,但商业世界里,“共赢” 才是永恒的主题。中创新航虽然不再是广汽重点扶植的对象,但双方的合作关系并没有中断,广汽依然是它的重要客户,只是合作的层级和当年不一样了。
而广汽和宁德时代的十年之约,更是把 “共赢” 做到了极致,广汽能拿到稳定的核心技术和供应链支持,宁德时代能获得长期稳定的订单,双方一起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些年能发展这么快,成为全球领先的领域,靠的就是这种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以前我们在传统汽车领域落后于人,核心技术和零部件都被老外垄断,但在新能源领域,我们有完整的产业链,有像广汽、宁德时代这样的龙头企业,还有不断创新的技术生态。
这种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不是 “打脸”,而是成熟产业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能持续领跑的关键。
话说回来,行业里类似的合作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蔚来和宁德时代一起搞换电网络,华为和多个车企合作搞智能驾驶,这些合作都不是排他的,而是开放式的。因为大家都明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蛋糕很大,不是一家企业能吃完的,只有一起把产业做大、把技术做优,才能在全球市场上有竞争力。
广汽的选择,只是顺应了这种行业趋势,而且做得更坚决、更长远,十年的合作期限,足以说明双方的诚意和对未来的信心。
从个人角度来看,消费者其实是最大的受益者。车企和电池厂商深度合作,能让新能源汽车的质量更稳定、技术更先进、补能更方便,购车成本也可能因为规模效应而降低。
就拿换电来说,以后买新能源汽车,可能不用花大价钱买电池,直接租就可以,没电了换一块几分钟就能搞定,比充电快多了,这能解决多少人的续航焦虑。而这些,都离不开车企和电池厂商的长期投入和深度合作。
还有人担心,这种深度绑定会不会让广汽失去自主性,但实际上,广汽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技术研发。在新能源领域,广汽有自己的电动化平台,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和宁德时代的合作是优势互补,不是依附。
就像当年华为和手机厂商合作,手机厂商依然有自己的设计和研发能力,华为只是提供技术支持,最终受益的是双方和消费者。广汽和宁德时代的合作也是一样,广汽的制造优势加上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优势,才能打造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近几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老外的传统车企也在加速向新能源转型,想要抢占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更需要抱团取暖,协同创新,才能守住我们的领先优势。
广汽和宁德时代的十年之约,不仅是两家企业的战略合作,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对全球竞争的重要布局。
说实话,说 “打脸” 的人,可能还是用传统的思维来看待商业合作,觉得必须有明确的 “敌人” 和 “朋友”。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尤其是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新兴产业里,这种思维已经过时了。
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再是简单的供需关系,而是生态共建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起推动产业进步。广汽集团的这波操作,不仅不是 “打脸”,反而展现了一家大型车企的战略眼光和格局。
它没有被短期的利益或者所谓的 “忠诚度” 绑架,而是从企业长远发展、行业趋势和国家产业大局出发,做出了最理性的选择。这种选择,值得更多企业学习,也让我们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更有信心。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靠的就是这种不断创新、不断协同的精神。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不断成熟,还会有更多这样的深度合作出现。
而广汽和宁德时代的十年之约,无疑为行业树立了一个典范,它告诉我们,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可以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
最后啊月想说,看待企业的商业决策,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入背后的战略逻辑。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