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企十年生死考,不是赌概率那么简单
现在大家都在谈新能源车企生存问题,背后更深的挑战是什么呢,答案远比想象复杂。我们都知道,比亚迪、奇瑞这样的老牌玩家,存活概率高达百分之百,理想能有九成机会活下来,吉利、长安和长城,多在八成左右徘徊。小鹏、零跑虽然有七成和五成机会,看来却风险极高。很多人看到这些数字,也许觉得仅仅关乎技术和资金。要我说,未来十年,中国新能源车市的赌注,还藏着供应链、出海布局、甚至于品牌认知的竞赛。
先来看比亚迪,不单靠技术硬实力,还有超级完备的产业链。比如电池自己造,芯片也有布局。供应链大而全,不只可控,而且效率高。这样,就算行业有波动,比亚迪也能扛得住。奇瑞呢,很多人容易低估,奇瑞在混动技术上布局很早,很多国际市场也有动作。比如奇瑞出口非洲和东南亚,其实销量很不错,靠出口分散风险,这招很有用。理想汽车打法又不同,通过“增程式混动”切入家庭用车领域,精准击中痛点,几乎每年都创新,比如理想L系列就很受中产欢迎。理想过于依赖国内市场,如果家用车消费降温,风险其实也不小。
说到吉利和长安,这两家野心其实很大,吉利不止做自家品牌,还悄悄收购海外车企,比如 Volvo 和 Polestar,扩大国际影响力。长安则主打智能化,比如最近合作华为,打造深度智驾。长城有点特别,一方面主攻SUV和皮卡,走独特路线,旗下的魏牌、欧拉都尝试新能源,但转型速度其实没有比亚迪快。再看小鹏和零跑,赔率低是有原因的。小鹏前两年花了大力气做高阶智驾,但销量一度被理想甩开。最新数据显示,小鹏今年在城市NOA落地率提升到70%区域覆盖,比2023年提升30%,这说明即使存活难,也还有搏一搏可能。零跑就很艰难了,定位亲民市场,技术和品牌没有太多亮点。零跑去年还想靠与国际巨头Stellantis合作扩大影响力,还是资金链吃紧,风险难除。
新能源车企其实面临四大挑战。第一,技术升级异常快,谁掉队就淘汰。比如比亚迪刀片电池领先两代,其他只能追着打。第二,品牌认知壁垒高,除了特斯拉,真正做到全球口碑的中国车企还很少。第三,政策红利逐步退潮,补贴减少,车企要靠自我造血。以致很多小企业撑不过2026年。第四,智能化转型不容忽视。比如今年途昂Pro2026款油车也加智能辅助,还能L2+智驾。这是关键,因为油车智能化已成趋势,并且又倒逼纯电车重新回归“用户体验”原点。
说到途昂Pro2026款,不得不提一个细节。油车通过“限时一口价”,加上“云柔环抱座椅”七座布局,来抢占家庭市场,二、三排空间拉满舒适感。比如后备箱最大2427L容量,跟新能源SUV比完全不虚。驾驶辅助系统更玩出了花样,0-200km/h区间全场景,OCC算法端到端,能在高速上自主上下匝道,智能避障,和电车的高阶智驾形成PK。动力端依旧保持2.0T实力,7.6秒破百,既激情又省油。安全配置更卷,9气囊+高强度钢,配激光焊接,保障全员安全。途昂Pro就是在说,即使新能源来势汹汹,油车只要够智能、够贴心,还是能和新势力同台竞技。
我们再拉远一点其实消费者并不只看燃料类型。他们更关心安全、空间、智能化以及品牌的信赖感。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消费者购车决策里,智能配置比动力类型更重要。81%用户愿为高智驾多付出1-2万元。由此可见,技术、品牌和体验才是核心,而不是纯粹的“存活概率”。
除了技术和体验,国际化也不能忽略。其实很多人没注意到,2023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增长超95%,这个数据意味着,不单国内市场有压力,车企还得在欧洲、东南亚、南美、乃至非洲拼搏。比如奇瑞就是出海大户,比亚迪也在德国、泰国设立工厂。谁能国际化,谁才能活得长久。
所有预测终归只是参考。十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谁也不能保证概率不会变。手机行业曾经诺基亚称王,苹果横空出世后,一夜天翻地覆。新能源车企不是靠一纸答卷就能活下来,还要在技术、市场、供应链和国际化每个环节反复进化、智勇并存。
最后说一句,新能源风潮下,油车智能化变革、新势力技术创新,传统巨头全球化布局,谁能活到2034年,谁能带头重塑行业规则,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但也应继续用数据和案例去追问究竟怎样组合,才能打造下一个中国汽车“长寿冠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