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系车企巨头也不挣钱了——保时捷暴亏80亿,大众转亏百亿,奔驰利润直降七成,这话一摆出来,像把冷水浇到夏天的烧烤摊上,让人顿时清醒,也好奇后面到底怎么回事,接下去别急,一点点把这锅汤掀开看个清楚。
2025年第三季度,眼下的现实很直接,大众集团这季度亏了12.99亿欧元,换成人民币就是超过107亿,去年的同期它还赚着28.33亿欧元,短时间里翻了个身,仿佛被人掀翻了桌子;
保时捷更猛,前三季度的营业利润从去年40.35亿欧元跌到区区400万欧元,这个数字像个错误,但单季却亏了9.66亿欧元,差额让人眩晕;
梅赛德斯-奔驰没有倒下,但也被打了个半死,第三季度营业收入降到321.5亿欧元,税后净利和营业利润双双大幅下滑,营业利润暴跌到7.5亿欧元,同比下降超七成。
先讲大众这边,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还在增长,到803.05亿欧元,但增长没带来利润,反而出现12.99亿欧元的营业亏损,这差距不是小数字,它把去年的盈利状态直接掐灭;
汽车部门的经营现金流也缩水到85.21亿欧元,同比下降近10%,这是现金链在变薄,而技术和产线的投入像水龙头一直开着,短期内没看到回流的拐点;
保时捷这几乎是行业地震,单季亏9.66亿欧元,而去年同期还在赚钱,前三季度合计只剩400万欧元利润,销售回报率从14.1%跌到0.2%,这事情的重量让人呼吸都有点急促;
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交付量锐减,前三季度只交付32195辆,同比掉了26%,市场份额从巅峰时期的30%缩到15%,这不是小幅波动,这是阵地被蚕食的节奏;
奔驰在中国的情况也糟,第三季度在华销量12.51万辆,同比下降11%,这是它自2016年以来最差的季度表现,直接拖累全球业绩成为主因之一;
此外美国的关税政策在2025年成了刀光剑影,保时捷高管公开说,美国关税全年会让公司损失约7亿欧元,企业不得不考虑对美国市场上调售价来填坑;
外界估算,关税冲击下,德系三巨头今年现金流可能减少超过100亿美元,这个数在报表上会显出深深的灰影;
再看电动化的账本,转型成本像个瘤,持续增长,大众在研发和产线改造上的投入并没有立即生利,战略重组费用也在吞噬利润,保时捷前三季度的重组成本被曝高达27亿欧元,这数字足够吓人;
面对这些压力,厂里开始动刀子,大众早在2024年就启动了降本计划,要裁3.5万名员工,步子大而硬,目标是把成本往下压到能喘气的水平;
保时捷打算裁1900人,并在2025年减少2000个临时岗位,管理层也调整,宣布终止双CEO模式,新任CEO将于2026年1月上任,这种换帅意味深长,既是自救也透露着焦虑;
保时捷在产品节奏上也有动作,推迟部分纯电车型的推出,回归更多内燃和插电混动版本,下一代Cayenne与Panamera继续保留燃油与混动选项,这种策略像是在赌一个更缓和的过渡期;
渠道方面,保时捷计划到2026年把中国经销商缩至约100家,试图通过精简和本土化研发来稳住市场和成本;
奔驰这边动作更偏向社保式裁员和本土合作,2025年4月开启自愿离职计划,目标是3万人,已有人接受方案,数字在增加,企业想用一次性成本换取长期负担的缓解;
在中国市场,奔驰加码与本土企业合作,和Momenta联合研发辅助驾驶,并把相关技术推向更多车型,同时旗下数字技术公司入股本土供应链,这些都是求生的接力棒;
事件的来龙去脉就是这些,时间轴上2025年第三季度是关键节点,2025年全年和未来几个季度的调价、裁员、产品节奏与市场反应将决定谁能先喘口气;
这场风暴里没有英雄独白,只有报表、产线和市场的真实碰撞,德系车企从高处跌落,不是瞬间的失误,而是多重压力叠加后的必然反映;
接下来几个月,谁能把成本、产品、市场和政治因素这几杆秤调平,谁就有可能把亏损变回盈利,但在那之前,账本上的红字会继续提醒每一个人,这场转型并不温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