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电车在澳大利亚被重罚这事,咱先从头琢磨琢磨。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些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到了海外,突然一下就被当地监管给“盯上”了?比亚迪、极氪、小鹏、Smart、零跑这几个名字,之前在国内风生水起,怎么一出去,马上就吃了大罚单?这背后,到底是别人在给中国车企穿小鞋,还是咱们这些品牌其实早就埋下了地雷,只不过平时被罩着,没人敢踩?
咱反问下,什么叫“惯坏了”?真的是国外欺负中国品牌,还是我们这帮企业在国内被宠得有点忘乎所以、出了国就不认规矩了?
其实说到底,这次澳大利亚这波操作根本不是啥“贸易保护”,你要说丰田、通用还在澳洲本土有生产,想借打击中国品牌捞好处还说得过去。但澳大利亚自己早就没啥汽车工业,全靠进口,而且对日本车照样开的罚单。你仔细看看,澳大利亚出台了一个叫MVIS的玩意,规定很清楚:你在我这里卖车,必须把维修、软件、技术资料都公开出来,还得允许第三方付费能查能修。这是让消费者能找到替代维修渠道,保护的是自家老百姓的钱袋。理由很简单:买你车我不想被你一家厂子绑死,坏了找你官方修,贵得离谱,咋玩?
你可能要问了,国内怎么没见管过这事,我们用户要点资料要点数据,车企一个个都拿命捂着,修个车要授权,一些配件、软件要你跪着求。为啥外国就能罚得下这么狠?而且你别说,这种案例全世界都见怪不怪,欧洲、美国甚至日韩,惩罚本土和外来的都不手软。凭啥国产车企以为到了国外还可以靠老一套玩法混天过海?怪不得人家一出手,不光割资本主义的肉,更疼的是中国车企那张老脸。
更有意思的是,这事出来国内乐得一片叫好——你见过哪个领域,自己品牌在外头吃亏,网友乐呵么?到底是为啥?这说明什么?就是咱们这些电动车厂商在国内把消费者逼得墙角里,气都憋坏了。啥叫电车“全方位呵护”?是政策有补贴、舆论有吹捧、违法没人查、出事睁只眼闭只眼,然后那帮掌门人把自己当上帝。消费者要投拆,不管是因为价格欺诈,还是霸王条款,最后要么石沉大海,要么被踢皮球。反垄断、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劳动法、知识产权法……一个个本应管事的法规,现实里跟空气没啥区别,摆设罢了。
有没有发现自主品牌在国内反垄断案子压根没什么卷进来的?有谁真挨过大罚么?困扰消费者最大的,比如“横向价格垄断”,没让利给顾客,还限制经销商自己降价。更别说,那些针对售后配件、维修技术封锁的事情,用户根本只能眼睁睁看着吃亏,要么打官司,要么喝西北风。监管部门不是不知道,执法都是“提醒敦促函”打发了,最狠也就让整改下,罚款为零。
有人说,这叫保护民族工业成长。我问一句,啥叫成长,天天拿政策罩着遮着、不让你遭受市场毒打,这不是培养“巨婴”吗?出了国门,这种优待立马没了,被当地法律敲得想哭都来不及。这和哪家孩子小时候在家,爸妈啥都给办了不让碰钉子,长大了进公司才发现没人惯着,犯错就是挨批,一样的道理。
你再看看这两年新能源汽车的新势力,是不是凡事都喜欢碰法规的红线?不止是售后维修软件垄断的问题,从宣传广告虚标,到压榨员工、坑供应商、玩合同擦边球、甚至技术版权纠纷,哪里能占便宜就敢上。为啥?国内没人打痛过,风气就是“先赚到钱再说”。这事放在国外,人家一看你明着违法,法院、监管就来套娃式追责,不管你什么市值多少、老总多能吹,只要触犯法规,让你交学费分分钟。
看到没,这才是澳大利亚罚单的真正意义。不是人家“打压中国制造”,而是摆明了要大家都按规矩办事。你想吃全球市场的蛋糕,那咱得玩世界通用的游戏规则,是不是?这和你家小区的家规、街道的法律、国家的宪法一个逻辑:进去就要守本地规矩。不信你试试在欧洲耍花招,严打的不止技术公开的事,环保、劳工、数据安全、知识产权,每一项比澳大利亚还严,你稍有不慎直接倾家荡产。
所以,这也让人反思,我们是不是长期以来有点漂了?国内习惯了只让消费者吃哑巴亏、不重视用户权益了,最后习惯成自然,哪怕走出来也不懂得尊重市场竞争的底线。你看看那帮海外出事的中国品牌,多少明明在国内挨过吐槽、闹出过坑用户的大新闻,结果到了国外还是一套剧本。只能说,国内监管的温室大棚,把不少企业“惯坏了”,惯得他们已经分不清自己到底哪点做得对哪点不对。
我们真的需要问一问:中国新能源汽车还有没有什么痛点不敢面对?比如,大家天天觉得自己技术最强、市场最牛,靠补贴有优势、拼价格有竞争力,可有没有想过,靠这些劲头最终换来是啥?在国内卷到极致,把市场价格打烂,利润空间稀薄,消费者以为捡到便宜,其实换来的却是配件难修、保养死贵、信息不给,用车成了“套牢”。长期下来,市场会变好吗?还是给了国外巨头和本地品牌反击的把柄?
再说白了,啥叫反垄断,其实根上就是维护自由竞争和用户选择权,抵消大厂收割用户的鬼点子。你限制第三方维修,信息不公开,还垄断配件和品牌售后,就是典型的把用户当成“待宰的羔羊”。在国内这种事为什么推不动?多数是因为有些部门怕影响汽车工业的“成绩”,但到头来保护主义养的不是健康的企业,是没有竞争力、遇上风浪就趴窝的草台班子。
是不是我们现在应该反过来想想,到底要什么样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真的是怕被打压就要继续护犊子,还是该放手引进“狼”,让企业学会自立自律?发展初期或许需要呵护,可快二十年过去了,还是搞“一刀切保护”,那不光外国人看不过去,连国内消费者都要闹起来。
别说,目前中国电车品牌国际化肯定是大势所趋,但这种“出师未捷先吃大罚单”的闹剧,还会在其他国家一遍遍上演。像欧盟本身就是汽车强国的主战场,他们对维权、环保、知识产权、售后开放的要求,比澳洲高十倍百倍。你要是真的没把合规当回事,吃一次亏还觉得是“人家欺负我们”,那就不是丢市场、丢钱的问题,迟早还会被整个行业联名踢出局。
说到底,别再幻想躲在自家屋檐就能打一辈子顺风仗,现实就是市场是全球的,规则也是全球的。在家照顾惯了不要紧,关键是长大了得能自己走出门,碰过钉子才会长记性。否则“惯坏了”的后果,就是刚出国门就被痛扁回来,丢脸丢人没人同情你。
这事给中国新能源汽车全行业提了个醒:真正的实力,不是靠护送、靠补贴、靠玩规则,而是能在全世界守规则、讲信誉、直面竞争里站得住脚。用户需要的是公平,市场需要的是透明。只有学会自我约束,经得起外部的监管和内部的批评,最后才能成为走得出去、留得下来的世界品牌。
现在问题摆在这,靠“特殊照顾”培养起来的企业,可以走多远?不自省、不改进,迟早走向别人的老路。要想翻身,就得让自己变得“皮实”点,少伸手要政策,多动脑子守规矩,少靠套路活,多点真本事行不行?这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该走的正道,也是所有中国制造的明天。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