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买车的朋友们,是不是感觉头都大了?
每天一睁眼,手机上就推送各种新车发布会的消息,感觉自己不是在选车,而是在追一档更新速度比电视剧还快的连续剧。
就在不久前的7月7日,汽车市场就上演了一出大戏,一天之内,足足有8款新车扎堆亮相,从主打性价比的家用车到豪华跑车,应有尽有,让人看得是眼花缭乱。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上新了,这分明是各大车企摆开阵势,准备在下半年的市场里真刀真枪地干一场。
咱们先来说说这次唱主角的宝骏享境。
五菱宝骏这个品牌,向来以了解中国老百姓的需求著称,这次的享境可以说又一次把这种“接地气”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
他们没有搞那些虚头巴脑的概念,而是把目标人群研究得明明白白,尤其是把目光牢牢锁定在了网约车这个巨大的市场上。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产品线就分得很清楚,有纯电动的,也有插电混动的,不管你在哪个城市,是限牌还是不限牌,总有一款适合你。
最妙的一步棋,是他们推出的那个“专车版”,官方定价在17万出头。
可能有人会说,这个价格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
但关键在于,宝骏在这个版本上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取消了自适应巡航功能。
在很多人看来,这不就是减配吗?
怎么还把这当优点说了?
其实,这正是宝骏聪明的地方。
我们不妨设身处地地为网约车师傅们想一想,他们一天到晚在拥堵的市区里穿梭,脚下不是油门就是刹车,路况复杂多变,那个需要在通畅路段才能发挥作用的自适应巡航,一年到头也用不了几次,完全是个“屠龙之技”。
宝骏把这个不实用的配置拿掉,直接降低了购车成本,让师傅们省下了实实在在的钱。
对于每天都要计算成本和收益的营运车辆来说,每一分钱都得花在刀刃上,这种“精准减配”远比多一个华而不实的功能要来得实在。
除了专为省钱设计的专车版,宝骏还准备了一个“公务版”,多加了些隐私玻璃,外观看起来更显档次,价格也相应提高到18.88万元。
这一招同样精准,满足了那些既想跑网约车增加收入,又希望车辆能兼顾商务接待或者家庭使用的用户的需求,里子和面子都照顾到了。
不得不说,宝骏这次是把消费者的心理琢磨透了。
光有策略还不行,产品本身也得硬气。
经过查询专业数据,这款享境纯电版的风阻系数做到了0.198Cd,这个数字可能很多人没概念,简单来说,就是车在开起来的时候,空气对它的阻力非常小,就像游泳运动员穿了鲨鱼皮泳衣一样。
更低的风阻直接带来的好处就是更省电,续航更长。
根据一些实际测试,它在市区的真实续航能力能达到500公里,比老款车型提升了15%左右。
这对于网约车司机来说,就是最动听的语言,因为续航长意味着充电次数少,运营时间更长,能赚到的钱也就更多。
从这个角度看,宝骏享境这次就是明摆着要和网约车市场的霸主比亚迪秦PLUS掰手腕,一场激烈的市场争夺战已经拉开序幕。
当然,7月7日的舞台上并非只有宝骏一个演员。
其他几款新车也各有各的看点,共同描绘出了当前汽车市场的复杂生态。
比如零跑B05,它延续了零跑汽车一贯的“性价比”路线。
这款车直接使用了更高级别的零跑C11的技术平台,这意味着它的技术底子很扎实,同时因为平台共享,研发和生产成本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它的价格定在了15万元区间,这个价位是目前竞争最激烈的地带。
零跑B05的出现,就是用实际行动告诉消费者,花同样的钱,你不用再委屈自己去买合资品牌的低配车,而是可以拥有一台技术更新、配置更高的国产新能源车。
这是中国汽车品牌自信心提升的直接体现。
另一边,来自瑞典的豪华品牌沃尔沃也推出了EX30。
沃尔沃向来以“安全”闻名于世,这款新车自然也不例外。
但在如今的中国市场,光有安全这一个标签似乎不太够用了。
很多看过实车的用户反映,EX30的内饰塑料感比较重,与它的豪华品牌身份不太相符。
这反映出一个问题,当下的中国消费者已经被各种大屏幕、智能座舱和精致内饰“惯坏了”,他们对车辆的要求是全方位的。
沃尔沃EX30的定位就显得有些模糊,它想用品牌和安全来吸引人,但在消费者最直观能感受到的地方却没有给足惊喜,这让它在激烈的竞争中处境有些尴尬。
发布会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存在,那就是保时捷911 Carrera T。
在一片新能源的喧嚣中,保时捷依然推出这样一款纯粹的燃油跑车,更像是一种态度的表达。
它不是为了走量,而是为了服务那些至今仍然钟情于发动机轰鸣声和机械操控感的“情怀玩家”。
它像是在告诉世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一些经典的驾驶乐趣值得被保留。
新车发布得再热闹,最终还是要靠销量说话。
最近一周的销售数据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市场的真实情况。
由华为深度赋能的鸿蒙智行(问界品牌)以周销量1.11万辆的成绩遥遥领先,这证明了强大的科技品牌与汽车制造结合的模式,在中国市场拥有巨大的吸引力。
而曾经的黑马零跑汽车,销量则有所下滑,降到了0.94万辆,可见市场竞争的残酷。
最让人值得深思的是小鹏汽车,它的新款车型G7刚刚上市,按理说应该能提振销量,但实际上小鹏的整体销量反而环比下跌了四成多。
G7的技术实力毋庸置疑,它搭载的算力平台甚至具备了实现L3级别自动驾驶的潜力,但问题出在了价格上,超过20万的售价让很多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
这说明,技术再先进,如果不能转化为当前用户能用得上且买得起的体验,市场就很难买账。
就连之前流量爆棚的小米汽车,周销量也只有0.49万辆,排名第五。
这并不是说小米的产品不好,而是在这波新车集中上市的冲击下,消费者的选择变多了,观望情绪也变得浓厚。
很多人都在想,既然有这么多新车出来了,我是不是再等等,看看评测,比比价格,说不定后面还有更大的优惠。
整个新能源市场的增速确实在放缓,有行业报告预测,7月份的整体销量可能会比6月份有所下降。
这背后的原因,不是大家不爱买新能源车了,而是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理性和聪明。
厂家们拼命地卷配置、打价格战,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好事,但同时也要求我们选车时要擦亮眼睛,不能只听广告宣传,一定要亲自去试驾,去对比。
等这批新车在路上跑上几个月,谁是骡子谁是马,到时候自然就一清二楚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