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老百姓过日子,家家户户都琢磨着买车,尤其是这几年,电动车是越来越火。
开着安静,起步快,用电比用油便宜,听起来确实挺美。
可大伙儿心里头,或多或少都揣着点儿疑问,这电车,看着一身的科技感,真到了关键时候,它到底结不结实,安不安全?
这可不是小事,是关系到咱一家老小身家性命的大事。
平时在新闻里,网上,总能看到一些让人揪心的画面,比如一场大雨淹了半个城,有的电动车就趴窝了,大家就担心这会不会漏电,把人给伤了。
还有更吓人的,万一出了严重的交通事故,这底下一大块电池,会不会像个定时炸弹一样,一撞就着火?
这些担心,不是咱们瞎想,而是实实在在的顾虑。
面对这些疑问,汽车厂家们通常都是开个发布会,弄一堆漂亮的幻灯片,讲一堆专业术语,听得人云里雾里。
但最近,一汽丰田干了一件特别实在,甚至有点“狠”的事。
他们没搞那些虚头巴脑的宣传,而是直接把他们家新出的一款叫bZ5的电动车,拉到了一个专门的试验场,当着所有人的面,进行了一场堪称“魔鬼级”的极限考验,他们管这个叫“水、陆、空”三项全能挑战。
说白了,就是模拟咱们普通人日常驾驶中最害怕遇到的几种极端情况,看看这车到底能不能扛得住,用事实来回答大家的疑问。
咱们先说说这个“水”里的考验。
电动车最怕的就是水,这几乎是所有车主的共识。
高压电池和水,这俩东西搁一块儿,总让人联想到危险。
咱们国家对电动车的涉水安全有个标准,要求是在一米深的水里泡上三十分钟,电池不能出问题,不能漏电。
这个标准其实已经不低了。
可一汽丰田觉得,要玩就玩个彻底的。
他们先把bZ5开进一个六十厘米深的水池里,这个深度,大概能淹没大半个车轮子,模拟的就是城市里下暴雨时路面积水最常见的情景。
车在里面泡了半个小时,捞出来一检查,啥事没有,一切正常。
但这只是开胃菜。
接下来的操作,让在场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他们用吊车,把这台bZ5整个儿吊起来,直接放进了一个深达一点三五米的巨大水缸里,而且一泡就是整整两个小时。
一点三五米的水深,对于一台轿车来说,水面已经快要到车窗户了,整个车底盘,包括那块最核心的电池包,完完全全地被水给淹没了。
泡两个小时,这已经不是在模拟开车过积水了,这分明是在模拟车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湖里的场景。
所有人都盯着,要是这电池包的密封性有半点马虎,高压电路的保护措施有任何一点不到位,后果都不堪设想。
结果呢?
两个小时后,车被捞上来,经过专业设备一通检测,电池包内部滴水未进,高压系统稳如泰山,没有丝毫漏电的迹象。
这背后靠的是什么?
绝不是运气。
这是丰田在电动技术上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真功夫,从电池包坚固又密封的外壳,到内部电芯之间层层的绝缘保护,再到那个聪明的电池管理系统,一旦发现异常就能在零点几秒内切断所有高压电,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安全防护网。
这次测试,就是把这套防护网扔到最恶劣的环境里,让大家亲眼看看它到底有多可靠。
接着是“空”中的考验,这个就更刺激了,模拟的是车辆从高架桥上掉下来的情况。
这可以说是每个司机心里最深的恐惧。
试验场上,一台崭新的bZ5被巨大的起重机吊到了六米的高度,这差不多有两层楼那么高。
然后,没有任何缓冲,缆绳一松,车就这么直挺挺地自由落体,伴随着一声巨响,狠狠地砸在了地面上。
那一瞬间的冲击力,可想而知有多大。
按照咱们一般的想法,这么一摔,车子不散架就不错了。
大家最关心的有两个问题:第一,车里头的人还有没有活路?
第二,电池会不会因为这么剧烈的撞击而起火或者爆炸?
等烟尘散去,大家凑上前一看,结果又一次出乎意料。
这台bZ5的车身虽然摔得很难看,但是最重要的驾驶舱部分,就是保护咱们乘客的那个框架,特别是从车顶一直延伸到车底的A柱、B柱,几乎没有发生严重的变形。
这意味着,车里的人还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更关键的一点是,工作人员走过去,很轻松地就把四个车门都打开了。
这一点至关重要,在真实的事故里,车门能打开,就意味着里面的人可以自己爬出来,或者救援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展开施救,这争取到的每一秒钟,都是生命。
再看车底下的那块电池,它被牢牢地固定在车身上,没有被撞松动,更没有冒烟、起火的迹象。
这说明,这块电池本身就被设计得非常坚固,而且它和整个车身大梁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共同构成了车身的一部分,能一起承受巨大的冲击力。
最后是“陆”地上的硬碰硬。
这回的碰撞测试,也不是按常规套路出牌。
他们没有用标准的测试墙,而是找来了一个“大家伙”当对手——丰田自家另一款非常有名的硬派越野车,重达两吨多的陆地巡洋舰LC100。
测试模拟的是在路上行驶时,被后方来车高速追尾撞击侧面的情况。
当bZ5正在平稳行驶时,那台庞大的陆地巡洋舰以每小时八十公里的速度,从侧后方狠狠地撞了上来。
这种大车撞小车,重车撞轻车的场面,对被撞的bZ5来说,考验是极其严峻的。
就在撞击发生的一刹那,bZ5的车身猛地一甩,但几乎是同时,车上的电子稳定系统立刻介入,迅速调整了车轮的制动力,硬是把这台濒临失控的车给“拽”了回来,车子在短暂的摇摆后,居然又恢复了正常的行驶姿态,继续往前开。
这一幕充分说明,这台车的车身结构足够硬,能扛住来自“大家伙”的猛烈一击,保护车内的人;同时,它的主动安全系统也足够聪明,能在危险发生的瞬间,帮助驾驶员控制住车辆,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
总的来看,一汽丰田搞的这场公开的极限测试,不仅仅是为了宣传一款新车。
在如今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它更像是一种态度的表明。
它告诉所有的消费者,不管汽车的功能变得多么花哨,屏幕变得多么大,最终,安全才是一切的根本,是造车不能动摇的底线。
这种敢于把自己放在最严苛的条件下,去回应消费者最真实担忧的做法,比任何天花乱坠的广告都更有说服力。
而这种良性的“内卷”,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消费者。
因为这意味着,厂家们必须拿出真材实料,把车造得更安全、更可靠,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