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女士从广州出发回湖北老家,晚上七点半驶入湖南官庄服务区时,眼前的景象让她心里一沉。新能源车充电队伍已经排到了49号,穿着反光背心的充电桩服务人员正拿着小喇叭维持秩序。她最终在服务区等了3个小时才插上充电枪,又花了一个小时充满电,整整四个小时耗在了这个她原本只想短暂停留的地方。
这并非个例。在京哈高速的一个服务区,另一位车主拿到的排队号码是60多号,同样等待了近四个小时。从9月30日晚到10月1日凌晨,进出北京、杭州、武汉、长沙和广深等城市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前排起长队、等待1到4小时的现象变得普遍。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混乱,工作人员不得不采取“排队叫号”的方式来维持秩序。
与此同时,整个高速公路网都承受着巨大压力。10月1日,西湖景区接待了44.63万人次游客,同比增长超过12%。故宫博物院、九寨沟景区、三星堆博物馆等热门景区的门票早早宣告售罄。在广东,9月30日全省高速公路网单日车流量突破了1000万车次大关。
有车主分享经历,从广州到湖南张家界,全程984公里,出发时导航预计17小时可达。但14个小时后,他们仅仅前进了不到200公里,仍滞留在广东韶关境内。更有车主在凌晨三点因拥堵严重,发现周围车辆默契地熄火睡觉,几小时后醒来,车队几乎未动。服务区里,除了充电桩前的长龙,卫生间也排起队伍,有车主反映排队上厕所就花了20分钟。面对漫长等待,一些有经验的旅客在后备箱塞满了零食和饮料,戏称这是“决战高速”的储备。
为什么新能源车主宁愿在高速服务区长时间排队,也不愿意下高速寻找充电桩?有车主道出了顾虑:一方面需要额外找路,另一方面担心到了市区充电站可能同样要排队。此外,在一些服务区,甚至有增程或混动汽车也在排队充电。一位理想车主解释,这是因为加油站也大排长龙,而且电费相比油费更便宜。
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2024年全国增加了85.3万台公共充电桩,总量达到357.9万台。全国6000多个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充电桩覆盖率已超过97%。但即便如此,在春节、国庆这样的重大节假日,进出大城市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排队几小时充电的现象依然突出。
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预测,今年国庆期间,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将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出行充电高峰集中在9月30日和10月1日。9月30日下午1点后充电车辆开始增多,高峰出现在晚上10点到12点;10月1日则从早上7点开始,高峰时段持续从上午10点到晚上7点。返程充电高峰则预计出现在10月6日和7日,从上午10点持续到晚上9点。
从区域来看,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的高速公路充电量预计将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江苏省每天出行的新能源汽车预计超过72万辆。而沈海高速、长深高速和京沪高速上的新能源充电桩最为繁忙。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的专家指出,高速公路服务的对象发生了变化,过去大部分是燃油车,而现在路上行驶的车辆中约有20%是电动车。面对这种变化,高速公路服务设施的服务能力亟待提升。专家进一步解释,高速公路使用场景更需要大功率充电设备,用户在此对充电速度的要求更高,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
有业内人士分析,高速公路充电难本质上是“潮汐现象”的集中体现。日常情况下,服务区充电桩利用率很低,但节假日高峰期需求爆发,导致供需严重失衡。国家电网数据显示,10月1日高速公路充电设施的充电量可达平时日充电量的4倍。
面对节假日充电高峰,一些地方尝试了应对措施。例如,在车流量大、充电需求集中的高速服务区,有企业组织工作人员进驻引导充电,通过动态设置SOC充电上限以缩短单次充电时长,提高充电桩周转率。同时,通过发放“下一站点充电指引卡”,告知车主下一个服务区或高速出口附近的充电桩分布和实时空闲情况,试图分流车辆。
有技术方案提出,利用柔性直流互联设备将高速公路双向服务区的电力容量进行互联互济,以应对出行和返程方向在假期不同时段出现的潮汐性充电压力。此外,也有观点认为,可以充分利用高速公路沿线收费站转型为集储能、光伏、充电于一体的综合能源站,作为服务区充电能力的补充。
在充电技术方面,一些地方正在推进超充设施建设。例如,河南省在京港澳、大广、连霍等重点高速的60多对服务区内新增投运超过1400根充电枪,部分服务区采用超充技术,最高充电功率可达600kW,目标是实现“一杯咖啡时间满电出发”。深圳则宣布已建成投用超充站超千座,充电桩超48.7万个,并称在全球率先实现超充站、充电枪数量超过加油站和加油枪。
尽管如此,对于像辰女士这样在国庆假期长途跋涉的新能源车主来说,在官庄服务区度过的那个漫长的夜晚,无疑是这次旅途中最深刻的记忆。当车辆终于显示充电完成,重新驶入夜色时,下一个服务区的充电桩前,是否又已排起长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