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总说汽车产业已经够成熟了,还能有啥新花样?可每次一看论坛、会展,发现人家总能整出新动静。前两天刚结束的“2025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就是又一次大规模的头脑风暴。你说现在汽车行业能有多卷?他们就是一边喊着“增动能、启新篇、向全球”,一边闷头加速,想让全球都眼前一亮。问题是:汽车产业卷到这个程度,对老百姓、对社会、对国家,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未来中国的汽车究竟往哪儿开?这几个天大的问题,可不是开个论坛喊两句口号就能糊弄过去的。
先甩个问题给大家:你真觉得现在中国的汽车企业就比海外落后很多吗?看看大街小巷,国产品牌不光拉风,还一个个跟高科技似的都上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随便一辆纯电小车都快成大号手机了。大会上专家们也说了,咱们“已经进了智能化电动车时代”,没错,眼下的主战场不是发动机马力,而是电池、算法、数据。什么叫新时代的主角?你看现在孩子们聊车,聊的都是L2、L3级的自动驾驶、固态电池、车联网,几个刚毕业的小年轻,嘴里都是自动泊车、ID密码控车、OTA升级,根本没人提油耗多少、马力多大。
论坛最喜欢做的,就是提几个“趋势预测”吓唬你。比如说,今年会议上专家们一口咬定:“全固态电池和车网互动,是下一个拉开差距的地方。”听起来唬人,其实背后意思无非一句话:新能源时代,谁的技术跟得上,谁就赢。这不像过去靠配件造车,技术抄抄日本德国,品牌学学韩国,现在你要比拼底层创新、比拼系统能力、比拼产业链串联。这就有点意思了,甚至说是弯道超车也不为过。
不过,我总觉得,技术创新归技术创新,终究还是要落在“有用”和“实惠”上。比如说,今年政策解读就提到:要加快推动汽车新旧动能转换、要真把智能网联搞扎实。这话讲的对头,可你看市面上那么多智能汽车,动辄十五二十万起步、配置是炫酷了,可有多少真正落地到最普通消费者?智能车天天“卷”参数,但你绕到三四线小城市,发现十个人有九个人最关心的,还是“省不省心、充不充得上电、保养麻不麻烦”。所以凡事得落地,别光在朋友圈画饼。
这个论坛很会“整活”,不仅有政策讲解、技术展示,还喜欢玩“政企对话”,政府领导、企业大佬、研究机构一个也不少。按理说,这种会最容易沦为念稿子,但这回据说还真聊了点实在的——比如数据要素怎么和汽车产业融合,怎么让政策和企业诉求对上口径,怎么帮中国车企冲一冲海外市场。你别说,“出海”成了这两年的大热门,毕竟国内市场快卷麻了,就连小面包、皮卡都要抢智能生态。可“出海”简单吗?人家欧洲碳排要求一拥而上,美国又整各种技术门槛,这可不是靠堆广告、靠性价比就能赢下来的。论坛里说得好听——“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推动高质量出海”,实际难不难,只有卷到海外才知道。
其实这次泰达论坛的最大看点,并不是这些宏观愿景,而是它越来越“跨界”。你发现了吗?能源、人工智能、固态电池,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这些要素,早已和汽车绑在了一起。以后汽车不是一门生意,更像是移动的技术集合体。以后什么叫会开车?不光要会开,还得会用APP、会操作弹窗、会忍受各路传感器“滴滴哒哒”报警。你说未来的修理厂再不懂点数据分析,八成都得转行配眼镜了。
每次看这种大会,我都会有个直观的感受:中国汽车产业越来越自信。以前求政策、求保护,现在更多讨论“怎么把路走对”,敢谈“怎么引领”。一场泰达论坛下来,二十七项智库成果,八份专题报告、十一份产业研究报告……硬核内容一大堆。别小看这种“摆数据、拎趋势”,它其实证明了一个事实:汽车产业已经变成了中国经济里的主干产业之一,也证明了中国企业从“做大”逐步向“做强、做精”在过渡。
当然,咱们也不能太乐观。现在新能源市占率看着漂亮,但背后问题也是一箩筐。补贴退坡、原材料涨价、动力电池水分大、二手电动车贬值快,这些麻烦有几个不是潜在危险?论坛上研讨的“痛点”,回到市场依然是现实。比如,智能网联怎么保证不隐私泄露、换电和快充到底谁更有前途、车路协同需要多少年才能大规模铺开……这些问题,你不论多热闹,高端对话最后也得靠一年一年摸索。
反过来讲,支持汽车产业“向全球”,也绝对不能只想着“卡位”国际市场,更应该思考下:我们自己的技术底子够不够硬,产业链抗风险能力足不足。在这个话题上,泰达论坛提了个特别实在的建议——继续加大自主创新、让产业新动能持续增强。攒了多少数据,做了多少系统,拥有多少关键零部件自主知识产权,这才是最后能不能赢,不被人拿芯片卡脖子的底气。
事情说到这你可能会问,到底这个论坛除了喊口号还能带来点啥?其实它更像个风向标,提醒你汽车已经和城市发展、能源结构、对外贸易捆在一块了。比如天津这座城市,紧紧抓住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还用上了天津港、自贸区这些“大杀器”,让汽车流通、出口更高效。每一次基础设施的提升,就是中国汽车产业跳级的机会。
写到这,我觉得中国汽车产业已不是那个只追着人家脚步屁颠屁颠的“配角”,现在越来越有“让你追着我走看一看”的底气。这当然不是说我们没有问题,而是咱们敢于承认短板、不怕卷、还乐于“合作与博弈”——科技卷、服务卷、效率卷,甚至敢和自己较劲,天天说“今天比昨天再好一点”才罢休。
全局看,这种从政策牵引到企业自主,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融合,再到全球布局的思路,其实就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未来十年,中国汽车难道不会遇到阻碍?一定会,但正因为有这种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密集交流,才有了“集体带脑子、集体找门道”的希望。你追问到底中国汽车产业能不能成为世界一流?我没法傲慢保证,但我敢说,只要这股高质量发展的劲头不松,少点虚热多点实干,谁都拦不住中国品牌卷到世界舞台正中央。
说到底,泰达论坛折射的不只是汽车,更是中国制造、中国创新的终极叙事。你觉得汽车产业“卷”得过?我却觉得这正是中国越来越强的底气。等哪天你走在海外、看到满大街奔跑的中国品牌,全世界追着买中国智能车的时候,才会明白——有些口号,是开了头,最后变成现实的。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