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大事,闹得沸沸扬扬,估计不少人都听说了。
这事的主角,一个是造车新势力里风头正劲的理想汽车,另一个是咱们国家跑了几十年的老牌子,东风柳汽旗下的乘龙卡车。
本来这两家公司,一个是卖家用SUV的,一个是卖大货车的,井水不犯河水,八竿子打不着。
可就因为理想汽车在新车发布会上放了一段视频,硬是把这两家给绑在了一起,上演了一出火药味十足的对台戏。
这事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值得咱们普通人琢磨琢磨,一个本来想炫耀自己有多安全的举动,怎么就一步步演变成了股价大跌、老板被网友围攻的公关危机呢?
这事儿得从7月29号说起。
那天,理想汽车开了一场盛大的发布会,推出了他们家的新款旗舰车,理想L9。
新车上市,总得拿出点真本事让大家看看,证明这几十万花得值。
理想汽车想到的点子,就是“安全”,而且要用一种最直观、最震撼的方式来展示。
于是,一段碰撞测试视频就在发布会现场的大屏幕上播出了。
视频的内容确实够劲爆:一辆崭新的理想L9,跟一辆重达8吨的大卡车玩起了“正面硬刚”,两辆车的相对速度加起来有100公里/小时。
碰撞的结果,画面冲击力非常强。
那辆大卡车被撞得四个轮子都离地了,驾驶室整个往前栽,感觉都快跟后面的车厢散架了,场面看着特别惨。
而另一边的理想L9呢,车身结构看起来还挺完整,A柱B柱都没什么大变形。
这对比一看,理想L9的安全性能好像确实没得说,简直是“公路坦克”级别的。
本来到这儿,也就是一次效果拉满的营销展示。
可问题就出在一个细节上,一个致命的细节。
在理想汽车最开始放出的视频里,那辆被当成“靶子”的卡车,方向盘上的品牌标志看得一清二楚,就是“乘龙汽车”,一点遮掩都没有。
这一下,事情的性质就变了。
这不再是理想汽车单方面的安全秀,而是变成了一场“理想L9对决乘龙卡车”的公开处刑。
视频在网上传开后,大家的关注点马上就歪了。
很多人不再讨论理想L9有多结实,反而开始嘀咕:“这乘龙卡车怎么这么不经撞?”、“以后路上看见这牌子的卡车得躲远点”。
你看,理想汽车想给自己脸上贴金,结果却把泥点子溅到了乘龙卡车身上。
可能理想自己也觉得不妥,后来在官方抖音号上发的视频里,悄悄地给卡车的标志打上了马赛克,但这时候已经晚了,成千上万的人早就看到原版视频了。
被这么当众拉出来当“垫脚石”,乘龙卡车那边肯定不干了。
人家也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企业,背后是东风柳汽,造了70多年的车,有上百万的卡车司机用户。
第二天,7月30号,乘龙卡车的官方账号就立刻做出了回应,话说得也挺直接,意思就是“我被你算计了,这测试是真是假,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还说公司的法务已经开始处理这事了。
光说还不够,乘龙反手就发了一个自家的驾驶室安全测试视频,用各种严格的测试来证明自己的产品质量过硬,不是理想视频里那个“软柿子”。
理想汽车那边一看情况不妙,也赶紧在7月31号出来解释。
他们说,这个测试是完全委托给第三方权威机构“中国汽研”来做的,测试场地、设备,甚至那辆被撞的卡车,都是检测机构从市场上随便买的,理想自己没有干预任何环节。
中国汽研也出来说,测试过程是符合规定的。
但这番解释并没有让乘龙卡车满意。
当天晚上,东风柳汽就发了一份非常正式的声明,直接点名批评理想汽车的行为已经构成了严重侵权,严重误导了消费者,给乘龙的品牌声誉造成了巨大损失,并且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这下子,双方算是彻底撕破脸了。
接下来的四天,乘龙卡车上演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公关反击战。
他们没有跟理想去争论测试数据,而是玩起了“文化战”,连续发了好几张海报,每一张都“内涵”满满。
比如一张海报上写着:“安全不是空口无凭的理想,而是我们每一程切实的守护”,巧妙地把“理想”两个字嵌了进去。
最狠的是一张写着“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的海报,这句话一下子就戳中了很多人的心,在网上被疯狂转发。
还有“龙的脊梁,无惧挑战”等等。
这么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立竿见影。
乘龙卡车的抖音号粉丝蹭蹭往上涨,一下子从三十多万涨到了四十多万,评论区里全是支持他们的卡车司机和路人网友。
人家不仅没被这次风波打倒,反而借机火了一把,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个老牌国货。
反观理想汽车这边,日子就不好过了。
这场风波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股价。
资本市场是最现实的,一看到你企业出了负面新闻,立马就用脚投票。
L9发布会当天,理想的美股股价就大跌了6.2%。
第二天在香港股市更惨,盘中一度跌了超过10%,一天时间,公司市值就蒸发了将近330亿港元。
这可都是真金白银的损失。
除了股价受挫,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本人也成了众矢之的。
他刚开通没多久的个人抖音账号,本来是想跟粉丝互动、宣传产品的,结果评论区彻底“沦陷”,变成了网友们调侃和争吵的战场。
有人开玩笑说,别拿车撞了,干脆让两家公司的老板自己开着自家的车来撞一下,看谁敢。
说到底,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其实挺多的。
理想汽车搞的这个碰撞测试,从技术上说它可能没造假,但从传播效果上看,它确实有很大的误导性。
因为这种小轿车撞大卡车的测试,咱们国家根本就没有统一的标准。
用什么速度撞、从哪个角度撞,这些条件稍微变一变,结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
理想显然是选择了一个最能突出自己优势的场景来展示,这在营销上虽然聪明,但在道义上就有点站不住脚了。
更关键的是,为了宣传自己,去踩一个跟自己毫无竞争关系的品牌,这种做法在商业上是非常忌讳的。
这会让人觉得你格局太小,吃相难看。
今天你能为了博眼球去撞乘龙,那明天是不是就能去撞别的品牌?
这种行为破坏了行业里大家默认的规矩,自然会引起反感。
而乘龙卡车的应对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没有掉进技术争论的坑里,而是站在了道德和情感的制高点上,用一种有智慧、有风度的方式,赢得了公众的同情和支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