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脚踩空。
对于一个在路上跑了二十多年的老司机来说,弯道前轻点刹车几乎是本能。
可徐先生的本能在那一刻失了效,他眼睁睁看着自家的长城欧拉非但没减速,反倒跟头被拧了发条的野驴,直愣愣地冲了出去。
方向盘?
也跟焊死了一样,纹丝不动。
下一秒,就是砖瓦和金属的巨响。
监控画面里,那辆小车像一枚炮弹,精准地“发射”到路边的民房上。
车里的三个人,包括一位74岁的老人,瞬间从一次普通的出行,跌进了骨折和内脏破裂的噩梦。
这剧本,是不是有点眼熟?
“刹车失灵,方向盘锁死”,这八个字简直成了新能源时代的月经贴,隔三差五就要上一次热搜,主角换了一家又一家,但故事内核惊人地一致。
每次出事,车主都像是在喊“狼来了”,而车企则永远是一副“你拿出证据”的淡定模样。
果不其然,长城售后的剧本也这么写的。
泸州4S店的经理赶到现场,拍了几张照片,表情严肃地表示会“反馈给厂家”。
听着挺像那么回事儿,对吧?
可等车主唐女士再打电话过去,得到的回复就跟变了个人似的:“您呐,还是自己找个鉴定机构吧。”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我的车出厂有合格证,它是个“好孩子”,不可能犯错。
你说它病了?
行啊,你带它去医院,你出钱,你证明。
这套逻辑,简直比相声里的包袱还响。
一辆能把人送进ICU的车,到头来却要受害者自己证明它有病,天下还有比这更“黑色幽默”的吗?
我们总说数据不会说谎,但在这些“失控”事件里,数据成了车企最坚固的堡垒。
后台那一串串只有工程师才能看懂的代码,就是他们的“不在场证明”。
他们会告诉你,数据显示一切正常,是驾驶员操作不当,是路面太滑,甚至是太阳今天晃了眼。
可对于方向盘后那个冷汗直流的普通人来说,他们唯一的“数据”,就是踩下去却毫无反应的刹radical pedal和拧不动、仿佛被鬼手攥住的方向盘。
这种亲身经历的恐惧,在冰冷的数据报告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演变成了一场话语权的霸凌。
车企手握所有核心数据和技术壁垒,消费者就像一个站在巨人面前的孩子,除了哭喊,几乎没有别的办法。
那个售后经理说“车辆出厂都有合格证”,这话多漂亮,但也多无情。
合格证能保证每一颗螺丝永不松动吗?
能保证电子信号在某个极端环境下永不失灵吗?
这就像医生对一个病人说:“你出生时很健康,所以你现在不可能生病。”
荒唐不?
真正让人心寒的,是这种“自证清白”的模式正在成为行业惯例。
从前我们买个家电,坏了,厂家上门维修鉴定。
现在买一辆几十万的车,出了可能危及生命的事故,厂家却让你自己去证明问题出在哪儿。
这中间的逻辑转换,到底是谁给他们的勇气?
说到底,每一份“自行委托鉴定”的建议背后,都是一场精于计算的公关博弈。
赌的就是普通消费者没时间、没金钱、没精力去跟一个庞大的法务团队耗下去。
拖着拖着,热度就过去了;耗着耗着,车主就疲了。
最后,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成为又一桩悬案。
可贵州赤水那栋被撞坏的民房还在,那位74岁老人还在医院里承受着创伤性脾破裂的痛苦。
这些不是能被时间冲淡的数据,而是活生生的伤害。
所以,这起事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或许只有那辆欧拉的“黑匣子”知道。
但问题是,谁来解读?
谁能保证解读的公正?
当信任的链条从根上断裂时,再多的技术解释,听起来都像是推卸责任的借口。
咱们作为旁观者,是不是也该琢磨琢磨,这到底是车的问题,还是“规矩”的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