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高手都有的4个细节,不看驾龄,中一个就很牛

咱们在日常生活中,总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司机。

有的人开车,你坐在副驾驶或者后排,会觉得特别安心,感觉车子就像在轨道上行驶一样平稳,不知不觉就到了目的地。

而有的人开车,哪怕只是短短几分钟的路程,也能让你体验到过山车般的刺激,不停地急加速、急刹车,方向盘一会儿向左打死,一会儿向右猛回,坐得人头晕眼花,心里直打鼓。

很多人会觉得,这可能就是驾龄长短的区别,开了十年车的老司机,技术肯定比刚拿本一两年的新手要好。

开车高手都有的4个细节,不看驾龄,中一个就很牛-有驾

但实际上,这种看法并不完全准确。

真正会不会开车,跟方向盘后面坐了多少年关系不大,关键在于一些深入骨髓的驾驶细节。

这些细节就像一面镜子,能清晰地照出一个人的真实驾驶水平和安全意识。

首先,最直观的一个细节,就是车辆行驶的平顺性。

一个真正会开车的人,能把车开得像流水一样顺畅。

从车辆起步的那一刻起,区别就显现出来了。

他们踩油门的力度非常柔和,车辆会非常平稳地、几乎没有顿挫地开始移动。

你坐在车里,身体不会猛地向后一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稳”。

这种平顺的起步,对于手动挡车来说,是离合器与油门配合得天衣无缝的体现;对于自动挡车来说,则是对油门踏板开度精妙控制的结果。

相反,很多人起步时,一脚油门下去,车子“噌”地一下就窜了出去,不仅让车内乘客感到不适,也增加了追尾前车或者剐蹭旁边障碍物的风险。

加速过程同样如此。

高手加速,是一个线性的、可预期的过程。

开车高手都有的4个细节,不看驾龄,中一个就很牛-有驾

他们会根据路况,让发动机的转速稳定地攀升,动力源源不断但又非常温和地输出。

你只会感觉车速在不知不觉中提了上来,而发动机的声音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低沉、悦耳的区间,不会出现那种声嘶力竭的嘶吼。

而驾驶习惯不好的人,要么是油门踩得断断续续,车辆一冲一顿,要么就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推背感而深踩油门,导致发动机转速过高,不仅增加了油耗,也让整个驾驶过程充满了急躁感。

根据相关统计,平稳驾驶相比于急加速、急刹车的激进驾驶方式,在城市路况下可以节省高达30%甚至更多的燃油。

刹车,更是考验驾驶水平的试金石。

很多人开车习惯于“一脚定江山”,直到离前车或者红绿灯很近了,才一脚重刹踩下去,车里的人前仰后合,车外的刹车灯也亮得格外刺眼。

这种驾驶方式不仅乘坐体验极差,而且非常危险,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很容易因为刹车距离不够而发生追尾。

而真正会开车的人,他们的刹车动作是充满预见性的。

在很远的地方看到前方需要减速或停车的迹象,他们首先会松开油门,利用发动机制动来降低车速,然后再用脚尖轻柔而持续地施加刹车力,让车辆平稳地、准确地停在预定位置。

车子停稳的那一瞬间,几乎没有任何冲击感,这才是高水平的体现。

这种平顺的操作,不仅仅是为了舒适,更是为自己和后车都留出了充足的反应时间与安全余地。

其次,比操作技巧更高一个层次的,是强大的预判能力。

开车高手都有的4个细节,不看驾龄,中一个就很牛-有驾

如果说平顺驾驶是技术层面的“术”,那么预判能力就是思维层面的“道”。

很多人开车,目光所及之处,仅仅是前方三五米远的那辆车的车尾。

前车走,我走;前车停,我停。

这种“跟屁虫”式的驾驶,实际上是把自己的安全完全交给了前车司机和运气。

而一个真正有经验的驾驶者,他的视野是开阔的、立体的。

他的眼睛就像雷达一样,在以每隔几秒一次的频率,不断地进行着“左后视镜-内后视镜-前方路况-右后视镜-仪表盘”的循环扫描。

举个例子,在经过路口或者停有公交车的站台时,普通司机可能会保持原速通过。

但高手一定会下意识地减速,并且把脚提前放在刹车踏板上,做好随时制动的准备。

因为他们的大脑里已经建立了一个风险模型:公交车巨大的车身会形成一个视觉盲区,后面随时可能跑出来横穿马路的行人或者电动车,这就是俗称的“鬼探头”,是城市交通事故的一大诱因。

再比如,当他们看到前方路面上有个皮球滚过,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绕开皮球,而是立刻减速,因为他们知道,皮球的背后很可能跟着一个追逐而来的孩子。

这种预判能力还体现在对其他车辆行为的解读上。

看到前车在车道内小幅度地左右晃动,他们会判断这名司机可能在打电话或者注意力不集中,从而选择拉开更远的距离或者择机超车。

开车高手都有的4个细节,不看驾龄,中一个就很牛-有驾

看到一辆大货车在路口右转时,车头却向左边甩,他们会立刻明白这是因为大货车转弯半径大,存在致命的“内轮差”盲区,绝不会试图从货车的右侧超车。

这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成千上万公里的行驶经验,经历过、见到过各种险情之后,总结、沉淀下来的一种驾驶智慧。

他们开的不仅仅是车,更是在分析路面上每一个交通参与者的动态和意图,提前规避了那些潜在的风险。

再往深处说,是根植于内心的规则意识和良好的驾驶习惯。

有的人总喜欢炫耀自己开车有多快,见缝插针的技术有多好,把马路当成了展现自己“高超”车技的舞台。

但在真正的行家看来,这恰恰是最危险、最不成熟的表现。

真正会开车的人,往往对交通规则抱有极大的敬畏之心。

他们知道,规则不是用来限制自由的,而是用来保障所有道路使用者安全的。

比如灯光的使用,他们绝不会在市区或者有路灯的道路上滥用远光灯,在会车时会提前切换成近光,这既是法规要求,也是一种基本的行车礼仪。

并线、转弯时,提前打转向灯,对他们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目的不是为了应付摄像头,而是为了清晰地告诉后方和侧方的车辆自己的驾驶意图。

他们会始终与前车保持一个合理的安全距离,这个距离足以应对前车的任何突发状况,通常建议用“三秒规则”来衡量,即以前车通过某一固定参照物为起点,自己的车在三秒后通过同一参照物,则距离较为安全。

遇到有人强行加塞,他们大多会选择礼让,因为他们明白,争抢那几秒钟的时间,可能会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开车高手都有的4个细节,不看驾龄,中一个就很牛-有驾

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习惯,就是下车开门的方式。

很多老司机会养成用离车门较远的右手去开门的习惯,这个被称为“荷兰式开门法”的动作,会迫使你的身体转动,视线自然而然地就会扫向车辆的后方,从而可以有效观察到后方是否有自行车或电动车驶来,极大地避免了“开门杀”这种悲剧的发生。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和对生命的尊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拥有一颗沉稳、强大的内心。

路面上的情况瞬息万变,再好的技术,如果心态失衡,也无法发挥作用。

一个驾驶水平高的人,必然情绪稳定。

遇到堵车,他们不会焦躁地频繁按喇叭;遇到别人不文明的驾驶行为,比如被恶意别车,他们也不会“路怒症”上头,一脚油门追上去非要讨个说法。

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情绪是安全驾驶最大的敌人,一旦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判断力就会直线下降,操作就会变形,极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心态的作用更是决定性的。

比如在高速行驶时突然爆胎,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

缺乏经验的人第一反应就是猛踩刹车、猛打方向,而这恰恰是导致车辆失控翻滚的致命操作。

而一个心态沉稳的驾驶者,在感受到爆胎的瞬间,会首先紧紧握住方向盘,尽力保持车辆的直线行驶,然后通过连续轻点刹车的方式,平稳地将车速降下来,并最终安全地靠边停车。

这种临危不乱的处置能力,是技术和心态完美结合的产物。

同样,在雨雪雾等恶劣天气下,他们会主动降低车速,拉大车距,因为他们对车辆在低附着力路面上的性能极限有着清醒的认识。

这种不逞能、不侥幸的沉稳心态,才是保障行车安全最坚固的“压舱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