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收入有限,珠海总量激增,司机压力增大

凌晨三点,窗外连海风都打着哈欠。交班的出租车司机在路边拉了口卷烟,背后的手机屏幕还亮着,几条订单刚跳走,他只叹了口气。这是珠海的夜,也是网约车司机的日常。没错,在这座“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为了一个月4000元的收入,你得把身体和心都踩在油门上,起码十个小时不歇。

珠海交通局前两天发了个通报,《珠海市网约车行业风险提示》。内容挺简单,三行字改写了无数“明天会更好”的励志鸡汤。全市网约车总量2.5万辆,比去年多了5000辆,并且以一辆赛道版小电驴的速度继续增长。要知道,珠海的巡游出租车还不到它十分之一。驾驶员考证人数也凑齐了6.6万,据说可以排出条珠海长城。这还是官方数据,实际上在马路上奔跑的,远远多于此。

关键句亮了——网约车司机上线超过10小时,才能“可能”实现日均流水300元,月纯收入约4000元。你没看错,是“可能”,不是“保证”。有点像买彩票,只有你每天花费这么多时间在车里,才有资格参与“抽奖”,抽到的最大可能也只是普通奖,不是头奖。

作为一名系统性(以及惯性)怀疑者,我习惯对数据后面的逻辑做个反向推理。每天14单,平均每单20多元流水,减去平台抽成、油费、保养、洗车、各种莫名其妙的支出——这些数字互相纠缠,就像夜里车窗外的雨滴,谁也说不清到底是被哪些成本给冲刷没了。

如果你家里马桶坏了,掏个手机叫个修理工,收费普遍高于网约车司机跑一天的钱,但却没人质疑马桶师傅的收入为何如此。司机,是城市流水线里最后一块被动齿轮,脸上笑着,心里在算这单能不能补回上一单的油钱。平台抽了又抽,乘客还嫌贵;交通局发了个温馨提示,司机们围观一圈,继续出车。

碰到这个通报时,我一点都不惊讶——数据很残酷,但现实更黑色。珠海的发展速度没能带起“共享经济”为这群人的红利,“平台经济”却像一台高速榨汁机,把劳动力都甩到杯底厚厚一层渣里。想象一下,一个月4000元,什么概念?在珠海,算是温饱,不算舒适。如果你还要养个家、背个贷款,4000元每月的稳定焦虑能让你睡出黑眼圈,再加班开车熬到更黑。

风险这东西,职业不同分量各异。网约车司机面临违规、事故、乘客投诉,甚至偶尔上新闻的“勒索客”事件。身体健康一不留神也成了成本的一部分。社保?想都别想,平台抽水抽得比珠海潮汐还准时,可就是不带福利。要安全、要收入、要尊重——互联网平台天真地告诉你,三选一即可,别贪。

有人问,既然十小时换来4000块,还不如去超市或者小餐馆,“至少能按点上下班,还有社保”。这话倒是刺耳,但极其真实。实际上,网约车能不能让人“活得体面”,早就不是司机们自己能决定的事。平台、政策、供给关系、用户习惯,像一锅乱炖,哪怕把自己煮得汗流浃背,也分不到多少肉。

我见过不少司机,一边开车一边看视频自学或考证;也有临时失业的小老板临时转行,为了维持家庭收入,不得不“在线拼十小时”。他们嘴上虽自嘲,“白天送人,晚上送命”,但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网约车也许只是过渡,可有时候这一过渡就像珠海一场回南天,拖得有些久。

网约车收入有限,珠海总量激增,司机压力增大-有驾

官方第一次把数据说得清楚明白,算是对司机群体的一点尊重,也方便社会“扒得不疼也不痒”地讨论职业价值。但实际解决方案,谁也没办法用一纸通告写出。平台不会自觉减佣,司机也难以大规模团结,“自由”二字更多是平台用来做广告的,却不是司机自己的。

职业风险的本质,其实不是收入高低那么简单。你用健康、时间、家庭换来一笔不算多的收入——这种“被动博弈”模式,谁都心知肚明要不了太久。这也是网约车司机群体近年的现实:加速流动,又不断被新鲜血液替换,低收入、高风险持续循环,成了一种不明不白的“行业常态”。

我有时偷偷会想,如果交通局每年都例行公示一次这个数据,可能司机群体会慢慢自发“进化”。要么转型,要么团结,要么开一场集体自嘲的吐槽大会,再拍个纪录片。反正,谁都不是傻子,只是有时候现实让人不得不装糊涂。

最后,我没打算给出什么绝对答案。只想扔个开放问题:在这个“自由职业”光环下,如果“付出与回报”已经不匹配,我们该怎么认定工作本身的意义?如果不把“自由”看做唯一的选项,你还有更好的选择吗?珠海的夜色很美,但开在夜里的人,究竟能不能撑到天亮?

网约车收入有限,珠海总量激增,司机压力增大-有驾
网约车收入有限,珠海总量激增,司机压力增大-有驾
网约车收入有限,珠海总量激增,司机压力增大-有驾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