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狂赚40亿,今暴跌剩4000万,保时捷在中国遇生死劫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让不少人都挺惊讶的,那就是关于保时捷。

在咱们普通人印象里,保时捷这个牌子,那可是豪车里的顶流,是很多人奋斗的目标,感觉就是那种稳赚不赔的“印钞机”。

过去这些年,它的业绩也确实非常亮眼,利润率高得让其他车厂羡慕不已。

可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高枕无忧的品牌,最近公布的财务数据却像坐了过山车一样,直接从山顶冲到了谷底。

曾狂赚40亿,今暴跌剩4000万,保时捷在中国遇生死劫-有驾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保时捷的营业利润只剩下了区区四千万欧元。

这个数字可能听着还不少,但关键是得有对比。

去年同期,这个数字是四十多亿欧元。

你没听错,是从四十多亿一下子掉到了四千万,利润暴跌了百分之九十九。

这已经不能用“下滑”来形容了,简直就是利润凭空蒸发了。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台曾经动力澎湃的德国赚钱机器突然熄火了呢?

咱们先得弄明白一个问题,利润没了,是不是因为车卖不出去了?

其实也不完全是。

保时捷今年的总营业收入虽然也降了,但只降了百分之六左右,这个幅度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还算是一个正常的波动。

问题就出在,卖车的钱收回来了,但最后落到兜里的纯利润,却少得可怜。

利润率从之前让人眼红的百分之十几,一下子跌到了百分之零点二。

这是什么概念呢?

曾狂赚40亿,今暴跌剩4000万,保时捷在中国遇生死劫-有驾

就相当于卖出去一百块钱的东西,最后只能挣两毛钱,这利润水平,跟咱们楼下开个小卖部差不多了。

钱都去哪儿了呢?

保时捷自己给出了几个解释,比如在美国被加了关税,公司内部进行了一些调整,还有就是为电池技术花了一大笔钱。

但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真正的大头,是一笔高达二十七亿欧元的特殊支出,这笔钱被用在了“产品战略调整”上。

正是这笔巨额开销,几乎把保时捷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全都给吞噬掉了。

那么,这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产品战略调整”到底是个啥?

说白了,就是保时捷在电动化这条路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而这个急转弯的代价,实在是太昂贵了。

就在两三年前,保时捷对电动化的未来可以说是充满了信心和野心。

当时他们定下了一个非常激进的目标,计划到2025年,卖出去的车里要有一半是电动或者混动车,到2030年,更是要让纯电动车的比例超过百分之八十。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保时捷投入了巨额的资金,又是收购电池公司,又是大规模建设充电网络,还接连推出了像Taycan和纯电版Macan这样的重磅电动车型。

可以说,当时的保时捷是铁了心要在电动化时代再当一次领头羊。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曾狂赚40亿,今暴跌剩4000万,保时捷在中国遇生死劫-有驾

市场并没有像保时捷预想的那样,迅速地拥抱电动豪车。

到了今年,保时捷交付的新车里,所有电动化车型加起来的比例也只有百分之二十七,离当初定下的百分之五十的目标差得远呢。

面对这样冷冰冰的现实,保时捷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踩了一脚急刹车。

公司宣布,原先一些准备停产的燃油车要继续生产,延长寿命,一些规划好的纯电车型也要推迟上市。

这个决定,从长远来看可能是务实的,但对于一个已经开足马力冲向电动化的庞大企业来说,突然掉头转向的成本是惊人的。

之前为全面电动化投入的研发费用、生产线改造、供应链合同等等,很多都打了水漂,变成了沉没成本。

那笔二十七亿欧元的巨额亏损,很大程度上就是为这次战略上的“急刹车”付出的学费。

如果说战略失误是内伤,那么中国市场的急剧变化,就是给保时捷的一记外来重拳。

过去很多年,中国市场一直是保时捷在全球的最大单一市场,贡献了将近三分之一的销量,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利润来源。

中国的消费者对保时捷品牌有着极高的认可度,加价提车都是常有的事。

但如今,情况完全变了。

保时捷在中国的销量占比已经腰斩,只剩下百分之十五左右。

具体的销量数字更是让人触目惊心,从两年前的九万多台,一路下滑到今年前三季度的三万多台,短短三年时间里,销量跌掉了差不多三分之二。

这种下滑速度,对于任何一个品牌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

中国人为什么突然不那么追捧保时捷了?

一方面,是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大家在奢侈品消费上变得更加谨慎。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富裕人群,对于“豪华”的定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在他们看来,一辆车是不是豪华,不再仅仅取决于它的品牌历史、机械性能和发动机的轰鸣声。

他们更看重的是科技感、智能化体验和创新的功能。

比如国产新能源车上常见的大屏幕、智能语音助手、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甚至是一些新奇的功能,这些都成了新的豪华标签。

当下的中国市场,大家谈论的是“技术豪华”,而在这方面,以传统机械性能见长的保时捷,显然已经落后了。

当品牌光环不再那么耀眼时,它在中国市场的困境也就随之而来了。

当然,感到寒意的并非只有保时捷一家。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传统豪华品牌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奔驰、宝马、奥迪这些老牌巨头,也都纷纷放缓了自己当初激进的电动化计划,重新开始重视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型。

曾狂赚40亿,今暴跌剩4000万,保时捷在中国遇生死劫-有驾

因为他们发现,在全球大部分市场,消费者对纯电动车的热情并没有预想的那么高,燃油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会是市场的主流。

不过,在这一片挑战声中,有一个品牌却显得格外从容,那就是法拉利。

法拉利的订单已经排到了好几年后,业绩依然强劲。

同样是超豪华品牌,为什么法拉利的境遇和保时捷如此不同?

关键就在于两者的商业模式。

保时捷虽然也是豪车,但它很大程度上依赖像卡宴和Macan这样的SUV车型来走量,销量中超过六成都是SUV。

它更像是一个“大众化”的豪华品牌。

而法拉利则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稀缺性,严格控制产量,即使是推出了SUV车型,也规定其销量不能超过总量的百分之二十。

法拉利卖的不仅仅是一辆车,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稀缺的资源。

这种模式让它拥有极强的定价权,面对成本上涨或者关税,它可以轻易地把压力转移给消费者,而消费者也愿意为此买单。

保时捷则不行,它夹在中间,涨价怕失去市场份额,不涨价又会损害利润,处境就变得非常被动。

面对眼前的困境,保时捷也已经开始积极寻求改变。

他们请来了一位曾在法拉利和迈凯伦工作过的高管来担任新的首席执行官,希望借助他的经验来扭转局面。

在产品上,保时捷也开始采取更加务实的“两条腿走路”策略,一边继续推进电动化,比如推出纯电版的卡宴,与燃油版并行销售;另一边则继续巩固自己在燃油车领域的优势。

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保时捷也开始加强本土化的研发,努力提升车辆的智能化和数字化体验,比如升级车载系统、增加更多符合中国消费者习惯的功能,试图重新赢回年轻消费者的心。

这场危机对保时捷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也反映出整个汽车行业在转型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