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国庆假期电车卖爆了这事儿,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行为艺术现场,主题叫“论一万五千块钱如何逼疯十亿人”。
这事儿的起因特别简单,简单到有点侮辱智商。就是那个新能源车的购置税补贴,年底到期,明年减半,里外里差个万把块钱。就为了这点醋,全国人民包了一顿饺子。各大商场里的新能源车门店,人多得跟不要钱一样,销售笑得嘴都咧到耳后根了,嗓子都喊哑了,手里拿着计算器疯狂按,那计算器都快按出火星子了。我一个朋友,在某新势力卖车,国庆四天卖了四十多辆,他说他感觉自己不是在卖车,是在主持一场大型的“限时秒杀”,只不过秒杀的商品是三十万起步的铁疙瘩。
你觉得魔幻吗?更魔幻的还在后面。
按照正常人的逻辑,一个能花三五十万买车的人,会在乎那区区一万五的购置税吗?会在乎吗?诶,事实证明,他们不仅在乎,而且在乎得要死。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心态的问题。这是一种典型的“我不能亏”的心态。就像你去菜市场买菜,大妈送你一根葱你都觉得血赚,但要是少找你五毛钱,你感觉就像被人抢了一个亿。现在就是这个情况,国家马上要收回那根“葱”了,所有人就都疯了,冲上去抱着摊位不撒手。这哪是买车,这简直就是上刑!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赛博抢葱”运动就开始了。
车企们是什么反应?他们开心吗?他们当然开心,但开心背后是更深层次的算计。他们不装了,摊牌了。他们纷纷宣布,国庆下单,就算明年提车,多出来的购置税,我们兜底!听听,这是多么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多么深厚的用户情怀。但你仔细品品,这味道不对啊。这不就是双十一商家最爱玩的套路吗?“最后三小时,错过等一年!”“现在下单,保价双十一!”。他们根本不是在卖车,他们是在制造焦虑,然后贩卖“解药”。
这个“解药”就是一句承诺。它像一个钩子,先把你的订单勾住,把你这个人锁定。至于明年的事?明年再说。最好的销售不是把东西卖出去,而是把用户的预期管理得死死的。先把合同签了,钱交了,你就成了案板上的鱼,接下来是红烧还是清蒸,那就看人家的心情了。
我作为一个被消费主义铁拳锤了多年的中年人,我看到这个场景,脑子里浮现的不是科技与未来,而是一个极其荒诞的画面。
想象一下,你来到一个叫“修仙飞升”的服务器,服务器公告说,今晚12点,新手村的传送门就要永久关闭了,以后再想进来,得交15000灵石。于是整个服务器的玩家都疯了,不管自己是不是新手,不管需不需要去新手村,都往传送门里挤。有御剑飞行的,有骑着仙鹤的,还有的直接开了个土遁就往里钻。传送门口的NPC都看傻了,说各位上仙,咱们服务器的终极BOSS还没打呢,你们去新手村干嘛?去屠杀史莱姆吗?
玩家们眼睛血红,根本不理他,嘴里念叨着:“我不管,我不能亏了那15000灵石!”
这就是掀桌子式竞争法则的现实演绎。当下的汽车市场,已经不是请客吃饭了,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之前大家还假装体面,聊聊技术,谈谈梦想,发布会上请几个明星,搞得跟春晚一样。现在不了,这些花里胡哨的都没用。最有效的手段是什么?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价格战就是第一波自爆,而这次的购置税抢购,就是所有车企联手上演的一场“引爆用户焦虑”的闪电战。
他们悟了,真的悟了。他们发现,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而卖车的关键,不在智能座舱,不在零百加速,而在于谁能更精准地戳中用户的痛点,哪怕这个痛点小到只有一万五千块。
所以你看,车企的产能就像一块压缩毛巾,看着不大,订单的水一浇,嘭一下就膨胀到明年二月份去了。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是不是有点暴露年龄了,现在年轻人还知道压缩毛巾是啥吗?算了不重要。重要的是,产能被瞬间撑爆,订单排到明年甚至后年,这正常吗?这不正常。这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癫狂。
更有趣的是,这场电车的“渡劫”,还意外带飞了隔壁的燃油车。BBA这些往日里高高在上的品牌,今年被国产新势力打得找不到北,销量全线崩盘。正愁呢,一看隔壁电车村火烧连营,他们也开窍了。电车不是抢购吗?我们降价啊!你那边因为一万五的税抢破头,我这边直接优惠十万八万,就问你香不香?于是,神奇的一幕出现了,一部分被电车订单挤出来的用户,和一部分本来就摇摆不定的用户,一看燃油车这折扣,跟不要钱似的,也冲了进去。
整个市场就呈现出一种“电油双修,共同飞升”的奇景,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这不符合黑暗森林的法则啊。
但本质是什么?本质是所有人都被卷入了这个巨大的漩涡。你买或者不买,焦虑就在那里。讲真,我有时候看这些新闻,就想去楼下吃碗炒粉,加两个蛋。世界纷纷扰扰,只有碳水是永恒的。
你看,像奔驰特斯拉这种品牌,它有玄学光环。买它的人,买的是信仰,是社交货币,你跟他谈购置税,他都觉得你在侮辱他。但现在大部分车,已经进入了赤裸裸的性价比肉搏阶段。这种肉搏到最后,比的已经不是产品力了,而是谁的心态先崩。是用户的心态先崩,还是车企的心态先崩。
这次国庆抢购潮,就是车企精准地引爆了用户的心态。他们用一个即将消失的优惠,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史诗级的“订单收割”。收割,就是收割。至于这波订单里有多少是真实需求,有多少是恐慌性消费,他们不在乎。订单到手,股价上扬,PPT又能多写几页了。加大加大加大。
所以你看,到最后,决定市场的不是技术,不是品牌,而是谁先把用户逼疯,谁就赢了。就这么简单。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