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从不相信谎言,销量才是最好的试金石。
2025年已过去三个季度,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愈发清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各大车企的年度销量目标完成率呈现出惊人分化——有的企业稳扎稳打,超额完成几无悬念;有的却步履蹒跚,年终目标已成空谈。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连续六个月超过50%的市场环境下,55.3%的八月渗透率新高压迫着每一个参与者。这场年度大考,到底谁在稳步前行,谁又在“裸泳”?
01 市场分化:强者恒强,弱者难熬
九个月过去了,车企销量目标的完成情况呈现“冰火两重天” 的局面。
据最新统计,16大新势力品牌中仅有4家完成率超过70%,其中3家甚至超过75%。
小鹏汽车以89.5%的完成率遥遥领先,前9月已完成31.3万辆,同比暴涨218%,全年超额完成已成定局。
魏牌、零跑和小米紧随其后,完成率分别为79.5%、79.1%和71.4%,均已跨过安全线。
然而,多数新势力却陷入困境——鸿蒙智行仅完成34.4%;理想汽车完成率仅46.4%;深蓝、蔚来、极氪等品牌完成度均徘徊在40%左右。
02 领先者:低调务实,稳扎稳打
小鹏汽车成为最大黑马,不仅完成率接近90%,其9月单月交付更以4.16万辆创下新高。
主力车型MONA M03累计交付超18万辆,已成为15万级市场的“走量王”。
零跑汽车前9月完成39.6万辆,朝着50万辆的年度目标稳步迈进。零跑已连续三个月稳居新势力单品牌第一。
零跑董事长朱江明曾表示,“零跑坚持核心技术全域自研,这让我们建立了成本可控、品质可控的技术优势。”
小米汽车作为行业新军,表现同样可圈可点。前9月销售25万辆,完成率71.4%,9月单月交付已超4万辆。
小米凭借生态引流和性价比优势,实现了298%的同比增速,势头锐不可当。
03 落后者:野心过大,实力不足
鸿蒙智行的困境最为典型——100万辆的年度目标仅完成38.6%。
华为的技术加持并未转化为销量,线下渠道的短板暴露无遗。截至9月,鸿蒙智行的门店数量刚过800家,不足理想的一半。
在三四线城市,许多用户想试驾都找不到门店,有网友吐槽“华为手机到处能修,华为汽车却见不着影”。
蔚来汽车则陷入“战略冒进”的泥潭。为了覆盖从20万到50万的全价格带,它一口气推出NIO蔚来、ONVO乐道、firefly萤火虫等三个品牌,结果“想全面开花却处处漏气”。
1-9月,乐道交付10.2万辆,萤火虫交付8.3万辆,而主品牌蔚来仅交付4.2万辆,主品牌势能明显减弱。
04 传统车企:全品类布局,稳健前行
相比之下,传统车企的表现更为稳健。比亚迪1-8月以286万辆的累计销量稳居榜首,完成其460万辆年度目标的62%。
吉利汽车表现同样亮眼,190万辆的销量实现300万辆年度目标的63%,完成率位列前十车企首位。
上汽、一汽、长安分别以275万辆、208万辆、180万辆销量,达成各自年度最新销量目标的61%、60%、60%。
传统车企凭借全品类布局与新能源产品落地,在市场竞争中维持着规模优势。
05 行业反思:目标不是口号,实力才是根本
业内分析指出,最后三个月那些完成度低于50%的车企几乎不可能逆转局面。
目标设定过高是主要原因——部分车企年初信心爆棚,设定远超实际销量的目标,如今现实与预期差距过大,难免“被打脸”。
小鹏的成功,是产品精准+产能跟上的结果;鸿蒙的尴尬,是渠道短板拖了技术后腿;蔚来的困境,是战略冒进导致资源分散。
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不会因为“华为加持”就盲目下单,也不会因为“多品牌”就觉得选择更多。
他们要看“提车快不快”“配置实不实用”“售后方便不方便”,这些才是决定销量的关键。
06 未来展望:四季度决战,产品为王
随着“金九银十”传统销售旺季到来,第四季度成为各车企冲刺全年目标的关键期。
体系能力、技术实力与全球化布局的综合竞争力,将直接决定企业市场地位。
对于已完成目标无望的车企,更需要反思目标设定的合理性,在务实的基础上制定可持续发展计划。
毕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脚踏实地比盲目冲刺更显长远智慧。
历史的经验一再证明,在汽车这个长周期行业,一时的销量高低固然重要,但持续盈利、技术创新与用户口碑才是企业长青的基石。
对于那些已提前完成目标的企业,年底可以从容布局明年;而对于那些目标完成不足一半的企业,是时候放下身段,重新审视市场与自身了。
毕竟,造车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笑到最后的,不一定是起跑最快的那一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