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打响“充电桩”内卷第一枪:数量已超3万台

我们正处在一个哭笑不得的时代。

一方面,续航焦虑这个曾经让无数电动爹车主彻夜难眠的紧箍咒,正在被一种更简单粗暴的方式给物理性化解:用海量的充电桩,把城市填满。

就像当年为了治水,选择把河道两边无限加高一样,逻辑比较硬,力大砖飞。

合肥打响“充电桩”内卷第一枪:数量已超3万台-有驾

合肥搞了三万多台公共充电桩,实现了所谓的“两公里充电圈”,这阵仗,颇有当年大基建时代那股“饱和式建设”的拉风气势。

然而,每当看到这种乌泱泱的盛景,我总会想起一个朴素的草根经济学模型:你家楼下有1家兰州拉面,生意兴隆;后来变成了3家,大家凑合过;现在一条街开了10家,家家门口罗雀,老板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门口,你看我,我看你,一起思考人生。

充电桩这门生意,本质上就是个“公共空间里的兰州拉面”。

它的核心矛盾,根本不是桩多桩少的问题,而是一个典型的“潮汐悖论”。

你想想自己的充电习惯,是不是基本都集中在下班后到睡觉前那几个小时?

或者周末某个特定时段?

这就意味着,充电桩的生意,一天24小时里,可能有20个小时是在“晒太阳”,而剩下4个小时,恨不得一根桩上能同时插三台车。

这种极端的峰谷差异,对于任何一门生意而言,都是灾难。

为了应对那4小时的高峰,你必须投入100%的设备;但剩下20个小时的闲置,成本却在分分秒秒地燃烧。

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

对于运营商来说,无论是国字头还是小老板,他们都在玩一个“赌徒游戏”。

他们赌的不是今天的电费,而是未来的“渗透率”。

他们心里想的是,现在亏点钱建桩,是为了抢占地盘,等以后满大街都是电动车了,我不就成了收租的“地主”了吗?

这个逻辑听起来很美,但它忽略了一个常识:当一个行业需要靠“未来的想象”来支撑“今天的亏损”时,它离“泡沫”也就不远了。

共享单车的坟场,兄弟们还没忘吧?

那也是一堆硬件,也曾解决了“最后三公里”的痛点,最后呢?

一地鸡毛。

合肥打响“充电桩”内卷第一枪:数量已超3万台-有驾

更要命的是,充电桩这个“硬件”,技术含量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这就意味着,这个赛道的门槛正在快速降低。

今天你是“桩主”,明天隔壁老王拉根电线也能搞个“共享充电”,后天小区物业统一安装,你的生意就被蚕食了。

你花大价钱买来的“先进设备”,可能三年后就成了需要淘汰的“电子垃圾”。

在快速迭代的技术面前,重资产的硬件投资,往往最容易成为那个被拍死在沙滩上的前浪。

所以你看,所谓“一个APP、全市通用”这种事,听起来很智能,但背后全是草台班子的辛酸。

这本质上是把一群互相视对方为死敌的拉面店老板,强行拽到一个微信群里,让他们共享订单。

大家嘴上说着“合作共赢”,心里想的都是怎么把对方的客户引到自己店里来。

数据通不通?

不同品牌、不同协议的桩,出了问题谁来修?

电费差价怎么平衡?

这些都是能让无数程序员和项目经理掉头发的细节地狱。

我们看到的“一键充电”,背后可能是几十个运营团队在互相撕逼和甩锅。

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造桩运动”,到底在为什么而狂奔?

这里就得聊点有意思的了,一个可能反直觉的冷知识:充电桩的大规模铺设,其真正的、最终极的价值,可能根本不在于给车充电收服务费。

这只是第一层,是给普通人看的剧本。

真正的剧本,叫“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 VPP),或者说得更通俗点,叫“车网互动”(V2G)。

合肥打响“充电桩”内卷第一枪:数量已超3万台-有驾

你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城市充电宝”。

当全城几十万、上百万辆电动车都接在电网上时,它们就不再是单纯的耗电单位,而是一个个小型的、分散的储能单元。

在用电低谷(比如半夜),电价便宜,电网可以给这些车充电;在用电高峰(比如下午工厂全开),电价昂贵,电网可以反过来,从这些车里“购买”一点电回来,以稳定电网。

看懂没?

每一台电动车,本质上都是一块装着四个轮子的移动电池。

而充电桩,就是连接这块电池和国家电网的“数据线”和“电源线”。

谁掌握了最多的“数据线”,谁就掌握了调配这座“城市充电宝”的权力。

未来最赚钱的,可能不是那个在小区地下车库里吭哧吭哧建桩、收着一块八毛电费差价的小老板,而是那个能通过一个软件平台,瞬间调动十万台车进行充放电,去和电网做电力交易的“能源交易员”。

所以,合肥这三万台桩,与其说是给车主们准备的“奶瓶”,不如说是为未来那个更宏大、更科幻的“能源互联网”剧本,提前铺设的“神经末梢”。

这些硬件本身可能不赚钱,甚至会成为巨大的成本黑洞。

但它们的存在,是启动那个更大游戏的前提。

这是一场典型的“用基础设施的亏损,去赌一个能源调度平台的未来”。

说到底,历史总在押韵地犯傻。

我们总是先用一种笨拙的、蛮力的方式去解决一个眼前的问题,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意外地为下一个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就像当年的人们疯狂地挖运河,只是为了运粮食,却没想到运河网络最终催生了沿岸的商业城市和最早的金融中心。

所以,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看着满城的充电桩,心里踏实了,这是好事。

但也要明白,这不过是历史巨大齿轮转动时,溅出来的一点点油花。

我们享受着便利,却也可能只是某个更宏大牌局里,一个不太起眼的道具。

毕竟,摸着石头过河,总得有人先下水,哪怕只是为了听个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