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绝对想不到,曾经被越南人嗤之以鼻的中国摩托车,如今正以另一种方式杀回来了。 还记得三个月前胡志明市突然叫停“禁摩令”的新闻吗? 表面上是政策反转,背后却藏着一个更惊人的事实,中国电动车正在完成一场蛰伏二十年的复仇。
2002年的越南街头,放眼望去几乎全是中国制造的燃油摩托车。 来自重庆的力帆、宗申们,凭借低至300美元的零售价,把本田、雅马哈这些日本品牌打得措手不及。 当时一辆日本摩托要卖1800到2300美元,而中国厂商直接把价格砍到了700美元批发价,最便宜的甚至只卖300美元。
这种疯狂的价格战背后,是惨烈到极致的利润空间。 有经销商回忆,卖一辆中国摩托车的利润不到30元人民币。 为了维持这样的低价,企业不得不偷工减料,车架断裂、引擎故障成了家常便饭。 更糟糕的是,当时根本没有售后服务体系这个概念。
信任的崩塌比想象中更快。 “中国制造”在越南迅速成为“廉价低质”的代名词。 这个被价格催熟的市场,最终让所有中国车企一起咽下了苦果。 到2008年,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市场份额从巅峰期的80%暴跌至不足5%,有些统计甚至显示只剩1%。
如今卷土重来的中国电动车企业,显然吸取了血的教训。 雅迪在越南推出的电动车售价约4500元人民币,虽然只有同级别日本燃油摩托的一半,但再也不玩“一味低价”的自杀游戏。 他们的策略很明确:性能对等,价格腰斩。
这些企业学聪明的另一个证据,是他们在营销上的彻底转变。 通过TikTok和Facebook等社交平台,中国电动车品牌正在把自己包装成科技、环保、潮流生活方式的象征。 他们不再强调“我最便宜”,而是告诉越南年轻人“我很酷”。
更根本的变化在于商业模式。 二十年前的中国企业,想的只是把国内过剩的产能倾销出去,赚一笔快钱就走。 他们对越南市场缺乏最基本的敬畏,行为模式就是单纯的出口整车和散件。 当越南政府开始竖起关税和配额的壁垒,并要求外企必须在当地建厂时,这些企业顿时手足无措。
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 以雅迪为例,他们在2019年就极具前瞻性地在越南北江省投建了工厂。 这个决定现在看来颇具战略眼光。 该工厂不仅为当地创造了超过3000个就业岗位,还带动了上下游配套产业链的发展。
最近他们更是计划将年产能从20万台一口气提升到200万台。 这个十倍扩张的计划,背后是对越南市场的深度布局。 除了制造基地,他们还在越南全境铺设了超过400家门店,构建起一个集销售、售后、金融服务乃至充电网络于一体的完整生态系统。
这场逆袭最精彩的部分,是中国企业选择了一条全新的赛道。 他们不再在燃油摩托车领域和日本品牌硬碰硬,而是直接切入了电动化这条全新的赛道。 这个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
越南政府正因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而头疼,政策方向从强制“禁摩”转向鼓励“油改电”。 政府设定了清晰的目标:2030年电动车销量占比至少25%,2050年实现交通碳中和。
而曾经的霸主日本车企,在两轮车电动化上显得异常迟缓。 他们的全球战略重心放在四轮汽车上,导致其电动摩托产品线单一、定价高昂,完全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这就给手握全球最完整新能源产业链的中国企业,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战略窗口。
如今的越南电动两轮车市场,呈现出一个更加复杂的竞争格局。 本土品牌VinFast和Pega异军突起,分别占据了市场份额的第一和第二。 中国品牌迪宝和雅迪紧随其后。 这不再是简单的“中日对决”,而是一个多方参与的混战局面。
中国企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本质变化。 他们不再是单纯的搅局者,更像是产业转型的关键赋能者。 通过本地化建厂、技术输出和生态建设,他们正在与本土势力共同塑造着市场的未来。
有意思的是,这些企业还巧妙地利用了区域经济协定。 根据RCEP协定,在越南生产的产品可以零关税出口到东盟其他国家。 这直接让中国企业从一个“产品输出者”,升级为了“产业能力输出者”。
回顾这场持续二十年的拉锯战,最令人感慨的可能是中国企业的学习能力。 他们从最初只会打价格战的野蛮人,进化成了懂得本地化运营、重视品牌建设、擅长生态构建的成熟玩家。
当年那些仓促上马、缺乏管理的中国工厂,与现在系统化、规模化的制造基地形成鲜明对比。 当年那些卖完就走的摩托车,与现在构建完整售后服务网络电动车形成强烈反差。
这场转型还在继续。 随着越南政府政策的进一步明朗,以及消费者对电动车接受度的提高,这个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企业已经不再是二十年前那个只会用价格说话的愣头青了。
在胡志明市的大街小巷,虽然摩托车大军依旧,但驱动它们的内核正在悄然改变。 那些安静驶过的电动两轮车,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关于失败、学习和重新崛起的故事。
对于普通越南消费者来说,他们可能并不关心背后的商战故事。 他们只知道,现在能用更少的钱,买到质量更好、更环保的交通工具。 而对中国企业来说,这场逆袭才刚刚开始。
从惨败退场到强势回归,这条路走了整整二十年。 二十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行业洗牌,也让一批企业学会了如何真正地走出去。 现在的中国制造,不再只是靠价格取胜,而是靠技术、靠品牌、靠对整个产业链的深度整合。
在越南这个被称为“摩托车王国”的战场上,中国企业的沉浮起落,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制造业全球化的一个缩影。 从产品出海,到产能出海,再到现在的产业链出海,这条路虽然曲折,但方向已经越来越清晰。
补充图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