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那天一脚踏进问界新M7的展厅,心里还在打鼓:这次换车能不能圆梦?
结果眼前这货一亮相,我就懵了。
画面感直接从期待飙到失望——好家伙,这感觉跟看了一场花拳绣腿的魔术表演差不多,外壳光鲜得像涂了层糖衣,里面却空空如也。
先别急着骂街,我给你慢慢扒。
几个月前,新M7刚公布时,它那硬朗又年轻的造型确实抓人眼球。
在现在这个“没圣诞老人”的成年世界,有辆帅气的新车本来是件值得庆祝的事。
但现场见到实车,那种兴奋比早晨喝咖啡还快消散。
我站在那里,脑子里蹦出一句:“这是要玩穿越回20年前吗?”
主驾屏幕成了我最大的雷区。
手机4K高清都普及得不要不要的,人家小米、理想汽车家的屏幕看起来简直就是旗舰级操作,而这台M7拿出来的是颗粒感炸裂版CRT电视复刻?
手指头滑过去还能感觉沙砾!
有那么点怀疑人生——难道设计师们是在故意考验司机视力?
抬头显示(HUD)更离谱。
一块巨大的半透明板横亘眼前,好似赛场上抢篮板的大个子,把驾驶员正常视线挤成夹缝里的蚊子。
这不是帮忙,是添堵啊!
开着它,总觉得自己戴着沉重且模糊的不明飞行物,在路上晃悠。
每当我试图专注盯紧路况,它就跳出来刷存在感,“嗨,看这里!”
像个爱凑热闹的小孩非要抢镜头。
有没有考虑过人体工程学?
还是单纯为了营销数据拼命往里塞?
副驾驶娱乐屏也是让人大跌眼镜的小戏份。
不大,说是“小”完全轻描淡写,黑边厚得可以挂灯笼,比之前M9还严重。
这位坐副驾的人估计只能无聊地盯着边框发呆,这体验叫一个尴尬。
如果我是乘客,一秒钟想吐槽:“兄弟,你这是省钱做法还是时间赶工?”
真有点儿赶鸭子上架味儿。
有人会说:“国产品牌毕竟起步晚,要多包容。”
听起来挺暖,但咱买车的钱袋可不是用来养企业实验室和坑爹设计的。
放足球比赛来说,就跟球队升班马首秀被零封一样丢脸,还没人愿意掏腰包为这种表现买单。
而且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不管是蔚来的智能座舱、理想的人性化交互,还是小米凭借手机制造优势跨界造车,都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让消费者挑剔得很。
再深究背后,是国产新能源汽车研发周期太短,对品质管理松散的一贯通病。
他们拼命冲刺上市速度,却忽略最基本的细节打磨和舒适度提升。
这套路放消费电子可能还能蒙混过关,可汽车不同,一个视觉疲劳或设计缺陷都有可能酿成安全事故,大忌!
体育圈讲战术,每支冠军队伍背后都是稳定体系与精准配合。
同理,一款成功车型必须软硬件齐飞、细节雕琢才能赢口碑。
而现在的新M7,更像纸面上的超级明星,上场掉链子的替补选手,被对手牢牢压制,无论粉丝怎么吶喊,也救不了成绩惨淡这个事实。
身边同事最近换国产新能源,说每天上下班都变“找茬游戏”,各种奇葩设计让他哭笑不得。
“你以为开的是高科技豪华轿跑,其实就是移动迷宫。”
他说完甩给我张截图,那颗粒满满低分辨率主驾屏让我忍不住翻白眼。
现实残酷,就是这么扎心。
网友评论永远是一锅粥。
有些人义愤填膺锤爆产品质量,有些则捧场鼓励国产崛起,两派声音此消彼长,就像篮球季后赛中两队死磕,到底谁能走到最后,全靠实力和临场发挥。
不过网上群众也挺逗,经常拿放大镜瞄别人家的芝麻漏下自家西瓜,这社交生态堪称奇观,也算间接推动行业升级吧。
国际大牌布局中国市场的时候,不仅技术壁垒立足稳固,还把客户服务做到了极致,本土反馈机制运转灵活。
所以国产品牌如果只顾堆数字参数、不听用户痛点,再牛逼的软件宣传终究只是昙花一现罢了。
其实新M7的问题不仅仅停留在几个配置瑕疵上,更暴露出整个团队理念断层和执行力不足。
当竞品越来越成熟时,他们却卡在初级阶段,不懂什么才是真正打动人的核心需求,只会照搬硬件指标充数。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果没有下一轮彻底革新,新M7恐怕只能成为历史档案中的一次失败尝试,被市场淹没殆尽。
不知道你有没有碰到类似坑爹设计?
或者哪款国产新能源突然惊艳到你,让你改观甚至疯狂安利朋友圈?
分享出来,我们一起聊聊这些年踩过多少雷,又发现哪些宝藏好货。
不然日子咋整嘛,多吃亏少享福总不好受,对吧?
生活不像电视剧,总有反转剧情;买车也别光信广告吹嘘,要睁大双眼瞅清楚内核坚韧否,否则最终连个靠谱伙伴都没找到,还真够折腾人。
这年头信息爆炸,用智慧去挑选,是唯一保命技能。
那么说到底,你准备好面对那些隐藏在闪亮包装后的“坑”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