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理想L8的销量也跌到2436台!?理想L8九月销量出炉:2436台,再创新低,甚至比mega还低!理想L8曾经是国产新能源大6座SUV的开山鼻祖,是个标杆。尤其是上市那会儿,几乎一骑绝尘,月销轻松保持在一万多台。对比那些同价位的车,比如蔚来的ES7,或是小鹏的G9,L8曾经凭借空间大、配置丰富,吸引了不少家庭用户,甚至包括买车只看颜值的人,也被它拉到阵营里。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到九月,销量突然跌到那么低?我分析,打个比方:就像是你曾经开着一辆豪华跑车,觉得牛逼得不得了,走街上回头率还高。结果,过了两年,你发现邻居换了台二手车,还比你开得快。L8的情况也是这样,产品的生命值仿佛已经到瓶颈。
第一个原因,产品自身老化太快。最初,理想靠着大空间和六座布局吸引注目,但你翻翻最近的路线图,发现创新点不多。去年开始,价格逐步抬高,虽然配置没少堆,就是感觉和市场需求渐行渐远。你看,去年一台L8要卖30多万,除去补贴,真不便宜。结果,朋友李哥试驾后说:还行,就是没什么新鲜感,再加上车内做工……唉,就说价值感吧。他这话,我倒觉得挺有代表性。市场上比理想还理想的车型那么多,不差你一辆。
第二个原因,竞争压力逐渐增大。你别忽略,友商们都盯着L8的市场,模仿的车型层出不穷。有人戏称半价理想来了,价格甚至比理想低10万,那是赤裸裸的价格战。而且,某些车型还能做到理想平替,看着配置差不多,细节做工却明显不行,但在价格上却很有优势。你说,这还怎么打?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目前同价位的SUV,配置差异其实并不算大,但是做工、细节打磨、油耗、质感的差距就像天堑一样。理想L8的原有优势——空间大、配置多——在市场洪流中,似乎变得无足轻重。
做创新真不容易。记得有一次,修理厂老板说:理想一开始能火,是因为做出了能唤起家庭情感的大空间。这话我一直记着。可大家都在模仿,怎么突出?就算价格能降一降,质量和体验找到差距了吗?自我总结:技术堆得越多越难,市场却变得越来越精细。很多客户不是看硬指标,而是关心用车体验,用得舒服才是真正的性价比。
看到这,偶尔心里打个小鼓:理想还能不能再起?我觉得,纯电那些细分车型,比如i8、i6上升势头挺猛,千万别小瞧了。这两天看到一个朋友说:理想这次遇到点麻烦,他们的短板太明显。其实我没想那么详细,可能有人会觉得我说的太片面,但我猜,理想想继续领跑,估计得在产品布局上下点功夫——不能单纯依赖销量,而是得真搞创新。
说到创业,觉得供应链的压力其实挺难直观理解的。就像你平时拼车,司机增加,燃油费涨得快,车主整天算账。本以为,原材料涨点价不会影响太大吧?结果核心芯片和电池的价格上涨,有点蛇吞象的意味。去年,上游材料涨幅大概15-20%,但最终传导到市场的价格其实多达30%。你说这还怎么打价格战?而且,供应链甚至比你想象中还脆弱。有人说,理想供应链还算稳,但我觉得,去年出故障的零件多得很,调度难度升高,交付容易出现延误。
至于研发,理想的坚持让我佩服。90%的人估算,研发效率能有50-60%的提升空间。从上车到优化系统,很多细节真是像蚂蚁啃骨头。研发流程越长,问题越多,人员流动也容易带来二次伤害。我还记得有朋友跟我说:我们搞研发的,有时候一大堆版本反复推,要不是被迫,也不想折腾那么久。问题是,差不多在这过程中,竞争对手早已跑远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怎么说呢?我也只是说说自己的想法。反正就算理想这次真的被拉开差距,我也不会全盘否定。毕竟,全球市场的变化太快——你说国产车是不是太依赖政策扶持,我估计也有人会反对,但真实情况,政策需要配合技术革新,否则就是死路一条。很多时候,不是环境不好,而是吃老本时间太长。
要问一句:你觉得,理想还能依靠什么破局?我自己是倾向于,他们如果能在驱动系统或者车载智能方面多做点突破,说不定还能重塑一波口碑。毕竟,年轻用户越来越关心车内娱乐和智能交互。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体验感,这也是赛道。
对了,有没有发现,今年保值率似乎也成为关注点。粗略估算,理想L8的二手车价格,半年后大概只剩下新车的85%左右,明显低于一些合资品牌。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新品降价快,这也是市场规律。没细想过,现在的车,除了当资产之外,好像更像是一块移动的家。发个朋友圈,发现挺多换车族其实只是换个环境——比如长时间出差需要空间,或者只是图个新鲜感。
总之吧,这个市场就像海里面的潮水,一浪高过一浪,潮涨潮落,谁也不知道下一波会带来啥变化。那天跟朋友说,下一年的理想还会不会继续努力坚持?他笑了,我只关心车里能不能多点空间,别再像以前那样折腾了。你觉得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