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高速“睡醒还没轮到”:1400万辆新能源车冲进路上,服务区桩只占全国不足1%,堵点在哪儿

从9月30日晚的叫号到10月1日凌晨的满负荷,1400万辆新能源车涌上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却只占全国总量不足1%,这场假期的堵点被彻底放大

夜风里,服务区广播一遍遍“请XX号车主到指定区域”,像餐厅叫号,差别是大家都捧着方向盘,眼睛盯着表

国庆高速“睡醒还没轮到”:1400万辆新能源车冲进路上,服务区桩只占全国不足1%,堵点在哪儿-有驾

有人说自己排到60多号

也有人打了个盹醒来还没轮到,车里孩子抱着枕头睡着,后备箱的一箱水少了半箱

京哈高速凌海服务区在9月30日晚先开了叫号,直接叫到“54号、55号”,工作人员举着喇叭维持秩序,场面像热门景点的入口

湖南一个服务区凌晨叫到49号,有车主蹲了三小时才充上,保安在桩旁劝大家别着急

北京、杭州、武汉、长沙、广深周边的服务区,从当晚到次日凌晨,排队1到4小时成了常态

甘肃一些服务区也跟进了叫号机制,纸质号码牌一摞摞,边角磨得起毛

国家电网的实时数据显示

10月1日当天,超过三分之一的服务区充电桩满负荷运转,风扇声整夜没停

有意思的是,同一条高速、相邻服务区,差距能大到怀疑人生

京港澳高速郑州东服务区单日充电车辆达1500辆次,旁边许昌服务区只有300辆次

不少人说导航只给你推荐“热桩”,冷门点位反而被忽略了

排队的车主有人提着保温杯来回走,有人把座椅放平盯着仪表盘的SOC,时间在红蓝灯间慢慢过去

说回城市里,新能源的“香”是实打实的

每公里电费大概1毛,通勤50公里以内轻松省钱,纯电、混动都顺手,插混还能可油可电,绿牌上路也省了不少麻烦

每天地库里那几台慢充桩都够用,定时夜间充电享谷电价,车主们相安无事

可一上高速,大家都知道剧情要反转

在高速场景里,新能源的优势几乎全没了:油车几分钟加满,电车就算快充也要半小时,一排队这时间被指数级放大

冬天更闹心,续航打折,空调一开电量掉得快,等到“剩余里程还够不够到下一站”的紧迫感让人心里打鼓

更糟的是设备层面

不少服务区的老旧桩功率衰减,标称120kW实际只跑到60kW,“快充”瞬间变“慢充”

隔壁车主看着进度条心态崩

不同车型的接口标准也不完全一致,公共桩的兼容性让人猜拳一样碰运气

国庆高速“睡醒还没轮到”:1400万辆新能源车冲进路上,服务区桩只占全国不足1%,堵点在哪儿-有驾

高峰期还常见400V车型占用800V超快充桩,资源白白浪费

最近还有车主吐槽第三方多枪桩

特斯拉Model 3P用着用着被隔壁分走功率,干脆有人采用“人肉占桩”帮队友挡位,引来一轮争议

另一边

理想L7、问界M7这类增程式,因为电池小又充电功率低,高峰时常占着快充桩一小时以上,纯电车主难免不满

这些情绪我能理解

但谁都在路上,靠吵是解决不了电流的

好在各地开始动起来

湖南高速在30对重点服务区安排运维人员驻点值守、发放号码牌,并投放19台移动充电设备

夜里也能见到工程车来回穿梭

湖北交投新能源启动“全员下沉提枪充电”,动态设置SOC充电上限、提供充电导航服务

有人说“80%就让开”的规则反倒让队伍更快滚动

特斯拉的超充站上线“线上取号+到站即充”,广东计划到2026年前在全省服务区推广

手机上看到“预计到站无等待”的提示,心里忽然稳了不少

全国层面也在升级

山东、江苏提高单枪功率,从60kW拉到80kW,速度大约提升35%

上海直接上智能移动充电机器人,到站像被“接力”一样补能,科技感拉满

截至今年8月底

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枪)总量达1734.8万个,换电站4946座;

高速服务区充电设施覆盖率接近100%,桩总数约6.6万个,但只占全国总量不足1%

这组数据挺扎心

国庆期间江苏统计显示服务区充电桩日均使用时长达到12小时,是平时的4倍

国庆高速“睡醒还没轮到”:1400万辆新能源车冲进路上,服务区桩只占全国不足1%,堵点在哪儿-有驾

你就知道高峰到底挤在哪儿

国家电网还计划到2026年前在全国高速服务区部署1000台移动充电机器人

如果落地得顺畅,节假日的“潮汐电流”有望更柔性地被接住

热点也在冒头

深圳已经建成投用超充站1057座、充电桩超48.7万个,超充站和充电枪的数量全面超过加油站和加油枪

有人打趣“电比油更好找”

重庆礼嘉智慧公园建成全球首条无线充电道路,车以60公里时速行驶可实现每小时约11kW的补电

如果未来能用在高速,动态充电这件事就不再只是一句想象

现实当然没那么快,但方向感在那里

我更关心普通车主的应对力

老实说,节假日高速真没必要硬抢一个桩

错峰出行是第一选择,夜间充电不仅队伍短,电价也更友好;

出发前尽量满电,导航里优先筛选液冷超充,别迷信“最热服务区”,尝试绕开拥堵段

高速免费通行的假期,如果服务区排队过长,临时下高速去附近公共桩,常常比干等更省时间

收费站外的一两个综合能源站,能救心态也能救电量

车速保持在90-100公里每小时,动能回收调到高,下坡或减速主动回收

很多人的实测都能把续航拉回10%-15%

电量告急时靠右开、打双闪、关空调

把消耗压到最低安全的线

这比盲目“赌最后一个格”更稳

回看过去一年,这事并不意外

2024年春节就出现过全国服务区排队充电的情况

国庆高速“睡醒还没轮到”:1400万辆新能源车冲进路上,服务区桩只占全国不足1%,堵点在哪儿-有驾

节后广东加快建设,新增超充桩两千多个,还上线充电导航APP实时更新桩位信息

后来一些节假日的排队就有改善

国外也同样头疼

2024年美国劳动节,加州部分服务区排队超过3小时,甚至发生争执

政府随后宣布拨款10亿美元升级高速充电设施,计划到2026年前新增超充桩5000个

你看,能源补给的基础设施,从来都是慢功夫

行业的判断也给了参考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杨中平表示,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类型最全的充电服务网络

这是真的,但规模并不等于在高峰期就不堵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陆旭东指出,高速公路服务设施要提升服务能力,推动收费站转型为综合能源站,是重要方向

一旦站点从“补电点”升级为“能量枢纽”,拥堵的峰谷差或许能被拉平

领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EO周强提出,用柔性直流互联设备解决服务区“潮汐”问题

说白了就是让电流像水一样被更聪明地分配

我更倾向于把这次国庆的困扰看成系统性的供需错位:车在增长、桩也在增长,但高峰时所有变量一起堆叠,最终把耐心耗尽

这不是一台桩、一个品牌能解决的事

是网络、调度、价格、规则和车主习惯一起补齐的事

下次上路前

请你把“到站即充”的可能性先装进手机,把“错峰”和“下高速”的选项留在心里

别把旅行变成电量焦虑的试炼

城市里新能源确实很香,高速上它也不该只剩下闹心

我们已经走在路上,剩下的,是把补能这件小事做得像加油一样顺手

总结一句:节假日的电力不只是千瓦时,还是人情和秩序——让每个人都能更快“到号”,才是这张网真正的意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