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是个车展,那么我们大多数人,就是展馆门口负责扫码的。偶尔有人进来,还得露出八颗牙齿担当企业形象——虽然这企业形象已经被各种“黑科技”烫得面目全非。奇瑞全球创新大会又来了,场面浩大,新闻滚滚,感觉不是在发布汽车,是在给地球装发动机。有人问我怎么看创新大会,我觉得怎么看都像看春晚,热闹归热闹,能记住几个节目才算真有功夫。
在安徽芜湖,奇瑞办了个大会,现场气氛,估计能击败任何一场高考家长聚会。科技大咖坐镇,全球媒体咔咔闪光灯,主题还挺炸裂——“创新·智领全球”。乍一看像什么新款智能马桶广告语,细细想想,这也没太大差别,都是希望用点黑科技智领国际,把中国牌子闪到了外太空。如果你没来,不用遗憾,你缺的不是门票,是能理解这些技术发布稿的脑子。
大会上最热的是那些技术词,把一个个发动机、智能大模型、AI算法挂在嘴边。听上去比夜市叫卖还魔性,“鲲鹏天擎”,光听名字就知道不是普通机器,油耗能低到让你怀疑是不是买了一只标准龟,慢是慢但省啊,关键这玩意还49%热效率,想想燃油车都快被电动车赶去种地了,它还能不服气给你整点小突破。从飞鱼底盘到猎鹰智驾大模型,这些名字恨不得上了春晚,成标配口播梗。如果说以前奇瑞只是家里有台比邻居多一行保险杠的车,现在是家里有台会飞还能跳街舞的车。科技,是给平凡生活加了点辣酱,但辣酱多了也容易拉肚子。
大会上老总的人均金句,比如“全球化不能仅仅追求规模和速度,关键在于可持续性”。这话说得无比正确,但我更关心,车能不能更便宜。说起来中国汽车“走出去”已经是老调重弹,每年开大会都说要全球化、国际合作、协同创新,听多了觉得国际市场能不能也请我们吃顿盒饭。可惜中国车企出海不是飘洋过海买房,而是去当地修房子、种地、造电池。从外销变成外建,有点像你刚学会骑共享单车,就被派去巴黎建地铁。
奇瑞的全球战略看起来很美,用26个海外研发基地给技术画地图,不同地方哪怕吃不到一碗正宗芜湖小吃,也能搭起一个电池实验室。说得好听点这是国际协作,说穿了就是谁都不愿认输,因为技术自主权这事谁也不想丢。市面上的国际化,比如把桑拿房做成健身房,奇瑞全球化则是直接把桑拿房移植到五大洲。从“技术跟随”到“全球引领”,说得振奋,但也有点像把高中化学课讲到宇宙爆炸那一章——听完只想睡觉,醒来的时候发现地球还是照常转,路上的电动车依旧堵在红灯边上。
技术创新讲起来都很燃,AI算法、大模型,前瞻动力系统,什么协同研发、智能驾驶,都像把自己的脑袋插进云端,然后拔出来发现还是要堵车。猎鹰智驾模型据称驾驶体验超越传统司机,开车时能实时预测你什么时候想开小差。可惜普通人买车顶多关怀下座椅加热,自动驾驶的用处也许就是让你能在后排吃饭。技术再好,也改变不了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炸鸡腿永远是热的、汽油永远要加的不合理现实。
大会现场还有国际产学研协作,各路高校和科研机构老干部奔走在创新高地,气势如同比拼谁家实验室更会点豆腐。在协同创新里,产学研已经不分彼此,大家都想赶得上下一波科技浪潮。奇瑞的开阳实验室看起来很科幻,但我只想着开阳豆腐能不能降价。创新平台一拨接一拨,最后变成创新大会专用背景,大家合个影,下次发稿还能把照片裁个好看的圆角。
除了技术,奇瑞还要做文化全球化,不光卖车还要卖中国品牌的气质。董事长说:“不仅要给全球用户智能环保出行,更要世界看到中国创新科技的新面貌。”这话说出来,总觉得下一秒要出现一段rap,唱出民族科技自信。可是品牌文化全球化,说白了就是把PPT翻成十种语言,发给海外小伙子,小伙子还是只关心能不能免息贷款买车。科技与文化的共振,说得好听,做起来很难。历史告诉我们,文化全球化比发动机全球化难一百倍,毕竟发动机是装配问题,文化全球化是自家人都不确定喜欢不喜欢的问题。
大会上各种新技术成果,按理说都是奇瑞创新DNA的结晶,但从明星科技到市场落地,剧情往往没有科幻片那么美好。高科技产品,一个细节差池就能成为“智障电器”,你想和智能助手聊天,结果发现它连骂人都学不会。中国汽车从“技术跟随者”到“全球引领者”,听起来振奋人心,像从后排窜到驾驶席,但现实可能是全民一起坐霸王车,谁也不交钱。企业努力创新,市场继续摇摆,大家一边宣称技术领先,一边比价地摊货。
奇瑞全球创新大会,看着像是领跑未来,其实更像是拍了个高科技版的“知名企业答谢观众”。主角在台上卖力鼓吹,观众在台下偷偷查手机型号。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崛起,头顶高科技光环,脚下还是坑坑洼洼。创新是好事,但技术落地比技术发布更烧脑,甚至比小区物业涨价还要难熬。国际市场有创新潜力,但也有成吨的考验。奇瑞跑得快,全球化布局做得狠,但消费者更关注车钥匙上的标记是不是还能用。
当然,这一切都值得被点赞,毕竟敢做梦总比不做梦强。奇瑞的创新驱动,全球协同,产业生态,已经摆出了玩命姿势,恨不得让全球汽车产业百花齐放。技术看似百无禁忌,现实依然千疮百孔。大会热闹,创新闪耀,全球合作高调,但汽车还是得从地库一点一点开出来,不能飞上天,也不能钻地缝。奇瑞以技术创新驱动全球,每一步都像是在用牙签雕刻火箭,看着热烈,实际很辛苦。
说到底,技术的突围是好事,文化的融合是好事,全球的布局更是好事。问题在于,汽车这些年掉坑的没少,靠创新跳出来的不多。奇瑞大会是中国汽车向世界走的一个高光时刻,但高光时间是有限的,下一步就得看谁能把车真正卖到全球人手里。这些创新系统、智能发动机、大模型算法,全都像是可口的硬菜,问题是吃的人看有没有牙,能否消化。
所以,奇瑞创新大会很重要,中国汽车产业很振奋,全球化很美好。但对于普通人而言,车还是买不起,智能驾驶只能拿来吹牛,技术成果变成了朋友圈炫技素材。大会之后,我们还是要回到马路边堵车,继续和货拉拉司机抢车道。技术很牛,生活很苦,荒诞和现实交融,主旋律里依然夹杂着低调吐槽。
最后不能忘了自嘲:创新大会开得好,可奇瑞不是每个人都买得起;全球协作做得妙,但买车送榴莲的愿望至今未实现。世界很大,科技很新,我们依然在路上——只是这条路再智能,也挡不住上班的堵。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