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圈里这一波,的确挺折腾的。记得我那次跟同行在咖啡厅闲聊,提到国产品牌的价格策略,就有人叹:你说这波新品,是不是又在圈钱?明明配置还不错,价格反而飙升。我当时还笑着调侃:这年的车价啊,逐渐变成了‘看脸’和配置的博弈。你想打造一台物料花得少、工艺还能拉高档次的车,成本和售价就像蹦床一样,越踩越高。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份调研,估算大概有一成国产150车的售价,甚至会涨到2万左右,加个几百块钱配置就变得合理了吗?实际操盘手里,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平衡。有个技术经理跟我吐槽:开发这台车预算,大概在50到70万之间,考虑到模具、零部件采购、调试,折合下来,一台车材料成本就得在8000到12000元不等。但是,问题是,市场上同价兵刃林立,怎么让这配置看起来既真香又不亏本?这里的供应链博弈,就像煮饭一样,原料要贵、火要火,火候不好,饭就糊了。
你会不会觉得,这车外观变化得挺快,像个变脸演员?之前看到的进口ADV160,线条顺畅,流线感足,那个野性十足的图腾感一秒就打中我。而新大洲这次缩水,就像用塑料脸套,少了点野兽的气场,变得平平无奇。其实我一直在想,是不是成本逼得太紧?还是把精力都放在配置点题上,省点外形的磨叽。工厂压缩成本,反倒可能在外形设计上亏得更厉害。你觉得,预算是真的紧到不能多做点优化,还是厂方为了节省工时,干脆拿配置堆砌?我猜,可能都中上了,心里还偷偷觉得:只要机器能跑,外观还能接受。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这车实际用的就是那台15区排量的发动机,跟PCX160的还是一模一样的。多跑几公里,心里会打个问号:这么成熟的发动机,跟国产250比,动力优势究竟有多大?性能差距,可能用肉眼不太能看到,但实际体验,哪里能跟得上封顶价的250机型?我试驾过几次无极SR250GT,动力硬朗,油门响应快,平路超车就是一脚油门到底。而这个150,挂了个极限弯道ABS,也只算是个门面活儿。估算它的油耗,大概每百公里要8公升(这段先按下不表),算下来,油钱成本,心里其实就是一块钱一公里。比起那些价格一万七、二万的250,平均百公里成本还能便宜点,但动力方面的体验呢?差远了。
你说,配置堆那么多,是不是想扮酷?还是想骗得更多口碑?我朋友销售说:客户看配置,直说喜欢那个TCS,反正60%的人其实也搞不懂怎么用。所以配置是不是炒作的幌子,还是实实在在的提升?这个问题挺奇怪,配置加到头了,有没有反倒,让人觉得过度追求科技反而丧失了驾驶乐趣?我到现在都没抑制住那种怀疑。对了,找人试车时,有人说:我就是看配置多,外形普通,买了也说不上心情。是不是,消费者的心理真的那么踩点?还是他们都喜欢看得见的数字和配置?这就像买手机,越高端越拼配置,即使我开车过程中都懒得去探索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有一说法是:厂家在这波价格策略里,可能是想抢占部分市场价格敏感一族,尤其是那些喜欢新车、又怕花太多钱的年轻人。问题是,这样一来,定价是不是变成了天花板——你配置再多,也就是个150级别,跟250比,确实偏贵不少。为什么同期同类的国产小踏板,价格都比它贵一点点,却有更强动力或更漂亮的外形?我个人怀疑是供应链力量大了,原料涨价,生产成本都在上涨。就像买水果,去年一斤苹果12块,今年都得抱怨:怎么涨到20了?成本压力传导到价格上,就觉得价格还是太贵。
我记得车厂内部还有个小秘密:研发团队其实也在用模块化思路,把一些成熟的技术重复利用,做新车不就像拼积木一样?其实我不太相信每台车都是原创设计,更像是用老料换新花,效率高点。这个旧技术的背后,也可能是成本控制的暗线——省得花钱重新设计开发。可这个策略会不会限制了车的外形创新?不用想都懂,有限的预算里,外形设计就像手中的红包——当然得先保障硬件和配置。设计美感,是不是也受成本绑架了?其实我也没细想过。
车友圈里,也有人吐槽:整天炒这配置,外形都没啥追求。能叫出圈的造型,也就那么几款,要么硬汉风,要么科技感十足。可到这些个性都容易过时,剩下的是真买得起、用得顺手。你心里会想,为啥国产150级别的车,配置这么花哨,却在外形上这么普通?是不是,大家其实都在看心动点——买单奖励?我怕这车的市场就像一盘散沙,大家都在看热闹,没人真心收藏。
这些天,我还在想:未来的汽车趋势,会不会逐渐变成配置越华丽,价格越高?还是外形设计才是硬核的王道?有时候我觉得,消费者像个孩子,喜欢被亮片吸引,但实际上,最关心的还是用车体验这块。比如说,坐进去的感觉,一点也不舒服,配置再多,也没用。那会不会,真正的性价比,其实早就被漂亮的包装给盖住了?甚至,我还偷偷猜测——大量的拆解和成本砍掉,或许厂家都在向工厂式生产靠拢,像拼装房一样把车凑在一起,外形平平,性价比才高。
有没有一个合理的价格区间,既能满足配置需求,又能让外观不缩水?这个问题,我觉得挺难的。尤其是,厂家在调控价格和配置时,心里到底在盘算什么?会不会是,那些人性化设计其实只是给面子的?车子越配置全,是不是内在越虚?人们一直喜欢看表面功夫,我也有点怕,最终变成花大钱买了个虚假崇拜。
从另一角度看,也许只要开得顺,配置用得上就够了。只是,翻开账单一看,谁都忍不住问:这样一台150的车,单车成本究竟落在哪里?也许只有心里知道。我还是挺羡慕那种看心情买车的人,反正我倒是一直觉得,车,除了开,更像是一块愿望的信物。
可触摸的小细节,就是那个车门拉手,硬邦邦的塑料感,跟以前那种软乎乎的金属比,怎么说呢?总觉得少了点住家庭情感的温度。像是商家在用廉价材料告诉你——我省钱,你高兴。这点小细节,反映出大部分生产环节的流水线效率,越省越难提升质感。你会不会认为,未来车厂会不会真把外形、手感都看成利润点?还是,科技感的提升,能不能真的带来心灵触动?
我想,问题不在技术而在人。买车,真的会变得理性还是感性呢?不知道。只希望,这个世界能在高科技和贴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许,就像路边卖水果的摊位,啥时候也能多点打心的温暖,好让我们在日复一日的用车中,偶尔可以有点小确幸。
结果,我还在思考:如果我现在要买一台这种价格的踏板车,你会怎么选?毕竟,价格和配置的档次,已经变成了仰慕和认同的标签,那你会不会被它说的那个配置豪华的标签迷惑?还是会觉得,外形和实际用感才是硬指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