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齐沙漠遇见带无人机的越野车,1000匹马力推着两吨车身4.2秒破百,猛士917让我重新理解了电动越野这回事
去年在库布齐,前面那片沙窝看着就不对劲。队里几个老手都在犹豫,有人说冲,有人说绕路。我按了下中控屏上那个无人机图标,车顶的东西嗡一声就飞出去了。三分钟后,屏幕上出现前方地形的立体图——松沙,至少三十公分深,硬冲八成得叫拖车。绕了二十分钟的路,总比在荒漠里等救援强。
这是我第一次觉得,无人机装在越野车上不是噱头。
其实刚听说猛士917的时候,我对这台车是有怀疑的。电动越野?1000匹马力?听着像是为了凑数据硬堆出来的东西。直到在吐鲁番坐了趟副驾,起步那一脚电门下去,后背直接被按进座椅。4.2秒破百,两吨多重的越野车,加速感受跟性能轿跑差不多。坐我旁边的工程师说,四个电机直驱车轮,扭矩响应比燃油车快三倍。我没接话,满脑子都在想:这玩意儿要是失控了得多吓人。
最离谱的还是那个蟹行功能。上周末在商场地下停车场,我开着这车横着挪进了个犄角旮旯的车位。旁边奔驰G的车主愣了好几秒,摇下车窗问我:“哥们儿,你这轮子咋长的?”后轮能偏转21度多,整台车跟螃蟹似的横着走。据说这技术本来是军车上用的,现在拿来解决停车难题,总觉得有点大炮打蚊子的意思。不过五米多长的大块头,转弯半径能做到跟紧凑型车一个水平,这事儿本身就挺玄乎。
我开过不少越野车,V8的、直列六缸的都摸过。燃油时代,六七百匹已经是天花板了。猛士这套四电机系统,账面数据是16000牛米的轮边扭矩。工程师跟我解释了半天,我听得云里雾里。后来他换了个说法:普通越野车爬坡像推杠铃,得一点点较劲;这车更像举重运动员的爆发,瞬间就把力量释放出来。45度的坡,油门下去,车轮几乎不打滑就往上爬。这么说我就懂了。
那套红外热成像,刚开始我觉得是多余配置。去年冬天在内蒙古遇上团雾,能见度估计不到十米,普通大灯基本没用。切到热成像模式,屏幕上清楚显示前面路边蹲着几只狍子。要不是提前看见,估计就撞上去了。这东西听说是跟做军工的厂家合作开发的,民用车上能见到这种配置,多少让人觉得安心。
底盘那套系统我研究了挺久。空气悬架能升能降,调节范围有150毫米。走烂路的时候升到最高,离地间隙够用;上高速降下来,风阻小,电耗也省一些。有次在交叉轴路段,看着一个轮子悬空转,电控差速锁两秒就把扭矩转移到另外三个轮子上。整个过程顺得跟在平地开车差不多。
关于智能驾驶辅助这块儿,我一开始还在琢磨什么时候该切雪地模式、什么时候用岩石模式。后来发现,多数情况扔在AUTO档就行。车上的摄像头和传感器会自动识别路况,该升悬架升悬架,该分配扭矩分配扭矩。这种傻瓜式操作,效果反而不错。
官方还搞了些定制化的套装,什么蛟龙战甲、狩猎者之类的。有台叫M-HUNTER的版本,售价三百多万,全碳纤维车身,扭矩能到两万牛米,配卫星电话和离网地图。虽然我暂时用不上,但看着这些选项,觉得这品牌至少把玩家的需求摸得挺透。
开了小半年,我慢慢理解了一件事。电动越野这条路,跟传统越野走的不是一个方向。以前总觉得越野就该是轰隆隆的引擎声、粗暴的齿轮切换。现在发现,安静的电机、精准的扭矩控制,反而能把越野做得更纯粹。该快的时候快,该稳的时候稳。
当然这车也不是完美的。充电桩覆盖还不够密,长途穿越得提前规划补能点;增程版虽然解决了续航问题,但多了台发动机,总觉得少了点纯电的那股利落劲儿。不过话说回来,一台能横着走、带无人机、4秒多破百的越野车,还挑什么。
那个G级车主后来加了我微信,问猛士917到底什么来头。我想了想,回他:“东风军车技术下放的产物,电动越野的新尝试。”他琢磨了半天,说下次组队去腾格里,想看看这车的真本事。
我觉得,这大概就是猛士想要的效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