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转变,悄然降临,等人们惊觉之际,已然是沧海桑田。
拿日产汽车来说。
在2021年时,它于中国市场的年销量高达113万辆,尽显王者风范,风光无限;
然而到了2024年,全年销量仅剩下约69万辆,短短三年时间,销量骤降了大约38% 。
更令人揪心的是,从全球视角来看,日产的处境同样艰难:
依据5月13日发布的最新财报,在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2024财年里,日产汽车业绩大变脸,从盈利转为亏损,净亏损数额惊人,达到6709亿日元。
不仅如此,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成本持续攀升的双重重压之下,日产汽车的营业利润率已然滑落至0.6%,陷入极为窘迫的境地。
在这般巨大的压力笼罩下,日产无奈之下,甚至对外官宣将裁员2万人……
这不禁让人感到纳闷——
曾经,像“日产”这类日系车,在全球范围内都备受追捧,被消费者竞相购买,怎么转瞬之间,就落魄到如今这般田地了呢?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今天,咱们就来深入剖析剖析这件事。
01 日产汽车缘何突然失势?
谈及这个问题,不知大家内心作何感想,会不会有人觉得:
“这都怪中国市场!”
说白了,若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内卷”严重,政策还一边倒地大力扶持电动车产业——
传统的合资品牌,何至于混得如此凄惨?
日产现今的局面,完全是被时代的浪潮所逼迫的!
但在我看来,这种说法纯粹是在推卸责任。
只要横向对比一番,就能清晰地发现问题所在:
当国产汽车早已在智能座舱、高阶智驾以及车辆内外颜值等方面展开激烈角逐时——
日产汽车却还沿用着十年前的外观设计、十年前的动力系统,甚至车机逻辑也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还能卖出69万辆,这哪里是什么“成功”,简直堪称“奇迹”。
当然,或许有人并不认同这一观点,甚至会质疑:
难道购买这69万辆车的消费者都不懂车吗?他们都不精明吗?
这些消费者当然不傻,其中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十分精明能干。
但要知道,买车从来都不单纯是一场关于“性价比”的较量,也并非完全基于理性的决策。
品牌认知度、用户长期养成的习惯、家庭因素的影响、情感层面的积累,这些看似“无形”的因素,实则才是构筑起市场竞争力的坚固壁垒,难以轻易被撼动。
就好比当年智能手机风靡全球之时,诺基亚依旧在全力出货,其销量在当时依旧颇为可观。
可仅仅两年之后呢?诺基亚便从行业的神坛重重跌落。
如今的日产汽车,其实正沿着与诺基亚相似的轨迹前行。
所以说,日产汽车目前能够维持69万辆的销量,并非依靠产品本身的竞争力赢得市场,而是得益于过去20年所积累下来的“惯性红利”。
但问题在于,这种“惯性红利”究竟还能支撑日产汽车走多远,实在是难以预测!
02 日本拥有众多“巨型车企”本就不合常理
再者,日本作为一个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却同时支撑着诸多“巨型车企”的发展,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太合理的现象。
这话该如何理解呢?
简单来讲就是:
日本本土市场规模有限,根本无法为本田、丰田、日产、铃木、马自达等多家车企提供长期稳定发展的土壤。
在过去,这些车企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是因为搭乘上了“全球化”的快车——
得益于美国的“让利”政策,以及其拉拢盟友的战略考量,韩国、日本的制造业才得以迅速崛起并不断发展壮大。
但时过境迁,当下的局势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方面,美国开始大力推动制造业回流本土。
美国不仅对全球范围内的进口商品征收10%的关税,还专门针对整车以及汽车零部件设置了25%的惩罚性税率。
这一系列举措,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将“汽车产业链”重新拉回美国本土。
究其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
汽车产业不仅产业链条漫长,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显著,更是关乎国防安全的重要领域,美国自然不会在这方面继续做出让步。
另一方面,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中强势崛起。
这种崛起态势,不仅仅体现在汽车行业,在家电、通讯、面板等多个领域,中国制造业都在逐步取代日本品牌的市场地位。
例如,在家电领域,过去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松下、索尼、日立等日本品牌,如今则是美的、格力、海尔、方太等中国品牌大放异彩;
在通讯领域,曾经的NEC、夏普逐渐式微,华为、小米等中国企业强势崛起;
显示面板行业,过去东芝、夏普占据优势,而现在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微电等中国企业已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企业在一个领域崛起,就意味着日本品牌在该领域的市场份额被逐步蚕食。
日本的GDP数据也直观地反映了这一趋势:
2012年,日本GDP总量还有6.2万亿美元,而如今却只剩下4.2万亿美元,缩水幅度高达三分之一。
归根结底,当美国不再为日本车企提供支持,而中国又在全面崛起的道路上大步迈进时,日本车企想要继续维持往日的辉煌,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毕竟,它们的根基——本土市场规模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实在是太过薄弱了。
03 日产等车企,未来的出路在何方?
说了这么多,或许有人会心生疑问: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日系车已然回天乏术了呢?
我倒觉得,事情还没到如此绝望的地步。
虽说未来日系车的发展之路将会愈发艰难,但凭借其多年积累下来的品牌号召力,它们其实还有机会在汽车市场中另辟蹊径,扮演类似“南极人”的角色!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解释一下,就是在技术与产品层面,日系车企不妨大胆地借助中国的力量:
采用中国最新的三电平台、智能驾驶系统以及车机交互技术,然后再贴上自家的品牌标签,对车辆设计进行优化,推向全球市场销售。
这种模式乍一听,似乎显得有些“低声下气”,但可别小瞧了它的潜力。
一来,通过这种方式,日系车企能够迅速弥补自身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短板,不至于被时代的车轮远远甩在身后,彻底被挤出汽车市场;
二来,以往那种重资产投入、自主研发制造、在全球各地大规模建厂的高成本运营模式,也能够逐步被摒弃。
轻装上阵之后,车企的利润率甚至有可能比以往更高。
这并非我凭空想象,实际上,如今已经出现了不少相关的信号。
大家不妨留意一下最近推出的一些合资新能源车型——
无论是车辆的设计、配置,还是核心供应链等方面,都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中国车”的显著特征。
总而言之——
日产汽车的衰落,仅仅只是一个开端。
随着中国制造的持续崛起以及美国制造的回流,未来,或许会有许多企业面临与日产汽车类似的命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