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也遇到过,油表亮红灯了,开进加油站,盯着跳动的数字心里默算,这次得花300还是400? 成都的杨先生遇到的事,能让所有车主后背发凉,他那辆油箱标注50升的吉利星瑞,在正规的中石油加油站,被灌进了67.96升油。 加油枪停住时,屏幕上跳出500.18元的账单。 他当场懵了:“我这车开了三年,从来没加超过310块! ”
加油站员工眼皮都没抬,手指敲着屏幕:“机器说了算。 ”杨先生在烈日下等了三个小时,从中午耗到午后,愣是没等来一个管事的人。
最后他咬着牙付了钱,攥着那张显示67.96升的票据走出加油站,只觉得手里捏着的不是小票,是一纸嘲讽。
35.92%的偏差从哪来?
加油量超了油箱标称容积,这事听着离谱,还真有科学依据。 国家强制标准GB18296写得明明白白:标注50升的油箱,实际最大容量必须比这个大。
为什么? 油箱顶部得给汽油“喘气的空间”,夏天高温,汽油一膨胀,没这预留空间分分钟起火爆炸。 再加上加油管、油泵这些部件占地方,油箱底还有点抽不干净的沉淀区。
所以实际加油时多个5升8升,比如50升油箱加到55升,完全在安全冗余范围内。
杨先生的车加了67.96升,偏差率冲到35.92%,这数字就邪门了。 有记录以来,油箱最大容量偏差的极端值是42.94%,那是特例。
同品牌另一款车油箱标55升,实际加到70.09升,偏差27.44%,已经算很高了。 杨先生这辆紧凑家用车,油箱标50升却灌进68升,比同门“大哥”还夸张,这根本不是安全冗余能解释的。
加油站三大漏洞
面对质疑,加油站的应对堪称反面教材。 第一个问题甩得干脆利落:“只看油枪数据”。 可国家《计量法》写得清清楚楚,消费者对计量有异议时,加油站必须启动争议处理程序。 他们倒好,一句“机器不会错”堵了杨先生的嘴。
第二重问题露怯,整个加油站连个便携式容积测试仪都拿不出来。真想验证油箱容量,得把油抽干再用标准量具注水测算。 现场没人提这茬,任由杨先生举着手机拍油箱铭牌干着急。 没有检测工具,争议就成了“他说50升,你说68升”的死局。
第三个窟窿:投诉通道完全失灵。 杨先生被晾在加油站三小时,连个值班经理都没露面。 直到三天后舆情发酵,才有个负责人私下转账200元了事,连句公开道歉都没有。
这种“私了”看似解决问题,实则掩盖了加油机是否作弊的真问题。
加油机作弊
加油机动手脚早不是新鲜事。 从2023年8月开始的全国专项整治中,九个月就查出作弊案件1249起,涉案金额高达20.02亿元。
这些加油站怎么玩的? 改脉冲信号、加装作弊芯片、远程遥控加油机,铅封完好无损,主板却被动了手脚。
监管人员要抓现行,得像侦探一样查三个关键点,主控电路板和原厂图纸对不对得上;焊点是机器焊的还是人工后焊的;主控芯片有没有被撬过的痕迹。
曾有加油站被举报后一脸无辜,结果一查是油罐液位过低触发警报,员工却无视报警继续加油,油枪不出油,计价器照跳字。
被坑了怎么办? 三招撕开加油机黑箱
下次加油如果心里犯嘀咕,先做这三件事。 第一,加油前盯死屏幕确认归零,拍下起止数字。 第二,发现异常立刻停枪,现场打12315要求第三方检测。
第三,别等油表亮红灯才加油,伤油泵还容易算不清余量,灯亮时油箱里通常还剩12.5%的油(约6.25升),这些“隐藏油量”容易被加油站当成超量加油的借口。
加油站自身也得补课,南海区搞了个“三三工作法”:每把油枪半年强制检定一次,封印唯一编号的防伪签封;监管人员随机抽查加油站,专看铅封完不完整;有投诉立刻带标准金属量器现场复测。 这些法子真要铺开,哪还有68升油的荒唐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