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复活,工厂员工重返,接盘新东家入局

如果我问你一句:“一个欠薪欠款、工厂荒废了两年多的车企,突然宣布复活,你信吗?”很多人估计嘴角一撇,说这玩意还能活?可这事儿就是这么发生了,威马汽车,中国新造车势力里那曾经还挺能打的选手,真就硬核回来了。说它是僵尸企业复活,我看一点都不夸张。而且不是那种网上炒冷饭的小动作,真实的大场面,工厂人都招回来了,汽车也真给下线了。

到底咋回事?钱从哪来的?谁愿意冒这个险?大家都心里盘算过这个问题。但你想想,无论哪个行业,只要还有名字、还有工厂、还有那么点技术和经验,就永远有人琢磨“这块肉还能不能啃一啃”。当下中国车市疯狂成啥样,新能源排名天天变,玩家谁都不服谁,老的倒一片,新的冒一窝,资本跟疯了一样砸钱弄项目,你怕什么?既然你怕,我就不怕。勇气嘛,就是有人没事找事。

事儿是怎么发生的呢?其实,今年9月6号,威马官方公众号突然复活了,发了个《致供应商白皮书》。这意思可太明显了:“兄弟们别怕,法院批准我们可以重整了,新东家进驻了,我们的EX5和E5要重新开工!”你想想,两年工厂里只剩蜘蛛网和灰,瞬间说有人招回来了,车也能做了,这画面堪比都市版的僵尸片。不过,这次主角不是昔日过气歌手,是一家曾经风头正劲的新车企。

能复活当然有原因。前员工早就收到召集通知了,“谁愿意回来都能谈工资,条件我们会商量。”不过不是人人都想回家,毕竟都知道屁股不稳,“又不是没有别的活,回来不稳定有人就不愿回。”但工厂还真有400多人重新入职,基础工人、班组长、车间主任都有,招聘平台上连副院长都开到月薪8到11万。谁说这企业没诚意?

最关键的是,这次复活是背后有人撑着——所谓的接盘侠翔飞汽车。很多人疑惑,这公司什么来路?深圳的,去年才成立,业务也没多复杂,看着比较普通。有人还查出法人和宝能汽车可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官方态度是“没啥关系”,你怎么理解自己随意。这种新公司接老品牌,已经成了中国车市独门特色了,仿佛老厂牌还剩下点剩饭,谁都想来尝一口。

转回来,大家都在好奇“重新搞有啥打算”?新威马直接开出三步走蓝图:第一阶段先复产,EX5、E5重新在温州搞起来,要冲2万辆年产销,还在泰国搞分工厂,东南亚跟中东市场都盯上了;第二阶段2027年之后,年销量冲25-40万台,智能驾驶、IPO都上;第三阶段更是瞄准了冲击年产百万台、营收千亿级的大目标。这个计划是不是太美了?谁不愿意画个大饼?问题是,你怎么让这个饼不烂在锅里。

这里插一句,你要靠什么硬挺下去?还不是看政府支持。上海、温州两地领导都出力了,成立专班帮协调老账,还专门搞融资支持,连信用评级都恢复了,各种补贴政策一通安排。甚至已在跟银行频繁沟通,看能否用新老板的资产作担保贷款。你要问这是不是典型的政府拉上大资本一起救场?基本可以断定,就是这个套路。但救场有两种结局,一种是救活了,一种是又给拖了几年,最后还是一地鸡毛。

资金、政策可以救场,但产品能不能救到最后?回头看威马之前的“黑历史”,大家都记得那事——电池问题。2020年10月曾召回过一千多台,因电芯混进杂质,极端情况下有起火风险。还有车主维权,续航虚标、雨刮器设计差、充电口锁不了、毛病多达十几项。你说这些问题哪家没有?可你死一回再复活,那就得比以前更靠谱。新威马也算厚道,承诺“重整后按计划清偿供应商货款”,把之前欠的都还一还,但你真能都还上吗?谁信呢?谁又不信呢?

现在新工厂车子已经下线,毛十几台EX5和E5随时运出去。谁还记得,这个牌子曾经跟蔚小理齐名的一段辉煌?而现在的威马,则是全中国新能源汽车疯狂生长和理性失控的活教材。正因为如此,才有那么多人乐观:“行业最大胆的复活实验。”也有冷静的人说:“无非是资本又一次‘试一试’。”到底是奔着远大梦想,还是玩一把踩点游戏?没准一年之后,咱们再见面,威马又进ICU了,不定。

其实这个故事最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中国汽车有这么多倒下的,还能不断有人救?”首先,老品牌还是有一定价值的,工厂设备没报废,技术团队能拉回来一拨,数据、平台、生产线,很多地方其实很值钱。中国制造业门槛低到现在,就是看谁敢重来,有契机肯定有人试水;资本从来不怕失败,项目错了重新拉新盘,反正钱是流动的,人也是流动的。

但更根本的问题在于,中国新能源车的逻辑已经变了。以前你是造车就是造车,有技术牛就能活。现在你得拼规模,拼出速度,比谁能烧得起钱,谁能先抢到一块蛋糕。政策一边输血,一边倒逼创新。明面上谁都说风口好,潮头高,暗地里其实大家都很清楚绝不是那么光明:新车扎堆,老车难堪,本地政府还指望“有名气、有产值”的企业能带经济,哪怕死一次,复活一次,“只要不是真死,随时能翻盘”。这种信念,不管资本是否理性,反正政府和企业都愿意赌一把——这就让中国新能源汽车成了个不断试错又不断自救的大实验室。

再深一点想,这次威马的复活到底是创新还是老调重弹?大家都希望它能变成“不一样的威马”,别再走老路。但现实里,市场早就不是2017年那个纯靠情怀就能造车的年代了,后头蔚小理都在挣扎生存,腾势、极氪新势力一茬接一茬。你把老壳子翻新,很难指望能拿出惊艳的东西。市场越来越挑,消费者更不傻,续航、智能、品质、服务,每一项都比你专业,如果还是以往那种“三流产品+二流宣传”,最后还是死得快。

威马汽车复活,工厂员工重返,接盘新东家入局-有驾
威马汽车复活,工厂员工重返,接盘新东家入局-有驾

说到底,威马复活是一次“中国式大无畏”,既有不服输的愿景,也有现实的无奈。你不复活就是放弃已有资源,复活意味着能再赌一把。对员工来说,也许只是“多一个工作位置”;对供应商来说,“多一分可能还钱的希望”;对资本来说,“多一张白纸可以画新梦想”;对政府来说,“多一套政绩和信心”。可这些理由加在一起,能不能让威马完全洗白并真正牛起来?还得靠时间交答案。

这样的复活实验,会不会成为行业范本?不排除别人仿效,没准很快你会听到下一家“僵尸车企”又被救活了。毕竟,在中国这个产业赛场,只要你兜里还有两根线,愿意多烧点钱,就没人真说你死透了。只要还有“资产”,就有接盘侠;只要政策没变,就有救场的可能。

威马汽车复活,工厂员工重返,接盘新东家入局-有驾

最后问一句:大家真的信这波复活吗?是技术创新带动产品升级、资本战略引领行业发展,还是单纯趁着旧梦未醒再搏一次风口?是放手一搏,还是又一次把旧账拖到明年?威马的这一次起死回生,能不能撑到转型升级,还真没人敢拍胸脯保证。但在一个什么都可能发生的中国汽车圈,这种活下去的勇气,无论真假,起码还是值得鼓掌。至于他们能活多久、能做多牛,最终的答案只能等时间来告诉我们——谁愿意信,就信吧;谁不信,还能再看三年五载,没准再有更大的复活戏等着我们。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