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王传福:驾照都没有的寒门少年,成全球新能源车王

/
追梦人
比亚迪王传福:驾照都没有的寒门少年,成全球新能源车王-有驾

一把借来的250万元,一个旧车间的简陋生产线,开启了王传福从电池技术员到全球新能源汽车领袖的传奇旅程。

深圳六角大楼的会议室里,王传福凝视着窗外第1000万台比亚迪新能源车缓缓驶下生产线。

2024年深秋的阳光洒在这台崭新的腾势Z9上,反射出金属的光泽。

三十年前,也是这样一个秋日,29岁的王传福在深圳布吉的破旧车间里,用借来的250万元,带领20名员工开始了创业征程。

从被日本垄断的电池市场突围,到收购秦川汽车时被投资者威胁抛售股票,再到新能源转型的十年沉寂,这位安徽农家子弟凭借 “技术信仰”和“敢想敢干”的精神,将比亚迪打造成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标杆。

比亚迪王传福:驾照都没有的寒门少年,成全球新能源车王-有驾

01

1966年2月,王传福出生于安徽芜湖无为县的一个普通农家。

命运在他13岁时投下第一道阴影——父亲因病离世。

仅仅两年后,母亲也撒手人寰,留下他和哥哥王传方相依为命。

他读大学的时候过得很苦。”

多年后,王传福在中南大学的辅导员刘迪回忆起这位学生时,语气中仍带着心疼。

为了支持弟弟完成学业,王传方放弃了自己的发展机会,跟随考入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的王传福来到长沙,靠做小生意支付弟弟的学费和生活费。

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支撑着王传福度过了艰苦的大学岁月。

1983年进入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后,他除了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课余时间还要帮哥哥料理生意。

大学四年,王传福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成熟与坚韧。

他大二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83级学生中第一个进入系团总支的佼佼者。

1987年本科毕业后,王传福考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主攻电池技术方向。

1990年硕士毕业时,24岁的他选择留院工作。

凭借扎实的科研能力和敏锐的行业洞察,年仅26岁就被破格提拔为研究院301室副主任,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处级干部。

在研究院工作的五年间,王传福积累了丰富的电池技术经验,也培养了对电池产业链的深刻理解。

这段经历为他日后“从电池切入造车”的战略埋下了伏笔。

比亚迪王传福:驾照都没有的寒门少年,成全球新能源车王-有驾

02

1993年,全球便携式电话(“大哥大”)市场爆发,作为核心部件的镍镉电池需求激增。

日本企业垄断了全球90%以上的产能。

在深圳一家电池公司担任总经理的王传福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大哥大”使用的镍镉电池成本虽高,但生产工艺并不复杂。

他敏锐地意识到:“如果能在国内建厂,用人工替代部分自动化设备,一定能把成本降下来!”

这一发现点燃了王传福的创业激情。

1995年2月,他做出人生中第一个重大冒险决定:辞去研究院的“铁饭碗”,向表哥吕向阳借了250万元,在深圳布吉租下一间旧车间,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

创业初期的比亚迪只有不足30名员工,生产线简陋到需要手工组装电池极片——而这正是日本工厂已实现全自动化的环节。

但王传福创造性地设计出 “半自动化+人工辅助” 的生产模式:关键工序用机器,非核心环节由工人操作。

这种模式虽比全自动效率低,但成本仅为日本同行的1/3,且能灵活调整产线。

1995年下半年,比亚迪迎来第一个重大突破:其生产的镍镉电池通过质量认证,成功打入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国际巨头的供应链。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电池价格暴跌20%-40%,日系厂商陷入亏损,比亚迪的低成本优势反而更加凸显。

飞利浦、松下、索尼甚至通用都向比亚迪发出大额采购订单。

仅用三年时间,比亚迪便抢占了全球近40%的镍镉电池市场份额,成为行业老大。

但王传福没有满足于此。

1998年,当同行还在镍镉电池市场厮杀时,他再次做出超前决策:投入大量资源研发新一代锂电池技术。

当时锂电池的核心技术被日本企业牢牢掌控,国内厂商多停留在低端组装环节。

王传福带领团队拆解日本设备,模仿关键工艺,同时结合人工操作降低成本。

在锂电池封装这一需要极高精度的环节,日本工厂用全自动设备完成,而比亚迪设计出“机械臂+人工校准”的组合方案,既保证了良率,又大幅降低了设备投入。

2000年,比亚迪成为摩托罗拉首个中国锂电池供应商;2002年又拿下诺基亚订单。

同年,比亚迪在香港成功上市,募集资金进一步扩大产能。

到2003年,比亚迪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锂电池生产商,仅次于日本三洋。

从镍镉电池到锂电池,王传福只用了8年时间就完成了两次技术跃迁,打破了日本企业长期垄断的格局。

比亚迪王传福:驾照都没有的寒门少年,成全球新能源车王-有驾

03

2003年1月,王传福做出了让整个业界震惊的决定:比亚迪以2.695亿元收购西安秦川汽车77%的股份,正式进军汽车行业。

消息一出,资本市场反应激烈——比亚迪股价暴跌40%,投资者质疑声四起。

一家做电池的公司凭什么造车?”

面对质疑,王传福的逻辑异常清晰:“汽车电动化是未来趋势,而电池正是电动车的核心部件。我们做电池起家,有技术优势;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但高端品牌被外资垄断,自主品牌必须突围!”

投资者的压力如潮水般涌来。

王传福后来回忆道:“收购的消息公布后,我的电话就被投资者打爆了。他们跟我说你驾照都没有,对汽车一窍不通,就敢造汽车,你这样干就是拉着我们一起上赌场。”

最直接的威胁来自一位香港基金经理:“如果你不放弃收购,我明天就把你所有的股票都抛了!”

但王传福的决心毫不动摇:“不管他是劝我还是吓我,我早已下定决心下半辈子就干汽车,而且就是要干新能源汽车。”

造车初期,比亚迪选择了“低成本模仿”策略。

首款自主研发车型F3对标丰田花冠(卡罗拉),外形高度相似,但售价仅为后者的一半(7万元左右)。

这种策略虽引发争议,却精准击中了当时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2005年F3上市后首月销量破千,次年突破5万辆,成为自主品牌销冠。

当同行还在燃油车赛道激烈竞争时,王传福已经开始布局新能源。

2008年,比亚迪推出全球首款量产插电式混合动力车F3DM,搭载自主研发的磷酸铁锂电池(后称“刀片电池”前身),纯电续航里程达100公里。

尽管当时充电桩稀缺、消费者认知不足,F3DM年销量仅480辆,但王传福坚信:“新能源是未来,现在不做,未来一定会后悔!”

比亚迪王传福:驾照都没有的寒门少年,成全球新能源车王-有驾

04

进入汽车行业的头十年,王传福和比亚迪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008年F3DM推出后,市场反应冷淡,比亚迪遭遇利润大幅滑坡、经销商退网、投资人不解等重重难关。

最艰难的时候,竞争对手甚至直接把招聘摊位摆在了比亚迪工厂门口。

2010年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爆发,但行业陷入“骗补”乱象,部分企业靠补贴生存。

王传福却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坚持研发投入,等待技术突破和市场成熟。

做选择很容易。但拼劲全力都等不到结果,却依然咬牙坚持,才是真正的不容易。”

2023年8月,在比亚迪第500万台新能源车下线仪式上,谈及转型的十年沉寂,一贯稳重的王传福数度哽咽。

这十年间,比亚迪在技术研发上默默耕耘:

2016年推出“刀片电池”,通过结构创新将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50%,且通过了针刺试验(安全性远超三元锂电池)

建立全产业链布局:从电池材料(锂矿、磷矿)到电芯、电机、电控,再到整车制造,甚至芯片研发(IGBT芯片国产化)

推行垂直整合模式:自建模具厂、轮胎厂,疫情期间3天出图纸、7天量产口罩机,日产口罩达1亿只

王传福的坚持终于在2019年后迎来转机。

全球新能源转型加速,比亚迪开始迈向技术和产品的双向爆发。

从第一台新能源车到第500万台,比亚迪用了15年;从第500万台到第1000万台,只用了15个月。

比亚迪王传福:驾照都没有的寒门少年,成全球新能源车王-有驾

05

2022年,比亚迪做出震惊全球的决定:全面停产燃油车,成为全球首家彻底转型新能源的车企。

这一豪赌般的决策获得丰厚回报:当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86万辆,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销冠。

2025年,比亚迪迎来高光时刻:

上半年全球销量214.6万辆,以30万辆优势将特斯拉甩在身后,连续三个季度稳坐全球新能源销冠

在核心市场中国,销量是特斯拉的5.4倍;中国香港地区,海狮07销量达Model Y的2倍多

泰国罗勇工厂第10万辆电动车下线;海外销量上半年突破47万辆,超去年全年总和

比亚迪的成功源于王传福构建的 “技术鱼池” 战略:

电池技术:刀片电池以针刺不起火的安全性重新定义行业标准

动力系统:“纯电+混动”双轨策略适配全球市场,DM-i超级混动完美解决充电设施不足地区需求

产品矩阵:从10万级的海豚到百万级的仰望,构建完整产品线

本地化战略:在泰国、巴西、匈牙利等地建厂,针对不同市场定制化开发

当特斯拉的柏林工厂还在为产能瓶颈焦头烂额时,比亚迪已实现全球多点开花。

欧洲市场满足欧7排放标准,东南亚车型针对热带气候调校,日本市场优化细节体验——这种深度本地化策略让比亚迪迅速赢得当地消费者青睐。

比亚迪王传福:驾照都没有的寒门少年,成全球新能源车王-有驾

06

在比亚迪的全球化版图中,印度市场占据着特殊位置。

这个潜力巨大却又充满挑战的市场,考验着王传福的战略智慧。

印度市场的魔幻现实主义,曾让特斯拉望而却步,却成为王传福技术信仰的试金石。

2023年,印度政府提出采购1000辆比亚迪电动巴士的20亿美元订单,但附加条件触动了比亚迪的神经:印方要求仅预付10%货款,余款需在车辆交付后结清。

面对印度“外企坟场”的恶名(小米48亿资金被冻结的前车之鉴),比亚迪工程师们连夜设计出一套“物理级风控系统”——

车电分离交付:车辆主体与电池包分批发运,电池延迟3个月抵印;

智能锁电技术:车辆预装电池舱位,但核心电池模块暂不激活,需远程授权解锁;

双重保险机制:若尾款逾期,系统自动触发电池休眠,车辆仅能依靠备用电源行驶50公里。

这一方案被内部称为“冰浆果计划”:既让印度尝到甜头(车辆可先行投入运营展示),又以技术壁垒筑起资金护城河。

当印方以“破坏信任”为由抗议时,王传福在谈判桌上平静回应:“刀片电池的专利墙比恒河沙数更密,但商业诚信的墙,需要双方共同浇筑。”

车电分离”事件成为分水岭,比亚迪反而借此摸清了印度市场的游戏规则:

政策套利:借莫迪政府电动车关税优惠(本地化生产享15%关税),2025年1月火速推出本地组装的Sealion 7,以82.56kWh刀片电池解决高温续航痛点,Premium版续航达567公里(NEDC标准);

渠道下沉:经销商网络从24家扩张至40家,针对印度中产推出“7万卢比定金抵14万”的双倍优惠,捆绑7年电池质保;

混合动力破局:同步展示Sealion 6插电混动车型,以DM-i技术规避印度充电基建不足缺陷,直击日系车腹地。

此刻特斯拉正因110%进口关税与印度政府僵持,而比亚迪已借电动巴士的“技术抵押”模式建立政企互信。

2025年7月,当美印关税冲突升级导致日本车企减产时,比亚迪罗勇工厂的右舵车正通过卡拉奇港口转销巴基斯坦——这条“印度-巴基斯坦供应链走廊”,正是用当年的电池锁换来的战略通道。

王传福的印度博弈揭示了一条铁律——在规则模糊的市场,硬科技才是最好的风险控制器。

当同行因账款风险畏缩时,比亚迪用电池BMS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写下了新的商业语法:

车可以跑在路上,但能源命脉握在手中;信任需要时间,而技术从不妥协。

这场博弈的终局写在2025年深汕港的月色中:比亚迪“开拓者1号”滚装船满载海狮07驶向孟买,船舱电子屏闪烁着一行小字——“电池解锁进度:100%”。

王传福对随行工程师笑道:“看,当技术成为信仰,曼陀罗花也能结出善果。”

比亚迪王传福:驾照都没有的寒门少年,成全球新能源车王-有驾

07

2024年11月18日,比亚迪三十周年庆典上,第1000万台新能源车正式下线。

距离小漠工业园5公里外,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小漠国际物流港内,比亚迪首条滚装运输船“开拓者1号”已整装待发,即将开启国际化大航海时代。

站在新起点,王传福为比亚迪规划了更广阔的蓝图:

高端化突破:仰望U9超跑、腾势Z9等豪华车型,打破国产车价格天花板

全球化布局:在匈牙利、巴西、泰国等地的生产基地陆续投产,实现“全球车,本地造”

技术再革新:固态电池、智能驾驶、城市轨道交通(云轨)多领域并进

信仰技术、敢想敢干是真正的商业机密。”

在三十周年庆典演讲中,王传福这样总结比亚迪的成功之道。

从寒门少年到全球新能源领袖,他的故事印证了一个信念: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高山。

王传福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字:“一个让世界感到不安的发展模式,本身是否可持续?”

这或许正是比亚迪未来征程需要回答的问题。

比亚迪王传福:驾照都没有的寒门少年,成全球新能源车王-有驾

当中国新能源汽车如钢铁洪流般驶向全球港口,王传福和他的团队正在书写的,已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长史,更是一个民族制造业崛起的传奇。

比亚迪王传福:驾照都没有的寒门少年,成全球新能源车王-有驾

深圳小漠港,比亚迪“开拓者1号”滚装船鸣笛起航,满载新能源车的巨轮驶向蔚蓝深海。

码头不远处,比亚迪六角大楼的研发中心依然灯火通明。

57岁的王传福站在窗前,目光越过港口,仿佛看到30年前布吉旧车间里那个赤手拆解电池的青年。

我们不是在造产品,而是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这位从安徽农村走出的技术狂人,用半生时间践行着少年时的誓言。

当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在比亚迪车轮下重构,王传福的信仰始终未变——真正的商业机密,从来都写在敢于颠覆的勇气里,刻在永不停歇的创新中。

/追梦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