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看到车企开发布会,我都感觉像是在看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尤其是领克,这个牌子总给我一种感觉,就是一个刚从武当山上下来的小道士,嘴里念叨着“道法自然”,手上却掏出了加特林菩萨,对着山下的同行就是一顿突突突,打完还问一句,“各位施主,贫道这招‘物理超度’,使得可还行?”
2025款领克01,这事儿吧,开局就有点魔幻。官方指导价14.98万起。这个价格一出来,我就知道,吉利不装了,摊牌了,李书福老师可能最近在读《道诡异仙》,心态有点颠,决定不当人了。15万块,给你一台2.0T高功发动机,254马力,配爱信8AT。这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你在沙县小吃点了一份飘香拌面,老板给你端上来一盘佛跳墙,还跟你说,哥们,看你骨骼惊奇,这颗“大力金刚丸”也送你了。这简直就不是人干的事!
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价格的蛋糕直接端走了,那领克01这次的操作,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给同行放过。整个15万到20万区间的SUV市场,本来大家还在文质彬彬地互相敬酒,说些“兄弟你随意,我干了”的客套话。结果领克端着一盆洗脚水就上来了,直接把火锅给浇了,然后大喊一声:“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这就是典型的掀桌子式竞争法则,最好的防守不是金钟罩铁布衫,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要么成仙,要么成盒,没有中间选项。
我们来解构一下这台车,看看它到底是怎么个“颠”法。
动力,2.0T配8AT。这套东西放在几年前,那是妥妥的豪华品牌入门配置。现在领克把它按在了一台15万起步的车上。很多“老师”会跟你分析,说什么WLTC油耗7.74升,说什么动力储备。这些都是虚的。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告诉你最真实的场景是什么。是你开着这台车,载着一家老小,在高速上想超一辆慢吞吞的大货车时,一脚油门下去,车子是“嗖”一下就过去了,还是像得了哮喘一样“吭哧”半天。这254马力,就是为了让你在那一瞬间,感受到一种“爷有人,爷不怕”的从容。你买个屠龙刀,结果天天用它来拍黄瓜,这事儿听起来很蠢。但能有,就是比没有强。这就是最朴素的民粹解构,技术参数不重要,关键时刻能不能给你长脸才重要。
再看车里。15.4寸的中控大屏,配高通8155芯片。又是典中典的配置。现在没个8155,你都不好意思跟人说自己是智能座舱,跟压缩毛巾似的,人手一个。但领克的鸡贼之处在于,它同时支持Flyme Link和HUAWEI HiCar。这是什么?这是修仙小说里的“万法归宗”,是科技界的“任意门”。不管你是哪个山头的手机,到了我这儿都能直接飞升。这就解决了家庭内部最大的矛盾之一:到底谁的手机连车机更方便。领克说,别争了,我全都要。这种觉悟,三体人看了都得当场气活过来,因为它们连一套统一的操作系统都搞不出来。
说实话,后排空间再大,也解决不了我儿子在车里上蹿下跳的问题。有时候真觉得,发明一个能一键让后排安静的功能,比L3自动驾驶都伟大。领克01的2734mm轴距,数据上看着不错,实际体验就是标准身材坐进去不憋屈。但它真正想讨好你的,是那些细节。比如后排座椅放倒后那个1397升的巨大“黑洞”,能把你老婆逛完宜家后所有不理智的消费产物,一次性吞进去。这才是家庭用户的核心痛点,不是星辰大海,而是柴米油盐和偶尔的疯狂。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领克比作一个刚下山的小道士,可能有点扯淡。但你仔细品,是不是又有那么点意思?它身上有沃尔沃这个“名门正派”的血统,CMA架构,各种安全测试五星拉满,这是它的“道骨”,是内功心法,保证了它不会走火入魔。但它的行为方式,又充满了草莽英雄的匪气,上来就是价格闪电战,配置饱和式攻击,完全不按套路出牌。
这种感觉,就像你以为它要跟你比剑法,结果它掏出了“雷电法王”杨永信的电击器。就问你怕不怕?
至于拿它跟比亚迪海狮05EV比,我觉得这事儿本身就有点分裂。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物种。买海狮的人,他的世界观里,核心是“省”,是电费比油费便宜,是绿牌带来的便利。他是在用计算器买车。而会考虑领克01的人,他心里还残存着一点对内燃机的执念,对驾驶乐趣的幻想。他可能也知道电车香,但他就是烦充电要排队,烦节假日续航打骨折。他是在用情绪和习惯买车。
这就涉及到品牌玄学了。有些东西,是没法用性价比来衡量的。就像为什么有人愿意加价买奔驰,为什么特斯拉车主能忍受那粗糙的做工。因为他们买的不是一堆钢铁和零件,他们买的是一种“信仰”,一个能代表自己身份或者价值观的图腾。领克也在努力构建自己的图腾,一个“年轻”、“潮流”、“有点东西”的图腾。这次的定价,就是一次信仰充值的“大型优惠活动”。
所以,2025款领克01的核心逻辑,根本不是什么均衡的家用SUV。这是一次精准的、甚至有点粗暴的市场切割。它在用一个无法拒绝的动力总成和配置单,对着所有还在犹豫的燃油车潜在用户大声疾呼:“兄弟,别去看那些‘冰箱彩电大沙发’了,来我这,给你纯粹的快乐,而且,价格还巨便宜!”
它赌的就是,即便在这个新能源高歌猛进的时代,依然有一大批人,内心深处还是个“燃油宝”,他们的灵魂还需要发动机的轰鸣来慰藉。它不是在跟电车抢用户,它是在收编所有燃油车的“遗孤”。这盘棋,下得又野又狠。太阳看了都得一个趔趄。同行看了也得傻,这牌还能这么打?
最终,它能不能成?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当一个市场里的所有玩家都开始“发疯”的时候,对于我们这些看客和消费者来说,绝对是好事。因为你能用更少的钱,买到远超过去想象的东西。至于车企们谁能活到最后,谁又会变成时代的眼泪,那是他们自己的修仙渡劫,与我何干?我只关心,下一个掀桌子的,会是谁。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