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克文工作室
壹 萧条之景
哪吒总部有两个旧址,一个位于普陀区长风公园对面,另一个位于闵行区红星美凯龙总部大楼。
到上海的第一站,我先去了长风公园的旧总部。
这个总部坐落在普熙金融广场,整个广场总建筑面积约4.1万平方米,建筑风格十分现代,由四个独栋建筑构成。在带有金属光泽的斜阳下,四栋建筑相映成趣,哪吒此前便在其中一栋办公。
箭头所指的楼即是哪吒旧总部
我去的时候,哪吒早已人去楼空,LOGO被拆得干干净净,一楼的直营店也已关闭,大门和侧门紧锁,指纹打卡机上起了灰。当时是下午五点半,如果哪吒没出问题,这会儿应该是最热闹的下班打卡高峰。
这栋大楼见证了哪吒最辉煌的岁月,但如今,除了巡逻大爷和偶尔走过的行人,几乎再也没什么人经过。
今年6月2日,陷入困境的哪吒从长风公园搬到红星美凯龙总部大楼,在8楼租了办公室,同一层楼还有其它企业办公。
红星美凯龙总部大楼
办公场地已从一整栋楼变成一层楼不到,雪上加霜的是,哪吒刚搬到这个新家还不到10天,由于天天有人上门讨债,又被新房东赶走了。
我从保安小哥那里看到一份哪吒的搬离告示,写着“现场已无该司人员”,落款日期是2025年6月12日。
哪吒的搬离告示
第二天,我走访了几家哪吒在上海的门店。一些门店虽然在高德地图上显示为营业中,但我去现场时发现其实已经停业了,继续营业的门店大都不卖车,只维修,只有一家门店告诉我还有库存车。
哪吒在上海打拼的痕迹,好像一夜之间就消失了。根据媒体此前的披露,哪吒的创始人方运舟已离开上海,回到桐乡。
没错,是“回到”桐乡。
桐乡工厂不仅是哪吒的第一个整车工厂落成地,也是哪吒梦想开始的地方。哪吒的第一个总部,就位于桐乡。
桐乡是浙江省辖县级市,曾靠发达的纺织业而闻名。2014年引进合众汽车(哪吒母公司)后,新能源汽车成了桐乡的新颜面。在哪吒陷入困境的时候,桐乡曾多次出手相救。
从桐乡高铁站到哪吒总装工厂的路上,一片又一片绿树环绕、整齐漂亮的厂房映入眼帘,车辆在其中一片厂房门前停下,这里便是哪吒桐乡工厂所在地。
厂区外有两个停车场,每个停车场能够容纳250辆车以上。我去的时候,两处停车场都无比空旷,目测总共停了20来辆车。电子屏幕上显示还有240多个空位,一些空位由于缺乏管护,已经长出了杂草。
哪吒停车场一景
从停车场可以直达东西侧门,只是如今两侧的门均被封住,要进入厂区,只能走南大门。但南大门有非常严格的安保,不允许外来人员进入,我只能在栅栏外鬼迷日眼地转悠。
侧门已被封住
透过栅栏,我看到厂区的卫生其实做得不错,证明还有维护人员。一批库存车静静地停在总装车间外,哪吒官方公告说它是在去年11月开始停产的,但这些车看起来还很新,不太像是经受了八个月风吹雨打的样子。
侧门外有一个丰巢快递柜,就在我转悠的时候,一个申通快递小哥来送包裹。我从小哥口中得知,他以前每天要来送几十个包裹,现在一天只有四五个,他说,这块业务恐怕很快就要没了。
但这个厂区还有希望重新热闹起来。
7月17日,阿里资产显示,合众汽车重整意向投资人预招募通道正式开启。如果一切进展顺利,哪吒的工厂、工业用地、机械设备等资产有望重新盘活。
哪吒总部此前共有1700多名员工,现在还有400余名员工在岗。
据已经离职的陈树安和周言(两人均为化名)反映,他们之中,有的拿半薪,有的拿着2600多块的最低工资,苦苦等待事情出现转机。一名赶来上班的员工被我拉住询问情况,他说:其实我们都希望早点复工复产,因为大家的利益都在这里。
我同几位哪吒的前研发和管理人员进行了交流。他们提供了许多重要信息,这些信息,或许能解开哪吒破产之谜。
应这些员工的要求,我对他们全部化名处理。在接下来的叙述中,除了公众人物外,其他人物都是化名。
贰 自救失败
陈树安清楚地记得,自己是2024年11月25日那天从哪吒离职的。
入职哪吒前,陈树安在一家头部科技企业从事终端研发工作。2023年1月,他跳槽到哪吒,成为智驾团队的一员,薪水涨了30%,一度颇为满意。
2022年是哪吒的高光时期,凭借15.2万辆的年度销量,哪吒登顶新势力销量榜首,风头一时之间盖过了“蔚小理”。
2022年哪吒登顶新势力销冠
当时看好哪吒的,不止是陈树安这样的科研人才,就连三六零集团、中车基金、深创头等著名资本也纷纷下场,为哪吒提供了100亿融资。
陈树安刚入职的前四个月里,公司一直在大量招人,内推还能拿到奖励,但四个月过后,新招进来的员工就开始明显减少了。
陈树安哪儿能想到,涨薪还没涨多久,哪吒就波折不断。
2023年这一年,哪吒只卖出去12.7万辆新车,不及年初目标的一半,导致大家的年终奖打了6.5折。
2024年,哪吒的销量加速下滑,1至10月只交付了9.2万辆。
2024年10月,工资按50%延迟发放,陈树安越发感到异样。
2024年11月,降薪方案正式下达,降薪幅度从5%到30%不等,年薪越高,降得越多。同意可以继续留下,不同意就走N+1。
陈树安的老婆马上要生二胎,而且每个月要还2万多的房贷,他不想耗下去,便选择了走人。
和陈树安同一批离开的,还有约80%的部门同事。
比起拿到欠薪但没拿到赔偿的陈树安来说,吴文培走得晚,连欠薪都没拿到。
吴文培还曾花20多万购买公司股权,按照员工持股计划,他是和合众汽车子公司签署持股合同。但当吴文培和大家拿着一纸合同去找子公司退股和索赔时,却被告知子公司账上只剩400多块现金。
据吴文培反映,像他这样持有哪吒股权的员工人数达到上千人。大家手里持有的股权价值少则三五万,多则上百万,现在不知如何处理。
哪吒命运的转折点是2024年10月。这个月,哪吒大规模裁员降薪的风声走漏,CEO张勇个人微博停更,消费者信心雪崩、销量暴跌,哪吒不再公开销量数据。2025年2月后,多位哪吒高管陆续离职,甚至人间蒸发。
那么,这个诡异的十月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其实,哪吒曾尝试过一次自救。
陈树安向我展示了一份营业执照扫描件,名称是“合肥维思智行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日期是2024年11月5日,法定代表人,是陈树安所在部门的领导。
不过,这份执照没有等到它能派上用场的那天。
原来,早在2024年4月,哪吒就已经出现了资金链断裂问题。当时哪吒账上现金仅剩4亿元。虽然桐乡、宜春等地方国资为哪吒提供了50亿元融资,但内部人士称这些钱没有全部到账,况且当时哪吒还有37亿元的短期借款。
哪吒财报
陈树安前领导很着急,也在想办法找钱。
某天大家在公众号上看到一条推文,说合肥市政府是最会投资的政府,于是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让合肥政府投资智能研究院,把智驾业务独立出去。
智驾是一个非常烧钱的部门。智能研究院有400多名员工,约占总研发人员的五分之一,平均工资约为35万元。以哪吒当时的财力,显然已经养不起这个团队,早日切割或许是明智之举。
据陈树安反映,在哪吒出售智驾部门之前,就已经出现一些问题。
陈树安愤愤不平地说,他前领导是个很不错的高管,但他当初是技术入股,占股较多,有股东不希望他手里有这么多股权。为了让前领导出局,高层曾搞了一次赛马。
我问,什么是赛马?
陈树安说,就是公司在同一技术或产品方向上,让两个以上团队并行开发不同方案,最后互相PK,优胜劣汰。比亚迪的天璇和天狼团队,就是非常出名的赛马案例。
赛马非常烧钱,资本充沛的大厂这么搞没问题,但这条路线未必适合哪吒。
2023年初,哪吒成立了新的智驾研发部门,和智能研究院PK。
陈树安说,智能研究院和华为合作已久,技术路线已经相对成熟。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赛马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股权较少的新部门领导,代替股权较多的前领导。
然而,这次赛马似乎搞砸了。2023年11月,由于新部门的方案存在技术缺陷,反而被智能研究院给PK掉了。陈树安预计,光是赛马可能就花掉了2亿。
或许是被无休止的内斗搞绝望了,或许是救哪吒心切,2024年6月,陈树安的前领导主动找到合肥市政府,对接收购智能研究院一事,合肥方面也对合作方案很感兴趣。
但哪吒高层对此意见不一。有高管认为智驾是车企的灵魂,不能卖,迟迟不予签字。直到10月没米下锅,股东会议才忍痛通过了这个方案。
当时陈树安从哪吒匿名群组看到一条消息:1-2周后,会有20-30亿资金到位,公司拟对外公布。
但不出意外的是,意外发生了。
据陈树安说,在最终协议签署前,合肥派出专人到哪吒考察。本来过程还算顺利,但考察团准备离开的时候,碰巧在电梯里听到哪吒员工气呼呼地抱怨工资延迟发放的问题。
后来,合肥市收回了投资计划,那份准备好的营业执照只好作废。
但上面这段描述过于戏剧性,具体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尚未得知。
陈树安描述了哪吒问题的一小部分,周言的描述则为我们理解哪吒提供了更关键的信息。
叁 动荡之年
7月10日,我在桐乡见了周言。
周言是哪吒招进来的第一批员工,在哪吒已经工作了近10年,去年12月才从哪吒离职。
见面那天他刚好去新公司报到,工资开得不错。可能是这个原因,他看起来心情不错。
周言在哪吒早期发展阶段,和创始团队接触十分频繁,因此了解大量外人和普通员工不知道的内情。
在讲述周言的经历之前,我们先大概捋一捋哪吒成立的背景。
2014年,原本在奇瑞新能源公司任副总经理的方运舟咬牙写了离职申请,想创办一家从事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公司。
方运舟是技术出身,早在1999年,24岁的方运舟就在奇瑞从事混合动力汽车研发,此后一直死磕电动汽车技术。奇瑞首款锂电池纯电动量产车S18,就出自方运舟之手。
2009年2月28日,奇瑞首款锂电池纯电动量产车S18下线,方运舟作为技术员为新华网做产品讲解
离职后,方运舟既没名气又没钱,很难找到投资人。为了积攒圈子和人脉,方运舟决定去清华大学拜师。
方运舟拜的师,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泰斗欧阳明高。
欧阳明高是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科技重点专项首席专家,他带领的团队曾成功孵化很多著名的新能源项目,最出名的,要算被称为“中国氢燃料电池第一股”的亿华通。宇通客车的燃料电池,就是亿华通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欧阳明高对方运舟器重有加,给了方运舟清华大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中心副主任的头衔。
之后,方运舟找到奇瑞前同事创立的微风新能源(持股67%)、上海哲奥(持股23%),以及亿华通(持股5%)、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持股5%)这两家清华系企业注资,创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未找到该公司详细信息),方运舟同钱得柱、彭庆丰、林伟义、陈耀光共同成为创始团队的五大元老。
一开始,创始团队只是想做供应商,但桐乡政府主动登门拜访,希望他们去桐乡建整车厂,并给予了大量支持。
2014年11月4日,合众汽车正式落户桐乡。几个月后,周言就屁颠屁颠地来上班了。
那时的周言还没有经受过社会的毒打,只是看到合众汽车正在招聘,认为微风新能源是大股东,这公司实力应该不错,便开开心心地入了职。
但哪吒的创始团队,从一开始就极其不稳定。
据周言反映,2015年5月,资金还没到位,最大股东微风新能源就撤资了,工资停发了几个月。
之后,哪吒找到一家从事金融工作的公司来融资。
经常当韭菜的朋友都知道,当时A股正在经历大牛市,这家公司的领导一拍胸脯,说钱不是问题。但6月后股灾开始,融资方自己玩崩了,工资再次停发。
后来是桐乡雪中送炭,借给哪吒1.5个亿,才把哪吒从死亡边缘拽了回来。
那时的哪吒,虽然常有断炊之痛,但也能看到希望。
周言告诉我,那几年虽然是最困难的时候,却也是哪吒创业精神最强的时候。当时哪吒还没有食堂,几个创始人和大家一同吃12块钱一份的盒饭,接待费用不会超过一顿3000块。关系户和牛马没有区别,一人干两人甚至三人的活。最难的时候,高管张洪雷还抵押了自己的房子,给大家发工资。
苦到了“人人平等”的地步,下面的人也就不再有什么怨言。
但2017年,哪吒再次陷入资金链断裂,工资又停发了。
2017年8月到12月的短短四个月期间,哪吒发生了九次股权变动。
这九次股权变动的核心,都是围绕着华夏幸福董事长王文学展开。
当时哪吒要还借款人的钱,各项开支也在急速增加,方运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找米下锅,最后经人介绍,总算找到了王文学来投资。
2017年正在热炒共享出行概念,恒大、碧桂园等房地产商纷纷入局新能源汽车赛道,王文学给哪吒投了20个亿,成为哪吒的绝对控股股东(占54.31%)。
这次股权变动对哪吒的前途命运,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肆 分裂之殇
周言透露,王文学控股哪吒后,和创始团队争夺权力并且大获全胜,把哪吒的方向盘紧紧把到了自己手中。
起初,王文学向创始团队承诺自己只出钱,不管事。创始团队也知道这类口头承诺未必靠谱,有人提出先签一个协议,但由于急需用钱,最后并没有签署这样的协议。
2017年12月,王文学完成股权变更后,正式任哪吒的法人代表和董事长,方运舟退居董事兼总经理,哪吒的权力重构拉开序幕。
王文学先是提出把总部搬到北京,创始团队不愿意,作为妥协,最后把新总部定到了上海。
接下来,王文学把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直接插手哪吒早期的战略发展。
周言说,方运舟从此成了有名无实的副董事长,其他创始人明面上分管生产、技术、研发和财务,但其实下面没有兵。
王文学对哪吒的控制极其严格,要求其任命的一把手张勇大事小事,都要跑到北京给他汇报。
2018年5月,哪吒和巴歌出行、小二租车、蕃茄出行以及PonyCar四家共享出行公司签署了战略采购协议。根据协议,这四家公司将采购2万台哪吒汽车,其中三家,都是王文学参投或控股的公司。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哪吒的第一款车不是先推出旗舰车型,而是选择小型纯电SUV?因为王文学押注了共享出行,哪吒第一款量产车型N01,就是为网约车量身打造。
在王文学的操盘下,哪吒早期完全倒向了B端市场。
什么是B端市场?简单说,就是把车卖给出租车公司、网约车公司等企业或机构用户。这类用户看重车辆的耐用性、运营成本和价格,适合走量但利润低,和看重科技配置、驾驶体验和个性化的C端市场,完全不是一个路数。
创始团队显然不愿意看到哪吒在B端市场上“一条道走到黑”。经过一番博弈,N01上市时,哪吒官方决定不让N01在主流城市售卖,避免影响品牌形象。“网约车”标签一旦贴上,日后想要撕下来可就不容易了。
这就是哪吒在B端和C端定位间来回横跳的根源。
2018年,共享出行概念泡沫破灭,王文学在年底撤资。方运舟先后又找了200多个投资机构融资,都无人问津。最后,宜春和南宁表示愿意投资。
从2018年到2022年,哪吒共进行了11轮融资。至此,哪吒不再有单一股东绝对控股,而是多个国资股东平分江山。
哪吒历次股权融资情况
根据哪吒招股书,方运舟本人直接和间接持股11.82%,宜春国资持股12.18%,南宁国资持股约11.46%,四川和南宁国资控制的华鼎资本持股9.82%,三六零持股9.12%,宁德时代持股3.04%,桐乡国资直接和间接持股6.58%,还有20多个持股不到2%的小股东。
表面上看,哪吒身后既有国资站台,又有众多知名资本捧场,哪里像没米下锅的样子?但新的权力格局,却酝酿着一场更大的危机。
伍 错误航向
2021年到2023年,由于不断有资金进入,加上哪吒U和V大获成功,哪吒一时间春风得意。
2020年哪吒全年销量1.5万辆,2021年达到7万辆,2022年达到15.2万辆,超越“蔚小理”成为年度新势力销冠。
其中,哪吒V凭借“大车打小车”的错位竞争策略,用不到6万的价格,将车身空间和智能化水平做到了当时10万元以下紧凑型SUV的顶配,对同级别车型的“老头乐”观感形成碾压,贡献了新增销量的七成以上。
但是,自从2022年7月、2023年4月分别推出S和GT这两款车型后,哪吒销量遇冷,甚至雪崩。
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容错率极低,一款车型可能就决定企业生死。S和GT的接连失败,是哪吒陷入危机的直接原因。
那么,S和GT的决策到底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来的?
王文学离场后,股权分散,方运舟有了夺回企业话事人的机会。
方运舟加上一致行动人宜春国资,共有32%的投票权。虽然在初创企业中股权不高,但哪吒股权分散,方运舟依然能够掌握话语权。
不过方运舟却没有选择夺回企业,而是把决策权交给了职业经理人。
我咨询过哪吒大量员工,大家都说这些年,方运舟对哪吒的经营几乎毫不过问,常年见不到本人。这种创始人不管事的现象,别说在初创企业中非常罕见,就连成熟企业也很少这么做。
哪吒某高层也曾公开表示,自己来哪吒后,方运舟在经营上的事“挺放手”,而且“在方向性目标线上,我们没有任何不同的意见”。这个说法,和我所采访的哪吒前员工的说法一致。
职业经理人管事,有什么不对吗?
客观地说,经理人高层有多年的B端营销经验,曾带领北汽连续5年蝉联国内纯电汽车销量冠军,资历不浅。
但问题在于,北汽的发展模式具有特殊性,企业需要在当地大规模量产,更需要建立好政商关系,经理人高层在北汽的成功经验,并不能简单复制到哪吒身上。
几位前员工告诉我,高层做决策时缺乏调研依据,而且由于经常忙于其他活动,不少高层会议开到一半就结束了,一些意见和分歧不了了之。
U和V成功后,哪吒每卖一辆车仍要亏损4万多。管理层认为低价路线不可持续,必须尽快推出中高端车型。
陈树安告诉我,当时大部分股东都认为,哪吒应该推出一款中型SUV。
这个意见不无道理。
根据机构研究报告,SUV作为中国的“国民车型”,在2018-2022年期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6.2%,占乘用车总销量的比例超过45%,且成交均价整体呈上升趋势,20万元以下车型的市场占比不断减少,20-30万车型的市场占比不断增加。
在坚持要做SUV的股东中,有一个名人——三六零董事长周鸿祎。在哪吒前员工的描述中,周鸿祎并没有像外界猜测的那样强势干预哪吒,反而因为占股较少,话语权有限。
高层明确反对做中型SUV,主张先做轿跑和跑车。
早在2020年“山海平台”立项时,高层就定下了哪吒要造运动型跑车的目标。最高层曾对外公开表示,哪吒GT是自己的二次创业。对于股东们的意见,他提出几点反驳:
1.SUV虽然量大,但市场竞争已经饱和,不应该再搞同质化竞争。自主品牌做中高端跑车的人少,哪吒可以借此弯道超车,提升品牌形象。
2.哪吒GT可以干到小众赛道第一名,实现月销量在10000辆以上。
3.哪吒GT要盈利,要高质量地活下去。
4.可以在“山海平台”上研发轿车、跑车和SUV车型以节约开发成本。
在方运舟的默许和支持下,这场争论以高层获胜而告终。为了给GT让路,高层还暂停了当时市场呼声很高的7座SUV项目。
不过,高层做产品决策的依据,似乎并没有经过调研论证。
陈树安告诉我,自从来到哪吒工作后,他几乎从没有看到哪吒开展过AB测试等产品调研,只是发一些零散的内部问卷。
由于不了解消费者想要什么,研发团队只好按领导的个人喜好来做事。
比如,哪吒S全车隐藏式触摸按键的设计,就被用户疯狂吐槽。
在这种设计下,车主想要打开车窗,但很难迅速地找准触摸板的感应位置,得跟摸瞎似的在触摸板上一通乱按。一个著名车评博主评价,哪吒S“不仅冷门,还有点邪门”。由于批评声太大,哪吒后来紧急换成了物理按键。
陈树安跑去问负责这部分研发工作的同事,为什么会想到上全触摸按键?同事耸耸肩回答:上面说要创新,不能老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最后就搞成了这个样子。
高层认为哪吒S月销1万量是及格,月销2万说明高端策略初步成功。但是整个2023年,哪吒S总共只卖了2.4万辆。
哪吒S别哭,GT比你还惨。
哪吒GT于2023年4月上市,主打高性价比电动跑车,售价在17.88万至22.68万之间。高层在发布会上表示,哪吒GT帮用户圆了百万跑车梦。
虽然哪吒GT确实成为了2023年国内销量最高的跑车,这个“成绩”还被哪吒写进了上市招股书,但跑车是个小众高端市场,整个中国市场一年也卖不了2万台。
这一年哪吒的广告开支同比翻了三倍,达到9亿元,但宣传效果并不好,GT总共才卖了9000多台。以GT的单价,根本养不活生产线和销售线。
从风评来看,S和GT用料和做工十分扎实,颜值也很在线。
我们公司就有一个同事在2023年买了增程版的哪吒S。
这名同事驾龄8年,自己买过3辆车,而且一直负责公司的车辆采购,有相对丰富的选车经验。她对我说,当年选择哪吒S,是因为S是同时期同价格混动车的性价比之最。
在我同事看来,S的优点是底盘稳,充电快,续航长,几乎没有电量虚标问题,开到现在,一直没出过毛病,如果满分是10分,她会给S打7.5分。
尤其令她印象深刻的是车漆极硬。有次她驾驶S和前车刮蹭,前车有明显刮痕,但S几乎保持原样。
在哪吒的销售成本中,原材料成本占比90%以上,S和GT的主要问题不是质量问题,而是缺乏核心技术和市场策略不当。
陈树安告诉我,哪吒的智驾技术虽然不是一等一的,但比很多车企和供应商要强,但这两款车型都没有采用自研智驾技术。我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技术?陈树安说,因为自研方案要搭载一颗Orin芯片,成本较高,供销商的方案要省钱一些。
智驾技术是哪吒研发经费支出的大头,但这两三年,哪吒重金投入的技术还没来得转化,就胎死腹中了。
哪吒高层原本预期2023年能够交付25万辆,结果仅交付12.7万辆,同比下滑16%,是当年新势力车企中交付量唯一下滑的企业。
S和GT的决策失败,引发了一些股东的不满。
2022年6月,在S即将上市之前,周鸿祎就转让了部分哪吒股权。他后来向媒体透露,和哪吒分手的原因不是因为亏损问题,而是和哪吒创始团队的意见不合。
S和GT决策失误更严重的后果是挤占了有限的生产和研发资源,导致后来风评很好的哪吒L拖到了2024年4月才上市。
L曾在懂车帝的用户人气榜投票中排名第一,刚上市一个月就爆单3万辆。
哪吒L曾在懂车帝的用户人气榜投票中排名第一。
陈树安不断向我感叹,L真的是一部好车,曾经很有希望拯救哪吒。
但意外又发生了。
S和GT的拉胯表现,使管理层对L没抱什么期望,完全按过去经验安排产能。
结果由于准备不充分,加上2024年4月资金链断裂,L的产能严重不足,到5月只能生产4000辆。其中红衣版L因为米其林轮胎严重缺货,只能紧急替换成国产轮胎,供应链一片混乱。
消费者非常不满,L的退单率高达30%到40%。这款本有希望挽救哪吒、成为经典的车型,不幸倒在了成功之前。
除了产品节奏,哪吒的上市节奏也被严重打乱。
根据哪吒的上市招股书,2021年至2023年,哪吒的营收分别是50.87亿元、130.5亿元、135.55亿元,净亏损分别为48.4亿元、66.66亿元、68.67亿元,三年累计亏损约183亿元。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哪吒亏得其实不算多。但问题在于,哪吒的融资能力不强,上市很重要。
哪吒原本计划2021年在科创板上市,但据透露,方运舟担心股权稀释问题,暂时搁置了这一进程。
2022年,处于发展黄金期的哪吒再次打算赴港上市。但美联储加息导致中概股暴跌,股东担心上市破发,又搁置了上市进程。
2023年8月,哪吒在Crossover轮融资中融到了70亿。但高层在10月份谈及IPO进展时表示,哪吒有100多亿现金,“现在市场不好,上不上市意思不大”。
在各种理由下,哪吒一次又一次错失了上市窗口期。后来,随着港股上市政策收紧,哪吒的财务状况恶化,上市的希望变得越发渺茫。
陆 激进扩张
2023年10月至2024年4月,短短半年内,哪吒账上的现金从100多亿迅速锐减至4亿元。
我们来简单算一笔账。
哪吒2023年的总收入为128亿,半年就是64亿。加上账上的100亿,本来该有约164亿现金。也就是说,哪吒六个月花掉了160亿。
那么,这160亿是怎么被烧光的?
首先是海外建厂。
哪吒招股书显示,2021至2023年,哪吒国内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34.4%、-22.5%、-14.9%,但海外业务却可以实现10%-15%的毛利,这显然是哪吒加快海外扩张的原因。
哪吒瞄准了东南亚等新兴国家市场。但现在很多国家希望借助中国车企的技术和资本来发展本地汽车产业,卖车可以,先来建厂,否则关税伺候。
2023年,哪吒在销量持续下降的情况下,一口气建了三个海外工厂,其中两个工厂都是重资产模式。
第一个海外工厂于2023年3月在泰国曼谷堪那耀区开建,2024年3月投产。
当时,哪吒和泰国政府签的是对赌协议,哪吒需要一次性投入50亿泰铢(约12亿人民币)。但这只是前期资金,由于哪吒钱不够,泰国政府表示可以提供20亿泰铢,作为哪吒融资100亿泰铢的担保,但如果哪吒后续违约,泰国将向哪吒索赔这20亿泰铢。
第二个海外工厂于2023年8月在印尼开建,2024年5月投产,计划投资40-45亿人民币。
第三个工厂于2024年1月在马来西亚开建。这次建厂是由哪吒和经销商合作,哪吒只需要投入3亿。(当时哪吒已经没什么钱了)
如果按照泰国工厂投资30亿、印尼工厂40亿、马来西亚工厂3亿计算,一共花掉73亿。除了建厂,哪吒还在海外设立了100多个销售网点和售后网点,按一个网点300万计算,大概是3亿。
另外,2023年哪吒的销售成本(COS)是155亿,平均每个月花13亿,这是维持基本生产和运营的费用。考虑到年末通常是偿还供应商账款的高峰期,从2023年10月到2024年4月的半年里,基本开支可能在80亿以上。
上面这些数字加起来,就是156亿。哪吒在2024年陷入资金链断裂,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哪吒最后一年的问题,还是海外扩张步伐太快。
哪吒之前在Crossover轮中融到的70亿,本来是为了冲刺上市做准备的,但过于激进的海外扩张计划,迅速透支了哪吒的账本。哪吒2023年出口1.5万辆车,2024年上半年出口1.7万台,销量增长远远跟不上开支增长。
其实,哪吒不仅在海外建厂的步子快,在国内建厂也是如此。
哪吒是中国最早一批拥有自建工厂,并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工信部“双资质”的新势力车企。当哪吒N01于2018年11月在自家工厂下线量产时,理想ONE、蔚来ES8、小鹏G3还只能分别找力帆汽车、江淮汽车、海马汽车代工。
截至到2024年底,年销量13.5万辆的小米汽车,只有一个工厂投产;年销量29万辆的零跑汽车,一个工厂投产;年销量50万辆的理想汽车,两个工厂投产;年销量22万辆的蔚来汽车,两个工厂投产;年销量19万辆的小鹏汽车,三个工厂投产。
哪吒呢?有四个工厂投产,桐乡两个,宜春一个,南宁一个。
这是因为资本市场老是不理哪吒,导致哪吒每次缺钱,只有找政府融资。但地方政府借钱给哪吒,自然是希望哪吒承诺在当地建厂。
2015年微风新能源退股后,桐乡愿意借1.5亿元给哪吒,其实是不希望建厂一事有变。
2018年底王文学退股后,同样希望哪吒在当地建厂的宜春,给哪吒投了14.2亿元。
2019年,宜春国资在B轮融资中为哪吒领投30亿元,之后哪吒投资50亿元在宜春按照工业4.0标准新建了一座全生态智慧工厂。
2020年,南宁国资在哪吒B+轮融资中投资25亿元,之后哪吒在南宁新建工厂。
结果,哪吒就哼哧哼哧在桐乡、宜春、南宁一共建了4个厂(桐乡有两个工厂)。
自建工厂的优势不必多说,但前期极其烧钱。
以特斯拉为例,特斯拉上海工厂规划产能50万辆,总投资500亿元,其中一期投资160亿元。新势力车企要达到十万以上产能,对工厂的投入可达数十亿甚至上百亿。
销量没起来,厂却越建越多,哪吒陷入了“缺钱—融资—建厂—再缺钱—再融资—再建厂”的怪圈中,一旦停止输血,财务会瞬间崩盘。
柒 尾声
我在采访哪吒的前员工时,有一个很深的感受。他们虽然对管理层有很多抱怨,但对哪吒却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们真心认为哪吒本来应该有光明美好的未来。
就像陈树安,是真心喜欢研究智驾技术,也曾无比期待有自己参与的技术成果,有一天能够运用在哪吒的新车型上。
周言这样的老员工,更是一步步看着哪吒长大,一直以自己是“所剩不多的工号前100”为荣。
哪吒藏着他们的奋斗,也写满了他们的遗憾。
其实,哪吒能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这条卷王赛道撑到第十年,已经是实力的最好证明。在沉舟侧畔,它也曾是激起水花奔赴星海的一只船帆。
这十年里,哪吒积累了大量优质的固定资产、机器设备、知识产权等核心资产,包括四个整车工厂,自主研发的山海平台和云河平台,888件专利(2022年公开数据),400多名技术和管理人员,这些不仅是哪吒的资产,更是国家和社会的财富。
现在,哪吒正在努力招募重整意向投资人。据阿里资产平台显示,截至7月19日,已经有21人报名。
阿里资产平台上的哪吒意向投资人报名信息
我们和哪吒的每位员工一样,期待哪吒能迎来新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