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的进化:为何你的电车不再配备备胎?

纯电车普遍不配备备胎,这并非简单的“减配”,而是汽车工业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一场涉及技术、设计、用户习惯乃至商业逻辑的深刻演变。

对纯电车而言,续航里程是核心指标之一,而重量和空间是直接影响续航的关键因素。
一个完整的备胎(含轮毂和工具)重量通常在15-40公斤。电动车对重量极为敏感,增加负重会直接导致电耗上升,续航缩短。移除这个绝大多数时间闲置的“死重”,是提升能效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纯电车的底盘几乎被大容量的电池包完全占据。传统燃油车存放备胎的后备箱下方或底盘位置,现在需要优先保障电池组的安全布局和能量密度,留给备胎的空间所剩无几。

汽车行业正在用新的技术和服务方案来替代备胎的传统功能,这些方案往往更符合现代用户的习惯。

轮胎技术进步即使在完全漏气后,仍能以较低速度(如80km/h)行驶一定距离(如80公里),足够抵达维修点。
轮胎内壁有特殊涂层,能自动密封直径约5毫米内的刺穿,实现“扎钉不漏气”。

很多电车标配补胎液和便携充气泵组合,对于常见的钉子扎胎,可以快速临时修补并充气,操作比更换备胎更简单快捷。

“隐形”的进化:为何你的电车不再配备备胎?-有驾

主流新能源车企普遍提供高效的道路救援服务。在城市范围内,专业救援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到达,避免了用户自己动手换胎的麻烦和安全隐患。


取消备胎也深刻反映了用车场景和消费者预期的变化。
随着路况改善和轮胎质量提升,普通用户遭遇爆胎的概率已经非常低。考虑到备胎极低的使用率,车企更倾向于将有限的成本和空间资源投入到用户感知更强的配置上,如更大的屏幕、更智能的座舱或更长的续航里程。
纯电动车目前的主要使用场景是城市通勤和短途出行。在这种环境下,补胎网点密集,救援服务便捷,进一步降低了对即时换胎能力的需求。
取消备胎可能有助于提升被动安全。例如,避免了在追尾或底盘碰撞时,备胎对电池包可能造成的挤压风险。不生产、不运输、不携带一个使用率极低的备胎,本身也符合节能减排的环保理念。

纯电车取消备胎,是汽车产业在技术驱动下的一次系统性优化。它背后是对续航和空间的极致追求、轮胎技术与救援服务的升级、用户习惯变迁以及商业效率考量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然,这一设计或许不适合所有人。如果您经常长途自驾或前往偏远地区,对自主处置能力有较高要求,那么在选择车辆时,就需要特别关注其是否提供备胎选项,或考虑自行配备一个应急备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