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最近刷到“2025年7月起取消驾驶证、行驶证”的消息时,我第一反应是:这事儿靠谱吗?不会是哪个自媒体瞎编的吧?
结果一查,好家伙,真不是段子。交通运输部确实在推进“两证电子化”,从2022年试点到2024年覆盖200多个城市,现在要全面落地了。以后出门开车,手机一掏,电子证照亮出来,执法也方便,效率直接拉满。想想以前忘带驾照被拦下的尴尬,现在终于能支棱起来了。
但有意思的是,这事儿刚落地,网上立马炸锅了——“两证都取消了,那高速费是不是也该免了?”
不少私家车主直接喊话:“凭啥只取消证件,不取消过路费?这不就是换汤不换药嘛!”
这话听着有点情绪化,但细想还真不是没道理。你想想,既然技术都能让证件电子化、全国联网实时验证了,那为啥收过路费还非得靠ETC、靠收费站?技术都这么强了,管理成本也降了,那费用能不能也跟着降一降?
电子证照:省事是真省事,公平也得跟上
先说说这“两证电子化”到底香不香。香,太香了。
以前补个驾照,跑车管所、排队、拍照、缴费,一整天就没了。现在打开“交管12123”APP,几分钟搞定,还能全国通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办了1.5亿本电子驾照,满意度96.3%,这说明啥?说明老百姓真觉得方便。
而且安全性也顶呱呱。电子证照用国密算法加密,防伪二维码一扫就验真,想造假?难度是纸质证的37倍,基本等于“劝退”造假分子。
但问题也来了——老年人咋办?
我老家亲戚就问我:“我手机都不会用,以后没驾照是不是就不能开车了?” 这确实是个现实问题。好在政策留了三年过渡期,老年人还能用实体证,也算人性化了。不过长远看,智能技术普及还得加把劲,不能让一部分人被时代“落下”。
过路费:为啥大家这么“上头”?
说到过路费,那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经常跑长途的司机,一年下来过路费动辄上万,“油老虎”配“费老虎”,钱包直接被掏空。
有人算过账:从北京到广州,走高速一趟就得七八百,来回快两千了。一年跑个十来回,光过路费就两万,这谁顶得住?
所以当“两证取消”的消息一出,大家自然联想:“既然管理都数字化了,那收费能不能也优化一下?”
可现实是,天塌了也没见高速免费。
为啥?因为全国高速公路总投资超9.7万亿,年维护成本3200亿,钱从哪来?目前主要靠收费回本。很多路段收费期25-30年,还没到期,说免就免,地方财政直接“气的蹦起来”。
但车主也不傻:“我们交了燃油税,为啥还得交过路费?这不是重复收费吗?”
这话听着有理,但仔细一扒,也不全对。燃油税主要用于普通公路养护,高速建设成本高,单靠燃油税根本 cover 不住。要是真把高速免费了,很可能转头就把燃油税每升涨1块7,“变相收费”更狠,周末才开一次车的人直接被“背锅”。
竞品对比:国外咋玩的?
咱们不妨看看别人家。
新加坡,2024年就搞了“按里程收费”,不管你是油车电车,系统自动记录你走了多少公里,按车型、时段、拥堵程度动态计费。精准到米,公平到人。 虽然贵,但大家认,因为透明。
德国,对货车按里程收“电子通行费”,小客车免费。逻辑是:货车对路面损耗大,多用多付,合理。
再看美国,大部分州高速免费,但靠高额燃油税和车辆注册费支撑。你一年开得多,税就交得多,也算“谁用谁付”。
反观咱们这儿,ETC覆盖率92%,技术早就ready了,但收费模式还是“一刀切”。
差异化收费:未来的“真香”方向?
其实国内已经在试了。
山东晚上货车过高速打五折,既缓解拥堵又帮物流省钱,这操作就该上桌第一个动筷。
江苏搞“高速月卡”,常走某条路的车主买套餐,比单次便宜30%-50%,直接打脸“高速只会收钱不会服务”的说法。
还有广东、浙江试点“无感支付”,连ETC都不用装,车牌一扫自动扣费,科技感直接拉满,走路都快摇头晃脑了。
更长远看,新能源车越来越多,燃油税收不上来,未来很可能全国推行“道路使用费”——按你开了多少公里、什么车型、啥时候开,智能计费。这才是真正的“精细化管理”。
总结:效率上来了,公平也得跟上
说到底,“两证取消”是技术进步的胜利,效率提升了,体验上来了,这事儿必须点赞。
但公众对“过路费”的质疑,也不是无理取闹。大家不是怕交钱,而是希望交得明白、交得公平、交得有选择。
技术都这么强了,管理能不能也“支棱起来”?比如:
扩大差异化收费试点,让常跑高速的人享实惠;
推动“按里程收费”试点,打破油车电车的收费壁垒;
公开收费去向,让每一分钱都晒在阳光下。
否则,一边是证件电子化“上头”,一边是过路费“跌冒烟了”还收着,老百姓心里能平衡吗?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两证取消了,过路费该不该免?
我的看法是:全免不现实,但优化必须来。
这样的交通改革,你觉得到位了吗?
你会支持按里程收费吗?
如果真有一天高速免费,你猜是好消息还是“变相加税”的开始?
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