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增程车虽然被吹得天花乱坠,却在高速续航、充电效率和亏电表现等方面存在不少难言之痛,实用性远不如宣传中那么完美
你可能发现:现在越来越多车企,都开始搞增程了。本来是理想在做,后来问界靠它翻身,就连一开始死磕纯电的小鹏、智己,也悄悄地把增程车型提上了日程。一边是车企排队入场,一边是车主口口相传的真香体验。看起来,增程就像是被验证过的完美方案:毕竟,比起纯电它续航不焦虑、补能不麻烦;比起油车,体验还有电车那味儿——几乎没有短板。但真相有那么简单吗?事实上上,看似完美的增程车,还有这些难言之痛。
01. 增程器效率低,高速脱裤子放屁
说白了,很多人以为:增程车在市区开着省油,高速也八九不离十。可真跑上高速,现实往往啪啪打脸——这车,还真不省油!原因其实有两个:
一方面,发动机只有在最佳效率区间时,油耗才低。但问题是,高速巡航时,电机输出是高负载+高功率,电池掉得飞快。一旦电量不够,发动机就得挑大梁,全力发电,结果油耗直接飙上去。
另一方面,能量传递的效率损耗也很明显:传统油车是发动机直驱轮子,而增程车则得走一圈:烧油→发电→存电→电驱,每一步都在消耗能量。于是就出现了一个特别讽刺的现象:看起来是电车在跑,其实比油车还费油。比如理想L6车主实测:在亏电+高速状态下,油耗轻松飙到7-8L/100km(这数据估算为体感/样本少,可能有偏差)……而这个油耗,甚至超过了同价位的凯美瑞、汉兰达、探岳等合资油车。所以,别被什么发动机不参与驱动就省油忽悠了。增程车高速一旦没电,那就是用最复杂的方式,去完成最低效的补能——实打实的脱裤子放屁,还不如油车痛快。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是不是因为制造工艺或配件成本还没跟上,导致整个增程系统的效率损耗很高?(这段先按下不表)
02 纯电体验并不爽快,充电效率低
提到这点,很多人会觉得,增程车最大的优势就是在城里开着像电车:安静、省钱、加速快,日常通勤那叫一个舒服。可真用下来,不少人却发现——这玩意并不如纯电,甚至差得不是一星半点。至于说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纯电新车,像极氪007、小鹏G6、阿维塔12,都是800V+高压平台,动不动就能15分钟补进400公里(这数据估算,因厂商还没大面积实现,但可以体验到快充带来的便利)。你看看主流增程车:理想L7是400V,问界M7也是400V,就算你花30多万,最大充电功率也就80kW出头。这是什么概念呢?简单来说就是——20%-90%充电不能太快,起码得得等半小时起步,充个电还没吃顿饭快。这也就算了,为了控制成本和车重,增程车的纯电续航还很短,往往只有200km左右。就这个水平,别说长途,市内通勤两三天一充都觉得还可以。但如果没有家里充电桩,烦躁就来了,特别冬天电池低温效率差,累积下来电量下降快——你会觉得日常真不方便。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照片:那天寒风里,我朋友在路边尝试给车充,花了二十分钟,电只涨了20%。这体验真实而又扎心——快充的速度不能说不快,但受限于电池温度和平台,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理想。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03. 亏电状态下,驾驶体验会很差
你以为增程车有百分百开电车的爽感?电门一踩就走、加速跟脚、动力随叫随到;其实不然。这一切都建立在电池有电的基础上。一旦电池亏电,体验就变成肉。动力变没底气——电机靠增程器现烧油发电供能,供电不稳定,车子就开始软趴趴。踩下油门,反应慢半拍,超车都得预判两步。而且,为了确保动力输出,发动机会满负荷工作。噪音、震动都回来了:车内的哒哒声好像没有离开,感觉像是在开拖拉机。
我遇到一个老司机同事,他说:很多时候长途跑完,前150公里还是电动,后面全是‘拖拉机’。这句话真心反映了不少实际——增程车虽然号称无忧续航,但亏电状态下,油耗会飙得更厉害,体验还不及油车。你要是指望它在亏电时还能像纯电那样流畅,估计只能祝它好运了。
(这段正好留个悬念:其实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增程器的效率这么低?会不会是因为技术上的局限?或者根本就没考虑到实际路况中能源转化的损失?)
这套系统的复杂性,让我觉得它其实就是一种折中方案。它既没有纯电的速度体验,也没有油车的长远耐用。你追求的无忧续航是不是也该细想想:是不是已经在为自己的折腾付出代价?
回头看,那些宣传中万能的增程车,真的那么完美无缺么?或许只是我们想象中的理想方案被过滤掉了许多实际难题。还是说,未来一两年,技术突破能解决这些问题?不知不觉,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们对未来电动的期待,也太高了点?
开车途中,那个老修理工摆摆手: 油不油的,没那么复杂,关键是心里坦然。你说,哪种才是真正方便?其实他的话让我印象深刻。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方便?也许真得回归那点,小细节才最扎心,比如停车充电的烦恼,或者某天突然没电时的焦虑……你还会选择增程车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