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价格屠夫”的汽车巨头跨界粘合剂,要“抢胶企饭碗”?

近日,关于比亚迪跨界胶粘剂领域的消息引发了行业广泛关注。这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一路高歌猛进的汽车巨头,似乎并不满足于在整车制造领域取得的成就,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上游核心材料——粘合剂领域。

根据广东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备案信息,比亚迪计划斥资7452万元,扩建年产高达7.5万吨的胶粘剂产能。该项目选址于汕尾高新区红草园区,预计2026年7月投产。新增产能包括有机硅灌封胶2.5万吨、PVC胶1万吨、聚氨酯胶4万吨

一家历来以汽车为主营业务的传统车企为什么要跨界进军本属于其上游供应商的胶粘剂业务,究竟意欲何为?

网上并没有比亚迪的官方解释,但综合各方信息来看,或许与以下原因有关。

供应链安全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让核心材料的供应链安全成为车企的生命线。在胶粘剂领域,长期存在外资品牌垄断的格局,高端胶粘剂领域同样被国际巨头掌控。这些核心材料不仅是电池包封装、电子元器件固定、车身防护的 "工业血脉",其供应稳定性直接关系整车生产进度。

对于年销量突破 430 万辆的比亚迪而言,供应链依赖外资的风险尤为突出。通过自建胶粘剂产能,比亚迪将核心材料供应掌握在手中,有效规避了国际供应链波动、技术限制等潜在风险,为庞大的生产体量提供稳定支撑。

成本优化

成本控制是比亚迪跨界材料领域的硬核驱动力。作为汽车生产中的关键配套材料,胶粘剂的采购成本直接影响整车利润,而胶粘剂作为用量巨大的配套材料,自产自供可省去中间流通环节成本,同时通过规模化生产摊薄研发与制造成本。

此次扩建的 7.5 万吨胶粘剂项目,产能精准匹配其整车生产需求:2.5 万吨有机硅灌封胶、1 万吨 PVC 胶、4 万吨聚氨酯胶,恰好覆盖电池包封装、电子元器件固定、车身结构粘接等核心场景。这种 "产需直连" 的模式,既避免了外部采购的溢价,又减少了库存积压风险,形成成本优化的闭环。

技术创新

新能源汽车对材料的功能性要求远超传统燃油车,驱动电机绝缘、电池托盘防腐、轻量化等需求,需要材料与整车技术深度适配。供应商的标准化产品难以满足比亚迪的定制化需求,而自主研发能实现材料与整车技术的协同创新。

此次胶粘剂项目以定制化为核心,产品可根据电池包结构、电子元器件布局进行针对性研发,在满足一致性、可靠性要求的同时,助力整车轻量化与性能提升,形成 "应用场景 - 技术研发 - 产能落地" 的良性循环。

被称“价格屠夫”的汽车巨头跨界粘合剂,要“抢胶企饭碗”?-有驾
比亚迪全新高端品牌“仰望”正式发布,百万级越野与超跑组合亮相__财经头条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有分析认为,比亚迪的材料战略,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供应链安全,更预示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通过下游应用牵引上游材料创新,实现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但不同人有不同看法,依笔者看来,如果只是为了实现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有必要亲自下场做自己供应商的活?难道国内胶企们做出来的胶粘剂产品就不算是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了?

至于第三个原因——技术创新、定制化研发实现产品升级,莫非在车企眼中,国内胶企目前技术能力难以匹配汽车技术发展需求,已经到了不得不自己下场干的地步了?

无可否认, 跨界亲自干胶粘剂,本身就具备了全产业链协同的降维打击:一方面,有强大的资本实力为跨界布局提供坚实支撑;另一方面,其整车制造的一线生产场景能提供实时的产品反馈,帮助胶粘剂技术快速优化,形成 "生产 - 反馈 - 迭代" 的高效循环。

然而,车企巨头虽具备强劲的综合实力,但是高端胶粘剂的配方稳定性、可靠性等指标,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与数据沉淀,尤其粘合剂的大规模生产中还需应对工艺优化、批次间质量稳定等挑战。

比亚迪能否在短期内实现从“自供”到“技术领先”的跨越,仍需时间检验。

如果只是复制黏贴其它胶企已有的成熟胶粘剂产品,那么这个跨界的目的就似乎只剩下第二个原因了——节约成本,那其战略价值将受限便;如果是为了突破国外高端粘合剂技术壁垒,实现国产粘合剂从0到1的突破,那么是否先重金投入到内部技术研发或者与国内供应商强强联合会更合适些?

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内汽车龙头跨界胶粘,不会仅局限于“抢供应商饭碗”这么小的格局中,而是中国制造业龙头企业在新阶段对产业链组织方式的一种探索:它既是企业规模扩大后对供应链效率与安全的自然追求,也折射出在产业升级深水区,下游应用端对上游材料技术提出的更高要求。

比亚迪这一动作或许会促使国内胶企加速技术升级与服务转型,推动产业链从“分工协作”迈向“深度融合”。

参考资料:

懂车帝, 比亚迪如何做到“价格屠夫”?揭秘成本背后的秘密

中外涂料, 比亚迪7.5万吨胶粘剂项目曝光,涂料行业迎来“最猛跨界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