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就天门山事故致歉,汽车营销撞破安全底线护栏修复

一辆国产SUV在999级悬崖台阶上失控下滑,撞断仿古护栏。那一刻,车轮碾过的不只是木桩与铁索,更是一条本应清晰的边界——商业营销与公共安全的底线。

2025年11月12日,奇瑞风云X3L在张家界天门山“天梯”进行爬坡测试时,因防护绳固定点脱落,导致车辆动力受阻后倒滑,撞击护栏。所幸无人员伤亡,但景区主通道被迫关闭两天,游客改道通行。次日,奇瑞致歉,承认风险预判不足,愿承担全部赔偿。这场“极限挑战”最终以一场公关危机收场。

这已不是汽车行业第一次为流量铤而走险。一年前,理想用一段“SUV撞飞8吨卡车”的视频引爆网络,虽事后澄清为非标测试,仍难平“拉踩营销”质疑。从冰川漂移到悬崖速降,再到如今“汽车爬天梯”,极限场景正沦为营销剧本里的固定桥段。车企比拼的不再是百公里加速,而是谁更能制造热搜词条。

这些表演看似惊险刺激,实则暴露行业深层焦虑。当技术同质化加剧,销量竞争白热化,部分品牌便将产品验证从专业测试场搬进公众视野,用视觉冲击替代技术说服。天门山“天梯”坡度超45度,本是游客徒步攀登的观景路径,却被临时征用为品牌秀场。公共空间的开放性,竟成了商业行为的可乘之机。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活动长期处于监管模糊地带。景区活动无需报备,测试场地无统一标准,车企自导自演,风险却由公众共担。即便中国汽研等机构已建立专业测试体系,仍有企业选择“低成本高曝光”的野路子。这不是创新,而是对专业精神的消解。

汽车工业的进步,应体现在实验室数据与道路验证中,而非悬崖边的惊鸿一瞥。当营销爬上天梯,摔坏的不仅是护栏,更是公众对品牌责任的信任。真正的技术自信,不需要以公共资源为赌注来证明。

流量终会褪去,留下的不应只有修复的护栏,还应有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