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什么老工程师的眼泪,什么行业的阵痛,都太文艺了。
真相只有一个,就是干了你,与你何干。
变速箱这玩意儿,曾经是燃油车时代的三大护法之一,是发动机的灵魂伴侣,是汽车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一套8AT、9AT,那是身份的象征,是技术的壁垒,是主机厂在供应商面前卑躬屈膝的投名状。现在呢?一个老工程师对着即将被拆掉的生产线感慨万千,说电动车让他们下了岗。
我听了都想笑。
这不是下岗,这是你的整个修炼体系,被人家用一个叫“电动机”的任意门直接给端了。你还在苦练金钟罩铁布衫,人家直接从异次元掏出激光炮,就问你怕不怕?你那一辈子的内力,在人家面前,跟笑话一样。
燃油车时代,车圈跟金庸的武侠小说似的。大家为了争个“天下第一”,卷生卷死。德系练的是双离合,号称“倚天剑”,换挡快如闪电,但偶尔会走火入魔给你来个顿挫;日系修的是CVT,主打一个“太极拳”,丝般顺滑,但你总觉得它少了点激情,像是在跟一个老大爷推手;美系和豪华品牌呢?死守AT,像是少林寺的“大力金刚掌”,稳是真稳,就是有点耗内力(费油)。
那时候的车圈,大家为了这点破事儿,能在论坛里互相问候家人三百回合。典中典。每个门派都有自己的信徒,大家坚信自己修炼的才是正宗心法,别人的都是歪门邪道。这种近乎宗教的信仰,构成了品牌玄学的一部分。你买奔驰,买的不是车,是那个三叉星徽给你带来的“道”,这玩意儿可比什么变速箱值钱多了。
然后,那个不讲武德的“电动机”来了。
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这玩意儿简直是个流氓,一个彻头彻尾的规则破坏者。内燃机为什么需要变速箱?因为它是个偏科生,扭矩输出有个最佳区间,像个脾气古怪的艺术家,必须在特定的情绪下才能出活儿。变速箱就是那个经纪人,负责端茶倒水、鞍前马后,让这位艺术家在起步、加速、巡航各种状态下都能舒服地输出。
但电动机呢?这货是个六边形战士,打出生起,扭矩就能瞬间拉满,而且工作范围极广,效率高得离谱。它不需要经纪人,它自己就是自己的神。一脚电门下去,能量直接怼到轮子上,什么复杂的齿轮咬合、液力变矩,统统见鬼去吧。
这就叫降维打击。
最好的竞争手段不是把你的蛋糕做得更好吃,而是直接把餐厅爆了,让大家改吃压缩饼干。电动车就是那块压缩饼干,遇水就膨胀,管饱,还上头。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现在的新势力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
我作为一个开过油车也开过电车的中年人,说句实话,我根本不在乎它有几个挡。我只在乎在红绿灯路口,一脚下去,旁边那台自称“运动健将”的燃油车是不是只能看我的尾灯。这种原始的、野蛮的、不讲道理的快感,比什么“换挡逻辑”的抚摸要直接多了。
你以为自动驾驶的关键在激光雷达和算法?错,自动驾驶的成败,掌握在那些在马路上横冲直撞,完全不讲交通规则的“老头乐”手里。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同样,你以为电动车的核心是电池和续航?错,是它那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掀桌子式精神。这他妈的才叫颠覆!
当然,现在有人开始给变速箱行业找补了,说它不是“消失”,而是“变身”。
是是是,你说得都对。保时捷Taycan用上了两挡变速箱。你看,高端玩家的思路就是不一样,他们还在给变速箱续命。但这玩意儿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它就像是给一个已经飞升的修仙者,硬塞一本凡间的武功秘籍,告诉他“技多不压身”。保时捷车主买的是什么?是那个“你看,我的电车,带挡!”的吹牛资本,是一种“不务正业”的极致体现,是一种品牌玄学的自我维护。
还有混动车。混动车的变速箱,那更是重量级。它已经不是单纯的变速箱了,它是个CPU,是个调度中心,要同时伺候发动机和电动机两位大爷,判断谁该出力,谁该摸鱼,还得保证两位大爷配合默契,不能打起来。这玩意儿的复杂程度,已经进入了道诡异仙的领域,跟传统变速箱根本不是一个物种。
最近我研究怎么做红烧肉,发现火候这东西比变速箱逻辑还玄乎,小火收汁的时机,全靠感觉。
至于采埃孚、爱信这些曾经的巨头,它们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它们现在不叫自己“变速箱厂”了,改叫“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听听,多么高大上。说白了,就是以前卖零件,现在改卖“电驱大力丸”了。把电机、电控、减速器什么的打包在一起,做成一个黑盒子卖给主机厂。
你看,商业的本质就是换个名字继续赚钱。从卖“金丹”改成卖“筑基丹套餐”,反正修仙的人总是需要丹药的。加大加大加大。市场规模还涨了,2025年预计2300亿,多刺激。但能过,就是能过。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车圈比作修仙界,可能有点对不住那些玄幻小说的作者,人家那套体系比这严谨多了。
所以,别再问变速箱死没死了。这个问题本身就很无聊。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玩法。胶卷死了吗?没有,它活在文艺青年的相机里,比以前更贵了。马车死了吗?没有,它活在旅游景点的项目里,坐一次比打车贵多了。
变速箱也一样,它不会彻底消失,它只会从一个大众工业品,退化成一个专供少数人把玩、或者在特定领域(比如重卡)发挥余热的“奢侈品”或“特种工具”。
真正的问题是,当所有车都变成一个装了四个轮子的手机,驾驶的乐趣被所谓的“智能”取代,我们这些老司机,还能聊点什么?聊谁的OTA升级快?聊谁的车机系统bug少?还是比谁的充电桩设计更好看?
这才是最操蛋的。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