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柳汽回应乘龙卡车对撞测试,警示流量至上的行业隐忧

2025年7月29日,理想汽车在发布其首款纯电SUV理想i8时,一段与重卡对撞的测试视频瞬间引爆舆论场。视频中,理想i8“毫发无损”,而作为被撞方的乘龙卡车驾驶室却诡异地倾覆,几乎倒在前车窗上。尽管理想汽车煞费苦心地模糊了卡车品牌标识,但“火眼金睛”的网友还是迅速锁定了乘龙卡车。这场“表演”迅速发酵,公众对乘龙卡车产品质量的质疑甚嚣尘上。仅仅两天后,乘龙卡车所属公司东风柳汽便发布声明,直指理想汽车此举构成严重侵权,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及《民法典》,并强调测试场景与实际运营存在巨大差异,未公开关键车辆和环境信息,恶意贬损品牌形象,严重误导消费者。这并非一起孤立的商业纠纷,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汽车市场在“内卷”狂潮下,“碰瓷式”营销的泛滥与行业底线的岌岌可危。
东风柳汽回应乘龙卡车对撞测试,展示超级碰撞测试视频

当下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已然白热化到近乎癫狂的“内卷”状态。为了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迅速抢占眼球和市场份额,部分车企不惜剑走偏锋,热衷于采取“拉踩式”营销。他们通过片面、夸大甚至扭曲的对比测试,来“证明”自身产品的“碾压性”优势。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第一季度,高达67%的车企发布会都采用了竞品对比测试,然而,其中仅有可怜的12%公开了完整的测试参数。这种“表演型实验”而非“严谨型验证”的营销模式,短期内或许能制造轰动效应,带来虚假的繁荣,但从长远来看,它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透支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任,侵蚀着健康的商业生态。当汽车安全测试这种本应严谨科学的行为,沦为营销部门的“流量工具”,消费者面对的不再是简单的产品选择,而是一场如何在信息不对称和虚假宣传的迷雾中辨别真伪的生存挑战。这种营销乱象的泛滥,最终将导致整个行业陷入“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中国汽车产业向真正的高质量发展迈进。

面对汽车行业“碰瓷式”营销和虚假宣传的嚣张气焰,现有法律法规并非束手无策,但其在实际执行中确实面临着政策空档与执法难点。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已于2025年10月15日起施行,其中第十一条明确禁止商业诋毁,即“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理想汽车对撞视频事件中,东风柳汽的核心指控正是基于此。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精准界定测试视频是否构成“虚假信息”或“误导性信息”,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例如,如果测试条件确有“自定义”或“非常规”之处,且未充分披露,理论上可能被认定为误导。但关键在于,举证责任往往落在被贬损方——乘龙卡车需要提供测试车辆是否被改装、减配、卡扣是否固定等内部信息,这无疑是难于上青天的任务。此外,新法第十四条禁止平台经营者强制或变相强制平台内经营者低于成本价销售,旨在遏制“内卷”,但这“低于成本”的精准认定标准,以及如何识别那些“润物细无声”的技术性规避行为,仍需配套细则和更多司法判例来明确,否则法律条文恐沦为一纸空文。

要真正有效筑牢汽车行业的竞争底线,我们不能再寄希望于单一的“救世主”,而是亟需构建一个多层次、协同联动的监管与自律机制。

首先,监管部门必须亮剑执法,对涉嫌商业诋毁、虚假宣传的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我们可以借鉴金融领域“穿透式监管”的思路,要求所有第三方测试机构在进行对比测试时,强制公开所有测试参数、车辆状况(包括是否为市售量产车、是否有任何改装)、测试环境和完整的测试过程视频,并由独立第三方进行全程监督和公证。对于那些测试结果与实际不符或存在误导性的,必须依法严惩,罚到他们倾家荡产,让他们知道“碰瓷”的代价是无法承受的。

其次,行业协会应发挥更具约束力的作用,而非仅仅是“和稀泥”的倡议者。除了发布倡议书,中汽协等行业组织应牵头制定汽车对比测试的强制性行业标准,并建立行业诚信档案和失信惩戒机制。例如,可以成立一个独立的、拥有实权的“汽车测试伦理委员会”,对车企的营销测试行为进行事前审查和事后评估,对违反规范者予以行业通报批评、暂停会员资格乃至直接建议监管部门进行巨额处罚。这能有效弥补法律规制在灵活性和专业性上的不足,让那些“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企业无处遁形。

再者,企业必须彻底觉醒,提升社会责任意识,从“流量至上”的短期投机思维转向“技术为本、用户至上”的长远发展。真正的竞争力来源于持续的技术创新、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优质的客户服务,而非那些哗众取宠的营销噱头。企业应将绝大部分资源投入到核心技术研发和品质提升上,通过真实的产品力赢得市场尊重和消费者口碑。毕竟,鸿蒙智行2月销量登顶50万以上市场,已经用事实证明了技术才是终极流量密码。那些妄图通过透支公众信任来“碰瓷”的企业,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被市场和消费者无情抛弃。

最后,消费者教育和维权机制亟待加强。媒体和行业组织应不遗余力地普及汽车安全知识和营销陷阱识别方法,引导消费者不盲从营销噱头,而是关注权威机构的评测数据和长期用户口碑。同时,必须简化消费者维权流程,降低维权成本,让虚假宣传者付出应有的代价,而不是让消费者在维权路上耗尽心力。只有当消费者具备更强的辨别能力,才能形成强大的市场反制力,倒逼企业回归理性竞争。

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绝不应建立在互相倾轧的“碰瓷”之上。它需要法律的刚性约束、行业自律的柔性引导、企业责任的内生驱动,以及消费者理性的市场选择共同构筑坚不可摧的竞争底线。唯有如此,中国汽车产业方能真正驶向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赢得全球市场的尊重与信任,而不是在无休止的“内卷”中自我毁灭。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