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换电MPV落地网约车,续航达527公里,纯电出行新选择

咱们身边开电动车的朋友是越来越多了,绿色环保又省钱,这是好事。

但要说起开电动车最让人头疼的事,估计十个人里有九个都会提到充电。

尤其是那些开网约车的师傅们,时间就是收入,车子在充电桩上多停一分钟,就可能少接一单生意。

首批换电MPV落地网约车,续航达527公里,纯电出行新选择-有驾

特别是遇上节假日或者用车高峰期,好不容易找到个充电站,结果前面还排着长长的队伍,那种心情,别提多着急了。

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能让电动车“补电”像咱们以前给燃油车加油一样快,甚至更快呢?

最近在上海发生的一件事,似乎就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答案,而且这个答案,还跟咱们平时不太常见的MPV车型,也就是那种大个头的商务车,扯上了关系。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前不久,上汽大通在上海搞了一次交车仪式,一口气交付了100台全新的纯电动MPV专车。

这些车可不是卖给普通家庭的,它们是专门投入到网约车市场里去运营的。

这批车最大的亮点,也是最让人感到新奇的地方,就是它们支持一种叫做“换电”的技术。

根据官方的说法,给这些车换一块满电的电池,整个过程只需要90秒。

你没听错,就是一分半钟。

这个时间,可能你刚点开手机回条微信,或者泡一碗方便面都还没泡好,车子就已经“满血复活”,可以精神抖擞地出去继续接单了。

这在全国的网约车领域里,还是头一回有MPV车型能够实现这样批量的换电运营,可以说是一件开创性的事情。

咱们来仔细琢磨一下这个“90秒换电”到底有多厉害。

现在市面上最先进的超级快充,把电池从百分之二十充到百分之八十,最快也得半个小时左右。

这还是在充电桩没人用,而且充电桩功率足够大的理想情况下。

而对于网约车师傅来说,一天跑下来,至少得充一两次电,这就意味着每天至少要花一两个小时在充电这件事上。

而换电模式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个状况。

司机师傅发现电量不多了,直接把车开到换电站,就像咱们开车进洗车房一样,车停好位置,底下的智能机械臂就会自动工作,把没电的电池包拆下来,再把一个早就充满电的备用电池包装上去,整个过程全自动化,司机甚至都不用下车。

首批换电MPV落地网约车,续航达527公里,纯电出行新选择-有驾

算下来,靠着这个技术,每台车平均每天能多出两个小时以上的有效工作时间。

对于分秒必争的网约车行业来说,这两个小时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能多跑好几单,意味着实实在在的收入增加。

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进步,更是对整个运营模式的一次巨大优化,是中国企业用智慧解决实际运营难题的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

当然,光有换电技术还不够,车子本身也得够硬气才行。

这次投入运营的MPV,是基于上汽大通旗下的一款叫做“大家7”的车型打造的。

咱们来看看这台车本身的素质怎么样。

首先是续航,在CLTC标准下,它的纯电续航里程达到了527公里。

这个数字对于一台块头这么大的MPV来说,已经相当出色了。

在城市里跑网约车,这个续航足够应付一整天的运营,完全不会有里程焦虑。

即使偶尔接到去周边城市的订单,配合上换电站的布局,也完全不用担心半路趴窝。

再来看空间,这可是MPV的看家本领。

这台车是7座布局,轴距达到了2975毫米。

这个尺寸保证了车内每一排的乘客都能有非常宽敞的乘坐空间,即便是坐在最后一排,也不会觉得憋屈。

这对于网约车服务来说,意义重大。

比如,一个公司的小团队需要去机场,或者一个大家庭集体出游,以前可能需要打两辆普通的轿车,现在一辆“大家7”就能全部搞定,不仅方便,还降低了人均的出行成本。

首批换电MPV落地网约车,续航达527公里,纯电出行新选择-有驾

而且,就算坐满了7个人,它的后备厢还有760升的容积,这是什么概念呢?

差不多可以轻松放下七八个常规尺寸的登机箱。

对于经常跑机场、火车站接送业务的司机来说,这简直就是最完美的搭档。

在一些细节设计上,也能看出这台车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全车设计了32处储物空间,乘客的手机、水杯、文件包都有地方放;车上还配了7个USB接口,确保每个人都能随时给自己的电子设备充电,这在今天这个“手机电量决定安全感”的时代,实在是太贴心了。

再加上它拥有同级别里开口很大的侧滑门,方便老人和小孩上下车,还配备了高级别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司机的驾驶疲劳。

可以说,这台车从里到外,都精准地把握住了作为一台高端网约专车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可能有些对汽车市场比较了解的朋友会觉得奇怪,好像之前听说的“大家7”是一款混合动力的车,怎么现在又变成纯电动的了?

其实这并不矛盾。

上汽大通在今年早些时候确实推出过一款“大家7超混MPV”,那是一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既能用电也能用油,主打的是家庭用户,解决他们长途出行的里程焦虑问题。

而这次投入网约车市场的,则是它的纯电动版本。

这两款车虽然动力系统不一样,但它们都诞生于同一个平台,共享了同样优秀的车身结构和空间设计。

这种做法现在在中国汽车品牌里非常普遍,就是开发一个先进的平台架构,然后在这个平台上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衍生出纯电动、插电混动等多种动力形式的车型。

这是一种非常聪明和高效的策略。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混动车可以兼顾日常通勤的低成本和节假日出游的便利性;而对于网约车公司这种商业运营场景,车辆每天的行驶路线相对固定,对运营成本和效率的要求极高,纯电动加上快速换电的组合,就成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上汽大通这一步棋,精准地切入了不同的细分市场,也充分展现了我们中国汽车工业在平台化、模块化造车方面的巨大进步和成熟思考。

这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过去单纯地模仿,到如今能够深刻洞察市场、并用领先技术去满足市场需求的实力体现。

这件事不仅仅是100台车投入运营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风向标,预示着我们的公共出行服务正在变得越来越高效、越来越舒适,也越来越智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