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汽车市场,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
一方面,是工程师们在实验室里为了把发动机的热效率提升零点几个百分点而绞尽脑汁,把技术参数表做得越来越漂亮;另一方面,却有一种在技术专家眼里算不上先进,甚至被批评为“过渡方案”的技术,搭载它的汽车却卖得异常火爆,消费者们心甘情愿地排队付钱。
这种技术,就是增程式混合动力。
这就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为什么一个热效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几,听起来像是走了“弯路”的技术,反而能赢得如此多用户的青睐?
这背后究竟是消费者的盲目跟风,还是隐藏着一种更贴近生活的消费智慧?
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首先得弄清楚专家们批评的焦点是什么。
他们常提到的一个词是“热效率”,这听起来很专业,但说白了就是衡量一升汽油有多少能量能真正用来驱动车轮前进。
在传统汽车工程师的价值观里,热效率是评判内燃机技术高低的核心标准。
当丰田、本田等国际大厂已经将混动专用发动机的热效率推高到41%以上时,早期增程车上那台仅有33%左右热效率的增程器,在他们眼中无疑是“落后”的。
他们的逻辑很简单:汽油燃烧发电,电再驱动车轮,这个“油-电-轮”的转换过程,中间多了一道手续,必然会产生能量损失,这在追求极致效率的工程师看来,是一种“脱裤子放屁”的设计,不够优雅,也不够高效。
然而,市场的逻辑和实验室的逻辑往往不完全相同。
当技术专家们在争论那百分之几的效率差异时,普通消费者正面临着更具体、更现实的用车难题。
想象一个场景:在寒冷的冬天,一位纯电动车主被堵在回老家的高速公路上,车外是零下十度的低温。
他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开空调取暖,续航里程就会像瀑布一样往下掉,加剧他的里程焦虑;不开空调,就得和家人在车里挨冻。
而此时,旁边车道的一位增程车主,则可以毫无顾忌地开着暖风,听着音乐,因为他知道,即使电量耗尽,车里的那台小排量发动机也会启动,像一个随车携带的充电宝,让他可以随时去加油站补充能源。
在那个时刻,对于车主而言,能让他和家人舒适、安心地到达目的地的技术,就是最好的技术。
所谓的能量转化损失,与眼前的续航焦虑和寒冷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消费者用自己的钱包投票,选择的不是纸面上的最优参数,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最优解决方案。
我们再从汽车制造商的角度来看,尤其是对于中国的造车新势力而言,选择增程路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现实且聪明的生存策略。
在理想汽车创业初期,作为一个新品牌,既没有深厚的技术积累,也难以从丰田这样成熟的供应商那里采购到最顶尖的发动机。
他们只能选择当时市场上能够获得的技术方案,比如那台1.2T的三缸发动机。
这台发动机如果直接用来驱动车辆,其噪音和抖动问题可能会让驾驶体验大打折扣。
但理想的工程师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让这台发动机“退居二线”,不直接参与驱动,只负责在最稳定、最高效的转速区间发电。
车辆的行驶则完全交由平顺、安静且响应迅速的电动机来完成。
这样一来,不仅规避了发动机本身的缺点,还给用户带来了无限接近于纯电动车的驾驶感受。
更重要的是,这种架构在成本上具有巨大优势。
它省去了结构复杂且昂贵的变速箱,降低了研发和制造成本;同时,由于有增程器作为后盾,车辆不需要搭载像纯电动车那样巨大且沉重的电池包,三四十度的电池就足以应对日常通勤,仅电池这一项就能省下数万元的成本。
这些省下来的钱,车企可以投入到用户更能感知到的地方,比如更舒适的座椅、更大的屏幕、车载冰箱等等。
当消费者坐进车内,享受到这些豪华舒适的配置时,他们会觉得这笔钱花得物有所值,至于发动机舱里那台偶尔启动的发电机,对他们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此外,增程车在中国市场上还享受到了一个巨大的政策红利。
在上海、北京等对燃油车牌照严格限制的大城市,一张蓝牌的价格不菲且一牌难求。
而增程式汽车被归类为新能源汽车,可以享受免费的绿色牌照和不限行的路权。
这就意味着,消费者不仅省下了一大笔购置牌照的费用,还获得了出行的便利。
这种模式完美地契合了当下许多中国家庭的用车需求:既能享受新能源政策的福利,解决城市通勤的牌照和成本问题,又彻底消除了纯电动车长途出行的里程焦虑。
这个方案的吸引力有多大?
就连曾经公开批评增程技术的大众汽车,也转变了态度,计划在中国市场推出增程版车型。
这足以说明,能够适应市场需求、解决用户痛点的技术,无论其出身如何,最终都会被市场所接纳。
当然,任何技术都不是完美的。
早期的增程车也存在馈电状态下油耗偏高、噪音变大等问题。
但技术本身是在不断进步的。
如今,新一代的增程系统在效率和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控制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例如,最新的问界M7,其馈电油耗已经可以控制在百公里5升左右的水平,这甚至比许多同级别的日系燃油SUV还要省油。
技术的发展正在逐步弥补增程方案最初的短板。
当一些人还在固守着“热效率至上”的传统观念时,成千上万的中国车主已经开着他们的增程车,自由地穿梭于城市和山川之间,享受着技术为生活带来的便利。
归根结底,市场和消费者是务实的,他们不会为某个听起来很“先进”但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名词买单,而是会选择那个最能满足他们当下多元化需求的产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