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刚打扫车库的时候随手翻了翻老相册,突然发现去年拍的那张,正是我朋友的天际线——你知道的,那款曾经火得不行的车。硬碰硬的比较,这车其实没多大变化,但我总觉得细节的不同,可能就差在那些肉眼看不出的东西上。
说到东西,用一种生活的比喻吧,就像煮面。面是馅料,汤是科技,调料是配置。这次传祺那个S9,汤头浓不浓,看得出科技感,但有点以为常了,倒是那18个按摩点的机械推揉,像极了我去年换的按摩椅——按完腰背,整个人都软下来。我当时还对身边的朋友说:这能不能换个按摩手法?机械推揉比手触还精准。(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其实挺喜欢这车的融合感:华为鸿蒙、乾崑ADS 4、宁德时代,技术堆得够多,也挺生活中的拼盘。但潜意识里,我在想:这些配置,真能用到极致吗?还是只是为了数字拼拼盘?估算一下,百公里油电成本,按4.5L/百公里算,燃油部分大概在4块多。电池用得快吗?估算大概7-8块。整体来看,日常用车,算下来也就每天6-8块左右,挺平易近人的。
你是不是会奇怪:那么多传感器、雷达,啥时候会真用到?我觉得还挺类似手机的。刚开始买是为了炫亮,用久了,真正能用到的功能可能就那么几样。自动车道巡航,那天我把车开在高速上,实际上用得还挺多——得益于华为的ADAS,已经比之前我开的德系车舒服多了。想象一下自己在高速上,车子自己调整巡航距离、变道辅助,心里就觉得还挺靠谱。但问题在:这些智能在压实市场时,可能还没真的打透。
有时候我会思考:如果技术持续堆出一堆传感器阵列,是不是就像厨房里堆了个大锅,里面满是调料,但煮出来的饭,味道还是不够灵魂?这绝不是贬低,只是感觉,技术越多并不绝对代表用得更好——反而可能让人更迷失在配置迷宫中。
这让我还想起一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座椅按摩的那页,忽然记起自己坐在车里那次久坐后,觉得腰背像被钉在钉板上。而这次,机械推揉的设计,扯得我有点想笑——要说机械推揉是不是比手按摩更舒服?好像也不一定,但你车载按摩不像家用按摩椅那么复杂,它还得考虑空间布局,不能太占地方。设计师们在思考:这个18点按压点,从肩颈到臀部,哪个重点能调节最灵活?我猜大概是因为人的需求,不同人喜欢不同按摩力度和位置吧。
说到门把手样式倒让我有点蛋疼——真的是觉得差点就喜欢它,然后一看门把手,就全没兴趣了。你是不是也会有这种偏执?就像买车看颜值,其实不止,看门把手样式,都有心理暗示——觉得这个设计细节,影响你对整车的印象。
我还在想:Ultra版的零重力座椅是不是更像太空舱?坐上去那感觉真是舒服得让我一度有点想一直躺着。但你得知道,越是豪华配置,价格也就越高。挺犹豫的,要不是疫情期间飙升,可能都不会考虑买这么个技术堆砌的车。我更关心的是面对这样一款车,是不是技术水准可持续——华为的鸿蒙系统,真能用到极致吗?还是只挂个标签画个大饼?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因为我发现,所有配置再炫,也不能掩盖一个问题:整车的动力、油耗、售后服务。你问我:买单的理由到底在哪?我敢说,除了特征吸引你的科技感,还能惊喜到哪一步?我觉得,车都多少有点大家都差不多的味道,关键看是谁能坚持做得更久。
那未来嘛,我也没细想过,但有个猜测:或许,真正的差别,最终还是在那些细节的触感——座椅按摩时,机械推揉的节奏感,是不是比手揉得更刚刚好?
对这款车最难的,还是买不买得起。Ultra版价格若抬高2万,更多的可能就是心理价值的增强吧。或者说,价格拉升背后,那多出来的配置真的值得付出这个溢价吗?这是我一直在问自己——毕竟我用车已有十几年,终于发现,最实际的还是日常用的多实用。
想让大家想想:日常在路上,最烦的不是科技伪装,而是真正能用到的场景——比如你趴在座椅上,手指碰到的那点微妙感觉,或者,车里那些调色的灯光细节。是不是,有时候最高的科技,其实都藏在这些看不见的小角落里?
你觉得,下一次,你会更在意车的细节质感,还是那些炫酷配置会更吸引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