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位看官,今儿咱就来扯扯日产轩逸这款车。
说它面熟,那真是老相识了,大街上多如牛毛,想不碰见都难。
说到最近出的小改款,嘿,这事儿有点意思,琢磨不透啊!
比亚迪秦PLUS DM-i 刀劈斧砍,直接把价压到七万多,轿车市场卷成了麻花。
各家车厂那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降价的,增配的,生怕一眨眼就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就这节骨眼儿,轩逸悄没声儿地来了个小改款。
起价七万九千九,限时六万六千八!
听着是挺诱人,可咱老百姓买东西,得把算盘珠子拨拉清楚,这车到底值不值,还得细细说道。
这回动刀子的,是轩逸经典舒适版,说白了,就是轩逸家那位穿着粗布衣裳的兄弟。
这“经典”俩字,可不是白叫的,它的底子是十三代轩逸,搁现在也算老资格了,早在十多年前就闯荡江湖。
自打新轩逸上位,“经典”的名号就成了它安身立命的招牌,继续在车市里打拼。
新款轩逸经典,号称全系轩逸里最入门的一款。
有多入门?
这么说吧,车灯使得是卤素灯泡,夜晚行车如同秉烛夜游;座椅铺的是麻布料子,夏日黏腻,冬日冰冷;空调手动调节,冷暖切换全凭手感。
最让人咋舌的是,连收音机都被精简成了储物格!
这年月谁还听广播电台?
手机蓝牙一连,音韵绕梁,岂不美哉?
优点也不是没有,至少前排侧气囊还在,聊胜于无,算是对安全底线的坚守。
然而,旧款的非全尺寸备胎,也一并割舍丢弃。
环顾一下如今的国产车型,配置琳琅满目,眼花缭乱,反观这轩逸经典,未免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动力系统,依旧是那套熟悉的1.6L自吸配搭CVT。
这套总成的优势在于成熟可靠,油耗经济,维保费用低廉。
若您期待风驰电掣的驾驭快感,那恐怕要另觅他处了。
区区九十千瓦的输出功率,一百多牛米的峰值扭矩,百公里加速十几秒开外……在那些电动车面前,只能甘拜下风,望尘莫及。
当今世道,电动车动辄四五秒破百,那推背感,任谁体验过都直呼过瘾。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再看看轩逸经典,唯有心如止水,以稳为上,方能驶得万年船啊。
即便硬实力平平,轩逸家族的销售业绩依旧可圈可点。
五月间,总销量逾两万,在轿车榜单上稳居前列!
这说明什么?
说明日产的金字招牌,仍能够招徕一部分钟情于传统燃油车的客户。
对于某些群体而言,购车首重在于省心耐用、经济便当。
轩逸在这两点上,确实有独到之处。
只不过,当下的消费大军日趋年轻,他们对配置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入门级轩逸虽有价格优势,但配置上的短板,势必削弱它的市场竞争力。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终究难以长久立足。
坊间有段子云:“假若秦PLUS的舒适设置尽数瘫痪,那岂不就是一台轩逸么?” 虽然略带戏谑,却也道出了消费者对于轩逸配置的真实心声。
那么,长此以往,墨守成规,这轩逸还能风光多久呢?恐怕很难有人给出确切的答案。
实则,轩逸当前的困境,也是诸多传统燃油车企所面临的普遍挑战。
在新能源浪潮的席卷下,各大车企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
既要抽调资源加紧开发电动车型,又要竭力维持既有燃油车型的收益,以保证企业运转。
这犹如在高空走钢索,稍有行差踏错,便会坠入万丈深渊。
轩逸扛着日产销售的大旗,自然不能轻举妄动。
但是,假若仅靠早年打下的“江山”和积攒的好名声,而忽略了对新技术的投入,忽视了产品力的提升,那么,被时代的车轮碾压,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诚如《礼记·大学》所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汽车市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轩逸若想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唯有拿出破釜沉舟的气概,在配置、技术、设计等方面,锐意进取,方能于变局之中开新局。
不然,纵使一时风头无两,终究难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宿命啊。
耐人寻味的是,此次轩逸经典的微小改动,似乎也折射出日产的一种进退两难。
一方面,企图凭借低价来吸引顾客;另一方面,又吝于增加配置投入。
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心态,最终只会贻笑大方,事与愿违。
追根究底,市场才是试金石。
轩逸想要继续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务必拿出真正具备厮杀力的产品。
不然,即使价格一降再降,也难以扭转乾坤,摆脱困境。
诸位觉得,这轩逸还能撑多久呢?可在评论区留下您的高见,咱们一同探讨探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