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印钞机!保时捷利润暴跌99%,百亿蒸发,豪车神话终结?

保S捷,这个名字曾是无数人心中的“梦想之巅”,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然而,如今这个曾经的“印钞机”,却交出了一份令人瞠目结舌的成绩单:第三季度利润暴跌99%,几乎抹平了上半年的所有盈利。

这究竟是怎么了?

难道是豪车的光环正在褪色?

曾是印钞机!保时捷利润暴跌99%,百亿蒸发,豪车神话终结?-有驾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令人咋舌的数字:9.66亿欧元的巨额亏损,相当于人民币80亿!

要知道,保S捷的入门级车型价格都在六七十万,高端车型更是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

这样的价格定位,在过去意味着高利润、高回报,是毋庸置疑的“摇钱树”。

可如今,前九个月的净利润仅剩4千万欧元,与去年同期的40.35亿欧元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危机?

电动化战略的“滑铁卢”:投入巨资,却遇“技术寒冬”

首先,保S捷在电动化转型道路上的“磕磕绊绊”,是导致此次利润暴跌的重要因素。

2021年,大众集团新CEO力推电动化战略,保S捷也随之成立了专门部门,决心自主研发高性能电池,而非依赖第三方供应链。

这本是一步高瞻远瞩的棋,旨在掌握核心技术,抢占未来市场。

然而,万事开头难。

从零开始的技术研发,其漫长周期和巨大投入,远超想象。

自建生产线更是需要天文数字的资金。

更严峻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链优势,让众多传统车企望尘莫及。

保S捷为此投入了约31亿欧元,却在今年8月不得不叫停自研电池项目,并进行人员优化。

上半年的利润下滑67%已是警示,此次第三季度的巨亏,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一次性计提了约18亿欧元的“战略重组费用”,这笔费用包含了终止纯电动平台研发、停止电池生产计划、传统产线升级以及人员安置等一系列成本。

这些“沉没成本”,直接吞噬了前九个月的利润,让曾经的“利润奶牛”黯然失色。

曾是印钞机!保时捷利润暴跌99%,百亿蒸发,豪车神话终结?-有驾

北美市场的“关税阴影”:利润空间被挤压,销量销量两难全

其次,美国市场的关税政策,也给保S捷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今年4月至7月,美国对德国汽车征收高额关税,虽然有所下调,但15%的税率依然让保S捷付出了约3亿欧元的代价。

试想一下,保S捷在2023年利润率巅峰时也才18%,15%的额外关税,无疑是砍在了其利润的“大动脉”上。

由于其生产基地主要设在德国,在美国工厂布局不多,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更是加剧了这一压力。

为了应对关税冲击,保S捷等品牌纷纷在美国市场采取了涨价策略。

然而,“涨价”这把双刃剑,直接导致了销量下滑。

前九个月,保S捷在美国的销量下降了6%。

价格上去了,销量下来了,利润自然也进一步被压缩。

这就像一个艰难的博弈,进退两难。

中国市场的“冷思考”:竞争白热化,消费者选择更理性

而更为棘手的,则是保S捷在中国市场的“遇冷”。

曾几何时,中国市场占据了保S捷全球约30%的销量,是其最重要的增长引擎。

但如今,前三季度的中国市场份额已降至15%,下降趋势十分明显。

为什么在中国,保S捷的光环正在褪去?

原因不一而足。

一方面,当前经济环境下,“消费降级”的趋势让人们对动辄上百万的豪车,少了些许盲目的崇拜。

另一方面,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

正如“小米汽车”的横空出世,它在外观设计上毫不逊色于豪华品牌,在性能参数和智能化配置上更是展现出极强的竞争力。

尤其是在加速性能这一保S捷的传统强项上,电动车已经能够媲美百万级超跑,而价格却只需其零头。

当性价比成为消费者衡量价值的重要标准时,保S捷传统的燃油机械结构,便显得有些“老旧”了。

曾是印钞机!保时捷利润暴跌99%,百亿蒸发,豪车神话终结?-有驾

曾经,马路上随处可见的卡宴SUV,如今也变得稀少。

特斯拉Model Y,以及理想、问界等品牌推出的“500万以内最好的SUV”,让保S捷的油动SUV车型,面临着被“吊打”的境地。

保S捷的“疲软”,并非空穴来风。

早有网友爆料,在一些地方,保S捷的经销商门店甚至出现“人去楼空”的现象。

今年1月,义乌一家曾经“一车难求”的保时捷门店突然关门,这无疑是市场信号的强烈示警。

销量持续下跌,经销商面临困境,乱象也随之滋生。

我一位朋友最近在南京就被一家保S捷中心欺诈,承诺的价格半途加价,合同上还试图做手脚,售后服务也大打折扣。

这种诚信的缺失,无疑是在透支品牌的生命力。

曾是印钞机!保时捷利润暴跌99%,百亿蒸发,豪车神话终结?-有驾

“品牌光环”下的挑战:转型风险与市场现实的博弈

保S捷的困境,折射出的是整个欧美老牌豪车品牌在中国市场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它们渴望拥抱电动化,却在核心技术和产业链方面存在短板。

这种转型风险,让它们不得不重新评估市场环境和自身实力。

因此,保S捷放缓电动化步伐,奔驰、奥迪也纷纷调整了电动化时间表,也在情理之中。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电动化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尽管燃油车与电动车将长期共存,但留给传统豪车品牌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正如古语所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再辉煌的开始,也需要坚守到终点。

这场汽车行业的“大洗牌”,谁能在这场变革中屹立不倒,谁又将被时代的车轮碾过,我们拭目以待。

笔者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品牌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辉煌的历史,更在于其能否紧随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与自我颠覆。

保S捷的“利润危机”,或许正是它重新审视自身、拥抱未来的一个契机。

我们期待,这个曾经的传奇品牌,能够涅槃重生,再次书写属于它的辉煌篇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