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想买点东西,比做贼还心累。
你打开手机,铺天盖地的“种草笔记”、“大神评测”,个个说得天花乱坠,好像不买他推荐那款,你的人生都得缺点啥。可你真一咬牙,把钱花出去了,没过俩月,不是这儿异响就是那儿掉漆,回头再找那个“大神”,人家早就接了下一单广告,去吹捧别家的新宝贝了。
你说这叫什么事儿?
所以,当有人把一份数据拍我桌上,说“老姜,你看,今年摩托车市场整体都在往下掉,新大洲本田反倒涨了10%”,我第一反应不是“哇,牛逼”,而是“咦?这里头有事儿啊”。
这事儿就有意思了。就像一桌人打麻将,手气都不好,个个愁眉苦脸的,突然有一个哥们儿,不声不响地开始自摸、杠上开花,胡得不亦乐乎。这时候,你不好奇他手里捏着什么牌吗?
按那些厂家通稿的说法,这叫“产品力强”、“战略布局好”。这些词儿吧,就像天气预报里的“局部地区有雨”,听着都对,但具体下在哪儿,下了多大,你还是没谱。
咱今天不说这些虚头巴脑的,咱就聊点实在的,聊聊这10%的逆势增长背后,到底藏着咱们这些普通老百姓选车时,最底层的逻辑是啥。
都说买东西,得买自己“喜欢”的。
这话听着没错,但也是句最没用的废话。为啥?因为你的“喜欢”,太容易被制造了。一个滤镜拉满的短视频,一个文案写得跟情诗一样的帖子,就能让你瞬间对一个你压根不需要的东西产生“喜欢”的感觉。这不叫喜欢,这叫“上头”。
你看现在市面上那些所谓的“网红”摩托车,哪个不是这么玩的?造型做得天马行空,配色搞得五彩斑斓,找一堆帅哥美女骑着在海边、在山路上一通猛拍,配上点小布尔乔亚的音乐和文案,得,一帮文艺青年和小年轻就嗷嗷叫着要去“为情怀买单”。
可摩托车这玩意儿,它终究不是摆件,不是你发朋友圈的道具。它是要骑的,是要经历风吹日晒、早晚高峰的。你今天为那个骚包的颜色“上头”了,明天可能就得为它三天两头不着火而“上头疼”。
新大洲本田这老家伙,你说他懂不懂玩流量?他肯定懂,但他好像不屑于玩。你看他今年出的那些车,NS150GX、NS150LA、NS125GU,一个个名字起得跟路由器型号似的,一点都不浪漫。但他干了件什么事儿呢?
说白了,他是在老老实实地回答问题。
一帮骑125小踏板的哥们儿天天喊“动力不够用啊,上个坡都费劲”,好,他给你个NS150GX,把本田压箱底的PCX160那套水冷四气门发动机技术给你,价格还给你按在了一万五上下。这账,谁不会算?
一群人说“我想要个复古点的,但又不能太娘,还得能带点东西”,行,NS150LA来了,样子够经典,平踏板放个快递箱、买个菜也方便。他没跟你讲什么罗马假日的浪漫故事,他跟你讲的是“过日子”。
还有那个叫NS125GU的,号称什么SUV基因。这词儿也是吹牛,但你仔细看那车,加宽的脚踏、更高的离地间隙、自带的护杠……这不就是天天在路上跑,怕磕怕碰怕路不平的用户的真实写照吗?
所以你看,这第一层逻辑就出来了。真正的“喜欢”,不是被营销出来的冲动,而是你的实际需求被精准满足后的那种踏实感。就像你渴了半天,不想喝什么花里胡哨的网红奶茶,就想吨吨吨灌一瓶冰镇矿泉水。新大洲本田干的,就是递矿泉水这活儿。他没说这水是阿尔卑斯山的还是喜马拉雅的,他就告诉你:解渴、管够。
光解渴还不够,你还得看这水干不干净。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当所有人都说自己好的时候,你该信谁?
答案很简单,信大多数人的钱包。
销量数据这玩意儿,虽然也可能有水分,但在一个持续萎靡的市场里,逆势增长的数据,那基本就是脱水干货了。别人都在往外掏钱做广告,哄着你买,而这家伙是实打实地有更多人,心甘情愿地把钱掏给他。
你猜怎么着?这背后是一种消费心态的悄然转变。
前几年,经济好的时候,大家兜里有俩闲钱,消费就有点像谈恋爱,追求的是激情和新鲜感。这车造型奇特,买!那车颜色限定,买!至于以后好不好修,配件贵不贵,那是以后的事儿。
现在呢?风向变了。大家花钱,开始像过日子,追求的是确定性和安全感。我这钱花出去,买的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必须皮实、耐用、省心。它不能今天给我个惊喜,明天给我个惊吓。
这种心态下,那些花里胡哨的“网红品牌”就有点尴尬了。它们就像互联网圈里那些突然爆火的风口项目,看着热闹,但根基不稳。可能今天还在疯狂融资,明天就传出裁员倒闭的消息了。你买了他的车,过两年想换个后视镜,发现厂家都没了,你去哪儿说理去?
而新大洲本田这种“大厂”,就不一样了。它像什么呢?像你家楼下开了二十年的那家早餐铺。老板话不多,店面也不豪华,但你知道,他每天早上五点准时开门,豆浆永远是那个味儿,油条永远炸得那么脆。这种确定性,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价值。
所以,那个10%的增长,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在经历了各种“爱情”的毒打之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归“婚姻”,找个靠谱的过日子了。他们用自己的钱,投出了最真实的一票,告诉市场:别跟我们扯那些没用的,我们就想要个省心。
说到省心,就得聊聊这最后一层,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层逻辑了。
买摩托车,你买的绝不仅仅是那堆钢铁和塑料。你买的,是一整套服务体系。
我有个朋友,前两年图便宜,买了个小众牌子的摩托车。刚开始还挺得意,四处炫耀性价比高。结果有一次在郊区,车坏了。他给经销商打电话,对方让他自己想办法拖回市区。他查了半天,发现方圆五十公里内,连个会修他这车的铺子都没有。最后大半夜的,花了五百块叫了个货拉拉,把车拉了回去。
从那以后,他见人就说一句话:“买车,千万别光看价格,得看这牌子在你家附近有没有店。”
这话糙理不糙。
新大洲本田在全国有3000家服务网点。3000家是什么概念?就是你骑着它的车,从黑龙江的漠河一路干到海南三亚,基本上不用担心半路趴窝了找不到组织。这背后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渠道网络,是那些新势力品牌花多少钱、开多少场发布会,短期内都砸不出来的。
这就构成了一个消费的闭环。因为产品靠谱(递矿rin水),所以买的人多(销量增长);因为买的人多,品牌就有钱、有动力去铺设更多的服务网点;因为服务网点多,大家买起来就更放心,用起来也更省心,于是买的人就更多了。
你看,这是一个正向循环。
所以,回到我们开头那个问题。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个普通人怎么才能不被忽悠?
其实逻辑很简单,就三步。
第一,问问你自己,你到底需要什么?是需要一个发朋友圈的道具,还是一个陪你上下班、买菜接娃的伙计?想明白这个,那些花里胡哨的营销就对你失效了。
第二,别信广告,信大多数人的钱包。尤其是在大家捂紧钱包的年份里,那些依然能让很多人掏钱的品牌,一定有它的过人之处。
第三,看看地图,搜一下这个牌子在你家附近、在你常去的地方,有没有能给你兜底的店。
想明白了这三点,你会发现,新大洲本田今年这成绩单,一点都不奇怪。它不是什么商业奇迹,它就是“常识”的胜利。
在这个人人都想走捷径、赚快钱的浮躁时代,踏踏实实地把产品做好,把价格定实在,把服务铺到家门口,这种笨功夫,反而成了最稀缺的竞争力。
世界纷纷扰扰,但老百姓的心里,都有一杆秤。谁是真心对你好,谁是只想掏空你钱包,时间长了,秤砣总会偏向它该偏向的那一边。
这事儿你怎么看?评论区里碰一碰?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