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挑战宝马M5,竟造后置发动机,鲜为人知的对抗史!

当我们谈论起汽车,脑海中浮现的林肯品牌,大多是那种体型宽大、行驶起来四平八稳的豪华轿车形象,比如经典的林肯城市(Town Car)。

这种车型是为追求极致舒适和气派的消费者准备的,与“运动”、“前卫”这些词似乎毫不沾边。

然而,在汽车设计史上,即便是最稳重的品牌,也曾有过令人意想不到的冲动和尝试。

林肯挑战宝马M5,竟造后置发动机,鲜为人知的对抗史!-有驾

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宝马还在酝酿其未来的高性能轿车标杆M5时,大洋彼岸的林肯,就已经悄悄地打造出了一款设计理念极为激进、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概念车,它的名字叫“Quicksilver”,中文意为“快银”。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设计展示,更是美国传统豪华品牌一次大胆的自我突破与探索。

时间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全球汽车设计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受到科幻电影和未来主义思潮的影响,设计师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空气动力学和太空时代的美学。

流线型的车身、隐藏式的大灯、充满科技感的驾驶舱,成为了那个时代概念车的主流风尚。

在这样的背景下,福特汽车公司希望为其旗下的高端品牌林肯注入一些新鲜血液,打破其过于保守和老派的固有形象。

林肯挑战宝马M5,竟造后置发动机,鲜为人知的对抗史!-有驾

他们意识到,如果林肯品牌想在未来继续保持竞争力,就不能仅仅守着传统的美式豪华阵地,必须向设计更多元、风格更现代的欧洲对手学习。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福特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合作伙伴——当时隶属于福特集团的意大利著名设计公司Ghia。

Ghia以其天马行空的创意和优雅的设计语言而闻名于世。

福特给Ghia下达的任务非常明确:设计一款能够彻底颠覆林肯传统形象的概念车,它要看起来充满未来感,并且具有欧洲跑车的风情。

Ghia的设计师们没有让人失望,他们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答卷。

1983年,在瑞士日内瓦国际车展上,林肯Quicksilver正式亮相,立刻引起了全场的轰动。

林肯挑战宝马M5,竟造后置发动机,鲜为人知的对抗史!-有驾

这台“快银”概念车的外观,在当时看来,完全不像是地球上的产物。

它的车身线条极其平滑流畅,仿佛是由液态金属一次性浇铸而成,几乎看不到任何生硬的折线。

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布局,为了追求极致的空气动力学外形,设计师大胆地采用了后置发动机、后轮驱动的布局。

这意味着沉重的发动机被移到了车身后部,使得车头可以设计得非常低矮和尖锐,从而极大地减小了迎风面积。

车头没有传统的进气格栅,取而代之的是与车身融为一体的光滑面板,只有一个小巧的林肯十字星徽标证明着它的身份。

车尾部分则采用了在空气动力学上极为高效的“卡姆式设计”(Kammback),尾部仿佛被垂直切断,这种设计能够有效减少车尾的涡流,降低空气阻力。

林肯挑战宝马M5,竟造后置发动机,鲜为人知的对抗史!-有驾

经过风洞测试,Quicksilver的风阻系数低至0.30,这个数字在当时量产车普遍在0.4以上的时代,堪称顶尖水平,足以证明其在空气动力学设计上的卓越成就。

除了布局上的革新,Quicksilver在机械结构上也颇具看点。

它的底盘并非来自任何一款福特或林肯的现有车型,而是直接借用了英国小众跑车AC ME 3000的底盘。

当时福特持有AC公司的股份,这一举动表明,福特和Ghia是真心想把Quicksilver打造成一台具有优秀操控底子的运动型轿车。

然而,当人们满怀期待地看向它的动力系统时,却发现了一些矛盾之处。

在其性感的发动机舱盖下,搭载的是一台福特欧洲分部生产的2.8升V6“科隆”发动机,最大功率仅为138马力。

林肯挑战宝马M5,竟造后置发动机,鲜为人知的对抗史!-有驾

这个动力水平对于一台家用轿车来说尚可,但对于一台外观如此战斗、底盘源自跑车的概念车而言,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作为对比,仅仅两年后问世的第一代宝马M5,其3.5升直列六缸发动机能够输出高达286马力。

Quicksilver在性能潜力上,与真正的性能轿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走进车内,Quicksilver的内饰设计同样延续了外观的未来感。

驾驶席被一个环抱式的仪表台包围,所有的仪表和控制按钮都集中在驾驶员触手可及的范围内,营造出一种类似飞机驾驶舱的氛围。

不过,在这些前卫的设计元素中,也保留了一些林肯的传统特色,例如那个造型普通的林肯方向盘,以及五个宽大、柔软、填充物厚实的座椅,它们依然在强调林肯品牌对于舒适性的不懈追求。

林肯挑战宝马M5,竟造后置发动机,鲜为人知的对抗史!-有驾

这种将未来科技感与传统美式舒适感融合在一起的尝试,也反映了这台车在定位上的某种挣扎。

尽管动力系统存在短板,林肯Quicksilver在首次亮相后的几年里,一直是各大国际车展上的明星。

它的出现向世界展示了福特和林肯在设计上的无限可能,证明了这家美国巨头同样有能力创造出引领潮流的惊艳作品。

据报道,由于其极高的人气,福特公司内部甚至一度认真讨论过将其投入量产的可能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最初的新鲜感和兴奋感逐渐消退后,一些更现实的问题浮出水面。

最大的阻力来自于市场认知。

林肯挑战宝马M5,竟造后置发动机,鲜为人知的对抗史!-有驾

对于习惯了林肯方正、威严形象的美国主流消费者来说,Quicksilver的设计过于“欧洲化”,甚至有些怪异。

它流畅的车身和倾斜的车尾,与人们心目中“林肯车”应有的样子相去甚远。

除了车身上的几个徽标,它几乎没有继承任何林肯家族的设计语言,这使得它在建立品牌认同感方面非常困难。

有评论认为,这种试图将美式豪华与意式风情强行融合的做法,最终导致它失去了自己的身份,成了一个“四不像”的混合体。

最终,福特高层权衡利弊后,决定放弃量产Quicksilver的计划。

他们认为,贸然推出这样一款颠覆性的产品,风险太大,很可能会疏远品牌最忠实的客户群体。

于是,林肯Quicksilver的命运就此定格,它作为一款纯粹的概念车,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最终被私人收藏家收入囊中。

回过头来看,Quicksilver的诞生与消亡,是汽车品牌在创新与传承之间艰难抉择的一个缩影。

它虽然未能成为挑战宝马M5的真正对手,但它所代表的那种敢于突破自我、挑战传统的精神,至今仍为车迷们所津津乐道,成为林肯品牌历史上一次虽败犹荣的华丽冒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