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将至,各路人马摩拳擦掌,筹备着一场“人在囧途”的盛宴。武汉汉阳区倒是祭出一个“便民停车”的法宝,声称商圈景点周边,停车不再是“蜀道难”,还能“法外开恩”超时停。乍一听,颇有几分“劫富济贫”的侠义风范。
这戏码细究起来,却又透着一股子“司马昭之心”。区属那几家“旱涝保收”的国企,划拨出两千余个“金镶玉”的车位,但凡你手握当日在汉阳“挥金如土”的凭证,便可“免死金牌”加身,享受片刻的免费停车。另有几大“财大气粗”的商业综合体,也纷纷抛出“停车代金券”的橄榄枝。更有甚者,几条以“饕餮盛宴”著称的美食街,直接宣布夜间“宵禁”解除,允许车辆“鸠占鹊巢”,双边停靠。
只是,这看似“普天同庆”的福音,实则暗藏玄机。
那“消费凭证”四个字,宛如一道“紧箍咒”,时刻提醒着你,想要这“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先得乖乖掏出腰包。这与其说是“便民”,倒不如说是“消费刺激”,换汤不换药的营销手段罢了。
再说那两千多个车位,对于熙熙攘攘的汉阳,乃至整个江城的五一出行大军而言,简直是“杯水车薪”。届时,恐怕又将上演一出“车位争夺战”,能抢到者,怕是祖坟冒了青烟。
或许有人会辩驳,聊胜于无,总归是多了一种选择。此话不假,但问题症结在于,这等“头痛医头”的举措,能否真正根治停车顽疾?抑或仅仅是粉饰太平,掩盖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
究其根本,停车难的背后,是城市规划与管理的龃龉。道路资源捉襟见肘,车辆却如过江之鲫,这二者之间的鸿沟,绝非几个免费车位便能填平。更深层次的,是公共交通的踟蹰不前,私家车出行成本的“温水煮青蛙”。
遥想那些“寸土寸金”的国际都市,新加坡祭出“拥车证”的杀手锏,釜底抽薪,大幅抬高私家车的准入门槛,同时不遗余力地发展公共交通,地铁线路犬牙交错,出行之便捷,令人咋舌。伦敦则挥舞“拥堵费”的大棒,限制车辆“长驱直入”市中心,转而鼓励市民“弃车保帅”,拥抱公共交通。
反观国内,诸多城市依旧沉溺于修路、筑巢,妄图满足与日俱增的私家车需求。殊不知,这无异于“抱薪救火”,道路建设的脚步,永远也追不上汽车数量的膨胀。
当我们一味地将停车难归咎于“车位短缺”时,是否忽视了更为关键的症结?我们的城市规划,是否过于偏袒私家车?我们的公共交通,是否依然“步履蹒跚”?
汉阳此番“便民停车”的尝试,固然值得肯定,至少展现了地方政府解决问题的诚意。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从宏观层面进行反思,究竟该如何构建一个更具可持续性、更富人情味的城市交通体系?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唯有高瞻远瞩,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城市规划布局,方能让民众出行更加便捷,更加环保。届时,谁又会对那几个“蚊蝇之利”的免费车位趋之若鹜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