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电动CLA长轴距来了,个头长得挺夸张的。我翻了翻官网信息,价格从24.9万到29.99万,差点让人觉得哇,好像挺亲民的。不过细看,配置也分三档:基础版有点基础的,城区领航带副驾娱乐屏,顶配还配了个更酷的AMG外观套件,这么一对比,差价摆在那儿,配置差异挺明显。
我就在想,奔驰这是偏重年轻市场还是打品牌溢价?毕竟,谁不喜欢欧系品牌的调调。对了,你知道吗?新车的设计也变了,家族式的封闭格栅,星辉元素贯穿式灯带,挺时尚的。尤其轴距加长了40mm,后排座垫也长了10mm。你说,这样一来,后排是不是更得劲?我试着用手机翻了下资料,风阻系数降到了0.21。哎呀,这个风阻数我觉得挺厉害的吧?虽然我不是什么风阻控,但光看参数,平均续航也达到了866公里。
这次奔驰很明显是想在智能化方面秀肌肉。内饰中,三联屏(仪表盘+中控+副驾娱乐屏),还有MB.OS系统和AI语音助手,叫豆包什么的,挺有趣的名字。多人都在说,智能化太重要,奔驰也是快马加鞭呀。
我得说,脑海中瞬间蹦出个问题:这个系统到底有多智能?我觉得还得看后续实际使用效果,不能光是搞个大新闻。我自己尝试理解下,实际上,MB.OS和800V高压架构搭配,结合两挡变速箱,效率提升不少。我还没深究,但猜测这个2挡变速箱可能能让整车在高速巡航时省油多了。
——你们觉得呢,买车最看重智能化还是牌子?这是我昨晚和朋友谈的,他说:牌子要紧啊,毕竟跟着牌子走,心里踏实。但我又在想,要不说,这其实是个要牌子还是要配置的问题。现在不少国产车比拼设计、智能化,价格还便宜,续航也不错,性能水平都在赶着抢市场。
你知道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国产特斯拉Model 3,尺寸大概和这车差不多,说实话,电机功率也很接近,甚至还便宜点。奥迪E5 Sportback也在这场对比中出现,只是设计上被吐槽不好看。谈到性能,小米的SU7,小鹏的P7也有,国产车争的确实挺激烈。
除了品牌之外,智能化、续航、价格,这几个点,消费者看的都细。这就是为什么,奔驰这样的大厂还得奋力追赶。这次新CLA,除了亮点的800V架构和MB.OS系统,核心技术还包括自动驾驶辅助。就像你问的,这车值不值得买,其实挺看个人偏好的。
我还在想(这段先按下不表),奔驰是不是太急于表现自己了?新车里用的科技,到底能落地到日常体验上吗?毕竟,技术再厉害,也得有时间打磨。一直觉得,传统豪华车在智能化上的步伐,虽然快了,但距离国产车那跑得快,跑得远的步伐,还差点。
有时候我会觉得,奔驰一直在用历史和品牌印象加分,但这次确实为了中国市场做了很多改变。尤其是价格差异还挺大的,一个在20多万,一个在30万左右,实际体验会不会差这么多?这个得试驾才能知道。
会不会有人觉得,AI语音助手其实就是个摆设?毕竟,真正用起来操作便捷程度、反应速度,才是考验。你说,搞这么多新鲜的技术,是不是就为了吸引年轻人?但我觉得,很多老用户其实对这个新玩意还是有点抵触的。技术好归好,能不能真正融入日常,还得看细节。
说来也巧,我家邻居老李,去年买了个国产新车,智能操作还挺顺手。他告诉我,最让他满意的,不是续航多长,而是开起来感觉就像在用手机一样方便。我就猜测(没细想过),奔驰这个面子还得靠内在来撑场面,否则怎么迎合那些对牌子有偏执的粉丝?
在这种情况下,谁能掌握主动,谁就能赢。
所以,扯远了。你们觉得,现在的消费者,是不是变了?原来只看品牌,现在还要看用起来顺不顺手、智能跟不上不行这种新标准了?很奇怪,也挺符合人性。
这车,特别是在中国市场,除了品牌韧性和研发投入,最后能不能打动用户,还是靠实实在在的体验。你们呢?会不会也在心里盘算着,是不是得等个主要看配置和技术的优惠节再出手?没想到,这样的问题,竟然还挺难回答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