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推半固态电池新车
在成都车展上,上汽这次真是放了个大招,全新MG4一出来就火了——6.58万起的限时补贴价直接引爆市场,结果新车大定订单突破1万台只用了短短39分37秒,这速度简直快得离谱。不过,比这个“爆单”更让人惊讶的是,他们还推出了一个9.98万起的半固态电池版本,而且居然已经能量产交付了。
要知道,现在全固态电池还在实验室里折腾呢,半固态电池想要大规模装车一直是行业里的难题。但上汽这次直接打破了“新技术就贵”的老观念,不仅让半固态电池实现了量产,还把价格压得很低,真的是太有实力了。这也说明,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已经开始用技术来打破局面了。
半固态电池技术解析
咱们先聊聊MG4用的这套半固态电池到底有多厉害。这是上汽和清陶能源一起搞出来的,电解液含量特别低,只有5%,但能量密度却高达300Wh/kg以上。你想想,现在主流的磷酸铁锂电池也就160到200Wh/kg左右,所以在同样的电池重量下,MG4能跑得更远,续航更长。
更牛的是安全性,这套电池在三向10针穿刺测试中表现得非常稳,完全没有冒烟、也没有自燃,彻底解决了传统液态锂电池因为电解液泄漏带来的安全隐患。所以上汽才敢在发布会上拍胸脯说:“如果车自燃,我们赔一辆新车。”这话说得可真够硬气的。
半固态电池量产突破
半固态电池的量产难题,其实从来不是“能不能做出一个样品”,而是“能不能批量生产出来,而且价格还得让消费者买得起”。以前像比亚迪、蔚来这些车企也都布局了半固态技术,但因为产线不匹配、成本控制不了,一直没法真正大规模地卖出去。
而上汽这次能让MG4用上半固态电池,价格还能压到9.98万起,这背后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早在2020年,上汽就早早投了清陶能源,到了2023年又追加不超过27亿的投资,就是为了加速这项技术落地。
在产线方面,上汽从电极材料、固态电解质的原材料,到正极和电解质的热复合工艺、电芯制造,全都自己搭了一套完整的生产线,避免了被“卡脖子”的问题。
更关键的是,这套技术不是实验室里做出来的“玩具”,而是从2021年开始就上车测试,经过大量实测才慢慢走向市场的。这样不仅保证了可靠性,还通过规模化生产把成本降了下来。据说,用了半固态电池之后,上汽在动力电池上的成本能降低近30%。
技术驱动转型
对上汽来说,MG4用半固态电池这个策略,其实是一次“翻盘”的关键动作。过去两年,比亚迪、吉利这些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上发展得风生水起,而上汽这边,自主品牌的差异化优势没怎么体现出来,甚至一度被不少人说“转型太慢了”。但从2021年智己L6用上“超快充固态电池1.0”(电池容量130kWh,续航超过1000公里,10分钟能充400公里),到现在的MG4用上半固态电池量产,上汽一直在走“技术先行”的路子,想靠技术来打造竞争力。
不过,智己L6因为定位和价格的原因,没能真正成为“技术普及者”,而MG4就不同了,它直接瞄准了10万左右的主流市场,用“价格亲民+技术过硬”的组合,让普通老百姓也能用上新技术,这正是上汽从“技术驱动”转向“市场落地”的一个明显转变。
技术驱动转型成功
这种转变也体现在上汽的业绩上。2025年上半年,上汽整车批售了205.3万辆,零售卖出去220.7万辆,继续稳坐国内销量第一的位置;其中自主品牌卖了130.4万辆,占比已经达到了63.5%,新能源车卖了64.6万辆,同比增长了40.2%。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利润表现:上半年合并营收达到2995.9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有54.3亿元,同比暴涨了432%。在新能源车市场打得火热、价格战打得很凶,而且海外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这样的成绩说明,上汽走的“不打价格战,靠技术抢市场”的路子是真有效果的。
MG4这个例子,其实给传统车企做新能源转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模板。相比新势力品牌靠营销和热度来吸引眼球,传统车企的优势在于产业链整合能力强、大规模制造经验丰富,还有长期积累的技术实力。上汽没有盲目跟风搞低价内卷,而是提前布局了像半固态电池这类核心技术,再结合自己产线和成本控制的能力,把新技术转化成消费者能看得见、买得起的产品力。从MG4卖爆,到荣威M7预售火爆,可以看出上汽这种“以自研技术为核心、生态协同为支撑”的策略,现在真的开始见效了。
技术引领未来
未来啊,随着半固态电池技术越来越成熟,全固态电池的研发也在加快步伐,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焦点肯定会从“拼配置、堆参数”转向“比核心技术”。而上汽通过MG4这款车,展示出了很强的“技术落地能力”,不仅让他们在现在这个阶段占了优势,也给整个行业打了个样:传统车企只要方向对、肯下功夫搞技术,完全可以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
对咱们消费者来说,这真是个好消息——以前新技术都只出现在豪华车上,现在普通人也能用更实惠的价格,买到更安全、续航更长的新能源车。这才是新能源产业真正发展的意义所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