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那句“仰望U9X是工业垃圾”,我还记得,当时有人发完这话配了个冷笑的表情包。
没过几天,纽北赛道的圈速榜单一出来——啪!
比亚迪直接甩了一张最快纯电量产车的成绩在脸上。
那感觉像你随口吐槽邻居唱歌跑调,人家第二天就登上《歌手》,首期冠军,还对着镜头说谢谢你的质疑。
我是刷到榜单才反应过来的,眼睛先锁住前几名:保时捷911 GT2 RS、兰博基尼Aventador SVJ、奔驰AMG ONE……这些名字平时只会出现在豪车展或夜店门口。
而U9X,就这么混进了同一桌酒席,而且还是能挂牌合法上路的量产纯电超跑,不靠改装、不玩混动。
这事儿对于爱车的人来说,比听说老家修通地铁还提神,因为它不仅是一台国产新能源,它直接把自己的名字刻到了全球性能圈子的石碑上。
细看数据才更刺激——2.48吨,这不是形容词,是实打实的体重,比AMG ONE重了780公斤,相当于后备箱里长期养着一头成年黄牛。
在纽北这种百来个高速弯道的地方,每多一个公斤都是罪,重量意味着惯性大、方向盘慢半拍、刹车距离长。
所以评论区早就吵开,有人问:“既然要拼圈速,为啥不减肥到两吨以内?”
甚至有键盘侠立下毒誓,说进不了七分钟就倒立吃翔,现在估计都在研究替代品怎么编好听点。
问题是,比亚迪并不是不能瘦身,而是他们故意没那么做。
他们想造的是三合一超跑:日常街道舒服,下赛道稳健,还得留点让玩家觉得有意思的小功能。
云辇X主动悬架加四轮独立扭矩控制,就是典型例子——坑洼路面屁股不会被震成碎片,高速弯依旧能咬死路线。
这和法拉利或者兰博基尼那些硬底盘完全不同,那些买回来多数就是停在夜店门口等闪光灯,“情绪价值”高,但舒适度堪比板凳。
比亚迪明显瞄准了这个空缺,把配置全塞进去,自然而然也就更重。
别忘了,造跑车真不是什么暴利生意。
今年全球卖得最好的保时捷911全年不过2700多辆,法拉利Roma和兰博基尼Huracán加起来不到200台;而比亚迪第一款超跑九个月卖87台,从行业角度已经算不错。
但研发成本摊不开,所以世界上的顶级品牌基本都有“大腿”:法拉利背后是菲亚特,大众集团同时抱着布加迪、保时捷和兰博基尼。
U9X必须刷出漂亮数字,即便买家的赛道体验一年只有一次,他们也需要那句可以挂嘴边吹牛的话——“我的车,是纽北最快纯电量产车型”。
时间线往回翻,更有戏剧感。
当初论坛上一堆断言它连七分钟都摸不到,还有人在直播间赌命,如今事实像巴掌一样呼过去。
而且这故事还有续集,它10月还有二测机会,有工程师预测会冲到6分40秒以内。
当然限速350km/h让直道发挥有限,如果真压到两吨以下,这目标可能真够得到,只不过代价巨大,会失掉它现在那些让人愿意每天开出去兜风的舒适配置。
我认识几个性能控朋友,他们心知肚明,大部分时间只是红绿灯之间蹿一下,可只要知道自家车型曾经在某条传奇赛道留下亮眼记录,就足以撑起虚荣心。
这种精神勋章效应,在汽车圈特别管用,你哪怕隔三差五翻视频看看,都能顺嘴跟朋友炫一句:“这是我的同款。”
另一派声音则很冷静,说这些所谓“刷榜”更多是一场营销秀,看似竞技,本质广告。
从厂商视角看,没有故事怎么打动市场?
没有数字挂嘴边,又怎么引诱潜在用户掏钱?
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品牌太需要这种国际曝光,否则容易陷入闭门造车的小池塘。
有趣的是,这类反转剧情并不少,比如小米影像算法刚发布,被苹果粉丝群嘲成PPT,一个月后DxOMark排名却冲到了第一,用数据收割讽刺者,让他们忙着找理由圆场,很解气。
接下来谁输谁赢不好说,更关键是谁忍住别再急着打脸自己。
如果10月二测真的杀进6分40秒,那些喊“工业垃圾”的网友恐怕又要换姿势解释当年的轻狂。
我个人挺期待,因为无论结果怎样,我们至少见证了一次国产纯电超跑,用真实表现回应所有怀疑,而且过程充满喜剧色彩,有悬念、有观众互动,比很多新闻耐看得多。
网友有时候真的像拿放大镜的人,只盯别人家的芝麻,却假装没看到自家院子里的西瓜。
一旦现实抡圆膀子甩回来,再大的梗都会安静下来。
不如准备好爆米花坐等下一集更新,这部连续剧才刚开始热身呢,你说是不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