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造车新势力”遇上“科技巨头”,一场关于未来的“豪赌”正悄然上演!
回望2021年的上海车展,赛力斯与华为联手推出的SF5,仿佛给新能源汽车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华为的品牌、智能技术与渠道,赛力斯的制造能力,共同催生了问界系列,成为车企与科技公司“联姻”的典范,一时风光无两。
如今,吉利汽车似乎也想复制这番“点石成金”的传奇,他们瞄准的,正是那家曾经跌落谷底、如今涅槃重生的力帆科技——也就是现在的千里科技。
一、 从“力帆”到“千里”:一次关乎生死的资本腾挪
千里科技的过往,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商业史诗。
其前身力帆,曾是摩托车领域的王者,创始人尹明善的奋斗历程,堪称一部“从零到一”的励志典范。
然而,辉煌背后,新能源车“骗补”的阴影,让力帆从高处跌落,2020年,资不抵债的力帆控股,不得不走向破产重整。
就在力帆生死存亡之际,吉利系伸出了援手。
2020年底,吉利迈捷投资与两江基金联手,成为力帆控股的实际控制人。
这次重组,不仅让吉利获得了约三成的股权,李书福也正式接过了尹明善的权杖。
这步棋,可谓“一石二鸟”:一方面,吉利借力帆在西南地区的资源,为自己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力帆则得以“苟延残喘”,并为吉利旗下的曹操出行平台提供换电车型。
你品,你细品,这其中的算盘打得有多精?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
真正的“变局”,发生在2024年。
旷视科技CEO印奇,这位AI领域的弄潮儿,以超过20亿元的巨资,拿下了吉利在力帆科技手中的部分股权,一跃成为第二大股东。
紧接着,力帆科技更名“千里科技”,印奇也摇身一变,成为董事长。
这场“联姻”,本质上是旷视汽车业务的一次“借壳上市”!
此前旷视在科创板上市的漫漫长路,在此刻似乎看到了曙光。
随后的2025年3月,吉利、旷视(通过迈驰智行)以及其他主体,共同成立了“重庆千里智驾”,其中千里科技出资15亿,占股30%。
至此,一个“吉利出车、旷视出智驾、力帆(千里)出壳”的全新合作模式正式成型,目标直指华为车BU的辉煌。
这场资本运作,让千里科技摇身一变,成为炙手可热的“智能驾驶”概念股,估值一路飙升,如同坐上了火箭!
二、 “三次点石”的野心:吉利豪赌背后的算盘
吉利对千里科技的扶持,远不止于此。
李书福的“三次点石”,每一次都意味深长。
第一次,是“收编”力帆,解决市场切入问题。
第二次,是引入印奇,为千里科技注入“AI基因”,并借此实现旷视汽车业务的资本化。
第三次,更是“王炸”!
今年6月,前华为车BU总裁王军的加盟,为千里科技注入了“华为DNA”。
8月,吉利更是将旗下所有主要的智驾团队——包括吉利研究院、极氪智驾、旷视旗下的迈驰智行,全部整合进新成立的“重庆千里智驾”。
这意味着,吉利未来的智驾战略,将只有一个核心——“千里智驾”。
这三个“点石”,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吉利此举,意在打造一个集资本、技术、渠道、品牌于一体的超级智能驾驶平台。
通过股权关系,支撑千里科技的市值;通过整合资源,避免内部消耗;通过引入“华为系”高管,复制其成功的技术与管理模式。
这盘大棋,可谓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三、 估值飙升的背后:“AI+车”的想象力游戏?
观察千里科技的市值表现,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它的估值飙升,几乎完全是“AI+车”的想象力在驱动。
整合了吉利、旷视、力帆三方资源后,千里科技的市值,从不足200亿一路飙升至500亿以上。
然而,这与其实际业绩增长,似乎并无直接关联。
根据千里科技的财报,其业务主要分为“科技”和“终端”两大板块。
“科技”板块,即智能辅助驾驶与智能座舱技术,是支撑其高估值故事的核心。
公司宣称,2025年将是历史性转折点,未来将是“双轮驱动,双化牵引”——即摩托车、汽车终端业务,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科技业务并行;AI化与国际化并行。
规划中,2025年四季度将发布L3级智驾方案,明年下半年则推出Robotaxi的L4级方案。
但现实是,目前千里科技的增长,仍主要依赖于终端业务,即汽车和摩托车的销量。
上半年,虽然营收增长超过四成,净利润也实现了增长,但扣非净利润却出现了高达900%以上的跌幅,亏损1.3亿。
究其原因,新增的“科技业务”烧钱太快!
智能座舱操作系统的研发,加上资产减值等费用,让上半年研发投入高达2.88亿元,同比增长近60%。
这就像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背后,是巨大的成本投入。
随着子公司“千里智驾”的并表,千里科技的“AI+车”版图算是完整了。
公司还推出了员工持股计划,试图用激励机制,将团队拧成一股绳。
然而,在竞争激烈的智驾市场,头部玩家已经形成了技术、市场、融资的全面优势。
Momenta等明星企业的投资额度,更是“一票难求”。
而千里智驾,虽然估值不低,但其投前估值仅为33亿元,后续的研发投入、H股上市以及新股东的引入,都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在技术实力尚未完全得到市场验证的情况下,千里科技必须“跑得更快”,才能在激烈的赛道上站稳脚跟。
四、 智驾路上的“拦路虎”:从“集大成”到“出奇制胜”
吉利为整合后的智驾体系取名为“千里浩瀚”,寓意深远。
“浩瀚”代表智驾能力,“千里”则象征其领先的通用大模型和算力。
这套系统覆盖H1到H9的五大层级,从高速NOA到城市无图NOA,旨在覆盖吉利未来全系车型,追赶比亚迪的“智驾平权”浪潮。
然而,在不少消费者眼中,吉利系的智驾能力,仍有待提升。
一位吉利车主就曾抱怨,“千里浩瀚H1”的自动泊车功能,在正常操作下竟然会突然加速撞墙,这无疑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感。
这种“一言难尽”的体验,让消费者对吉利的智驾产品,产生了深深的疑虑。
吉利此次整合智驾团队,与其说是“赛马”,不如说是对过去“分散作战、内耗严重”的纠正。
长期以来,吉利的智驾研发分散在不同团队,如吉利研究院、极氪智驾,甚至还有第三方供应商,这种“多头并行”的模式,不仅导致了“重复造轮子”的内耗,更使得产品在功能和体验上缺乏统一性。
例如,极氪智驾团队拥有1300人,而Smart智驾团队则专注于高端车型,两条路线的差异,使得资源难以集中。
有车主直言,吉利不如砍掉所有自研团队,直接购买第三方方案。
而旷视系,作为“AI四小龙”之一,在智驾领域的起步相对较晚。
其“迈驰智行”品牌,能否实现大规模量产交付,至今仍是未知数。
据报道,迈驰智行为吉利银河E8提供的智驾方案,仅为基础的H1等级,城市NOA功能仍依赖轻舟智航的算法支持。
在智驾行业早已进入残酷淘汰赛的当下,千里科技作为“后发者”,面临的挑战尤为严峻。
MomentaCEO曹旭东的预测,2026年全球城市辅助驾驶市场将基本定型,中国市场将仅剩两三家头部玩家。
在比亚迪推动“智驾平权”,华为智选、Momenta等玩家已经占据领先地位的背景下,千里科技的突围之路,注定充满艰辛。
尽管奔驰的投资为千里科技带来了全球化的曙光,但考虑到吉利与奔驰母公司戴姆勒的特殊关系,其对外能否拿下更多定点项目,仍是未知数。
复刻问界成功的经验,对于千里科技而言,最关键的一步,是真正的“市场化进展”。
旷视系的引入,带来了“AI+车”的概念,但商业化落地依然是巨大的挑战。
当前的千里科技,坐拥吉利的品牌和旷视的技术,更像是一个被资本市场寄予厚望的“概念集合体”。
但要真正将这些“星星之火”,转化为“燎原之势”,实现业绩上的腾飞,千里科技还有太多“工程硬仗”要打,太多“技术难题”要攻克。
这趟“造车”的征途,注定不是坦途,而是布满荆棘,需要付出超乎想象的努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