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现在去车展,你要是不背个“大电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我上周刚从成都车展溜达回来,以前那些豪车动不动就摆个“V12”、“百万级”的噱头,今年倒好,法拉利、兰博基尼集体“请假”,反倒是国产新能源直接C位出道。最扎眼的是啥?不是激光雷达堆成“犄角”,也不是冰箱彩电大沙发卷上天,而是——增程、插混车,集体开始“负重前行”了。
以前咱说增程插混,那不就是“油电混打,续航不慌”嘛,电池小点,纯电跑个100公里上下,够上下班通勤就成。结果现在呢?纯电续航300公里起步,400公里都不稀奇,你瞅瞅,智己LS6增程版,CLTC纯电续航450公里,电池包直接干到60多度,卖21.49万起,跟纯电版差价也就一万多。再看昊铂HL,60度电池,350公里纯电续航,起售价26.98万。这哪是“混动”?这分明是“伪电车”啊!
最狠的还得是极氪,以前可是纯电路线的“死忠粉”,结果这次直接掏出首款插混SUV——极氪9X,纯电续航380公里,电池容量70kWh。你没听错,70度电!小鹏P7+那个续航685公里的超长版,也就74.9度电。极氪这车还长过5.2米,重近3吨,被车友戏称“杭州湾库里南”,现在一看,这哪是SUV,这是背着“移动电站”上路啊。
你说这趋势是技术突破?还是被市场逼的?我跟你说,这波“电池扩容潮”,其实是车企在“算账”。
以前电池贵,1kWh动不动就两三百块人民币,车企哪敢乱堆?省点电池钱,多装点座椅按摩、香氛系统,用户看着也值。可现在呢?高盛都预测了,2025年动力电池成本要干到99美元/kWh,比2022年直接砍掉40%。电池便宜了,谁还愿意天天被“馈电油耗”折磨?用户刷短视频,最爱看“增程车没电了多费油”,这痛点明摆着。
所以现在新出的混动,干脆电池做大,油箱做小,市区当电车开,一年到头加两次油,美滋滋。你看坦克500 Hi4-Z,以前纯电续航110公里,现在直接干到200公里以上(WLTC),硬派越野都开始“电味十足”了。
但问题来了——电池都这么大了,发动机还有啥用?
李斌在乐道L90发布会上直接开炮:“增程车电池越做越大,油箱一年用一两次,天天背着几百公斤的发动机,图啥?”这话听着扎心,但真不是没道理。你想想,多一套发动机、油路、排气系统,车重上去了,空间占了,维护成本也高了,日常通勤全靠电,那这“油”不就成了“精神安慰剂”?
更别说现在超充也跟上来了。我在温州理想超充站亲眼见过,5C超充,一分钟补50多公里续航,6分钟从20%充到80%。这速度,别说通勤,临时出个远门也够用了。你再看那些新出的纯电车,800V平台、碳化硅电驱,续航800+,补能效率蹭蹭涨,混动那点“续航兜底”的优势,真快被磨平了。
但话又说回来,发动机真要退场?还早。
现在用户要的不只是续航,是“综合体验”。你电池再大,智驾不行、车机卡顿、品牌没调性,照样没人买账。你看坦克500 Hi4-Z,车顶都顶着激光雷达了,硬派越野也要“聪明”起来。理想、问界靠增程起家,现在也开始推纯电,但也没说立马砍掉混动。
说白了,大电池是趋势,但混动还没到“下岗”时候。它现在的角色,更像是“电车的PLUS版”——既能享受电驱的安静平顺,又能保留油车的自由感。至于未来是纯电赢,还是混动逆袭,咱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但有一条我敢打赌:谁能让用户“用车像用手机一样爽”,谁就赢麻了。
全部评论 (0)